盘式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186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盘式制动器,可以不牺牲长度而最大限度地消减活塞间扭矩接受部的壁厚,该盘式制动器在圆盘转体的两侧具有多对活塞(15、16),通过所述各对活塞(15、16)的推进使多对制动块(22、23)压接在圆盘转体(D)上,同时,使各对制动块(22、23)的侧面支承在支持架主体(1)的扭矩接受部(31、32、33)上产生制动力,各对制动块(22、23)配置为:在所述圆盘转体(D)的径向,在相对该圆盘转体(D)的旋转中心(O)与所述支持架主体(1)相反侧的区域的一点(P),各块中心线相交,尽可能减小中间的扭矩接受部(33)的三角形的前端角度,减小活塞(15、16)的排列间距。(*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制动的盘式制动器,特别涉及用于两轮机动车的盘式制动器。
技术介绍
两轮机动车用盘式制动器有下述制动器,在内装多个至少在圆盘转体的一侧沿其旋转方向排列的活塞的支持架主体上,可滑动地支承对应于所述各活塞配置于圆盘转体两侧的多对制动块,随着所述各活塞的推进使各对制动块压接在圆盘转体上,同时由设于支持架主体上的扭矩接受部支承各制动块的侧面,从而产生制动力。另外,所述活塞在支持架固定型的盘式制动器中相对配置在圆盘转体的两侧,在支持架浮动型的盘式制动器中仅配置在圆盘转体的一侧。在这种盘式制动器中,各制动块目前通常形成如下结构,即配置为在圆盘转体的一侧,在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使各块的中心线相交,另一方面,在设于上述支持架主体的扭矩接受部中配置于活塞相互间的扭矩接受部由邻接的两个制动块共用(参照例如实开平3-53643号公报)。也就是说,在上述现有盘式制动器中,各块中心线的交点与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一致且由邻接的制动块共用活塞间的扭矩接受部,由于为了提高支持架的刚性需要一定程度地加厚支持架外周侧的圆盘转体切线方向的壁厚,而为了加大制动块与圆盘转体的接触面积,需要一定程度地减薄支持架外周侧的圆盘转体切线方向的壁厚,因此,该活塞间的扭矩接受部不得不采用将左右扭矩接受面的对称中心置于通过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的线上的等腰三角形的形式。换句话说,活塞间的扭矩接受部由于其特有的三角形形状使支持架外周侧壁厚很厚,因此增大了活塞的排列间距,使支持架大型化,重量也很大。另外,在仅仅为了减小活塞的排列间距而减小了活塞间的扭矩接受部的壁厚的情况下,会产生下述新问题,即该扭矩接受部的三角形的前端侧缺损,不能充分确保扭矩接受部的长度,制动时制动块的姿势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其可不牺牲其长度而最大限度地消减活塞间的扭矩接受部的壁厚,从而实现支持架的小型轻量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该盘式制动器在内装多个至少在圆盘转体的一侧沿其旋转方向排列的活塞的支持架主体上,与所述活塞对应设置多对配置于圆盘转体两侧的成对制动块,通过所述各活塞的推进使各对制动块压接在圆盘转体上,并支承在可滑动地支持各制动块的扭矩接受部,从而产生制动力;在所述圆盘转体的一侧相互相邻的所述各制动块配置为在所述圆盘转体的径向,在相对该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支持架主体相反侧的区域的一点,各块中心线相交。在这种结构的盘式制动器中,通过使位于相互相邻配置于圆盘转体一侧的制动块之间的、扭矩接受部的各扭矩接受面的圆盘转体旋转中心侧的延长线,在所述圆盘转体的径向,在相对该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支持架主体相同侧的区域内的一点相交,同时,将该各制动块中心线的交点设定在相对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支持架主体相反侧的区域,使设于支持架主体的活塞间的扭矩接受部的前端角度减小,可提高支持架主体的刚性并加大制动块与圆盘转体的接触面积,并且,即使减薄该扭矩接受部的支持架外周侧的壁厚,也不会使扭矩接受部的前端侧缺损。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各制动块的块中心线的交点位于圆盘转体的区域内。在如此构成的盘式制动器中,通过将各制动块的块中心线的交点设定在圆盘转体的径向相对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支持架主体相反侧的区域中圆盘转体的区域内,可最佳地设定设于支持架主体的活塞间扭矩接受部的壁厚。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面中,所述各制动块的块中心线的交点位于配置于所述圆盘转体一侧的各制动块之间的扭矩接受部的中心线上。在如此构成的盘式制动器中,通过使所述各制动块的块中心线的交点位于配置于所述圆盘转体一侧的各制动块之间的扭矩接受部的中心线上,可使各制动块采用相似形状的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块配置状态的正面图;图2是以中分状态表示本盘式制动器结构的正面图;图3是表示本盘式制动器的整体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本盘式制动器的整体结构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本盘式制动器中摩擦块弹簧的形状和组装状态的正面图;图6是表示摩擦块弹簧的形状的平面图;图7是表示摩擦块弹簧的形状的侧面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块配置状态的正面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块配置状态的正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作为本实施例1的盘式制动器构成支持架固定型,其整体结构如图2~图4所示。在这些图中,标号1是支持架主体,支持架主体1将配置于圆盘转体D内侧(车辆内侧)的内侧支持架半体2A和配置于圆盘转体D外侧(车辆外侧)的外侧支持架半体2B对接连结为一体。更详细地说,各支持架半体2A及2B在沿圆盘转体D的周向的两侧部和中央部的三处具有向圆盘转体D的轴向突出的突出部3A、4A、5A及3B、4B、5B,在使这些相对的突出部3A和3B、4A和4B、5A和5B相互对接的状态下,利用穿通这些相对的突出部的连接螺栓6连结。支持架主体1利用穿通设于其外侧支持架半体2B的两个安装孔7的螺栓(未图示)安装在车体的非旋转部例如机动二轮车的前叉上,在该安装状态下,所述相对的突出部3A和3B、4A和4B、5A和5B被配置在跨圆盘转体D的位置,从而形成连接内侧支持架半体2A和外侧支持架半体2B的三个桥部8、9、10。而且,这三个桥部8、9、10相互间构成开口部11,在各开口部11内配置有在后详述的盖弹簧12。在内侧支持架半体2A及外侧支持架半体2B分别沿圆盘转体D的旋转方向排列形成有两个缸孔(工作缸)13、14,各缸孔13、14中可滑动地收纳有有底筒状的活塞15、16(图2)。另外,这些缸孔13、14及活塞15、16仅示出了内侧的,而外侧的省略了图示。缸孔13、14在内侧支持架半体2A及外侧支持架半体2B之间相互相对配置,因此,支持架在此形成夹着圆盘转体D具有两对活塞15、16的四活塞相对型。另外,通过各支持架半体2A及2B内设置的通孔17(图2)自给液口19向各缸孔13、14供给制动液,随着该制动液的供给两对活塞15、16同步突出。另外,标号18是用于安装排气用泄气阀的泄气阀安装孔。内侧支持架半体2A及外侧支持架半体2B分别面朝所述两个开口部11突出设置有销座20和21。内侧支持架半体2A侧的销座20和外侧支持架半体2B侧的销座21在圆盘转体D的轴向相对配置,在该相对的两个销座20和21之间架设有对接销24,该对接销24可滑动地支持配置于圆盘转体D两侧的各一对制动块22、23。各一对制动块22、23仅示出了内侧的,而外侧的省略了图示。各制动块22、23由矩形的衬板25和接合在该衬板25的摩擦件26构成,利用设于一体形成在该衬板25上部中央的被吊部27的孔28穿通并挂在所述对接销24上。在衬板26的上部的左右边部还形成有与盖弹簧12接触的肩部29、30(参照图5),对此将后述。在内侧支持架半体2A及外侧支持架半体2B上,如图2所示,设有三个导向部(扭矩接受部)31、32、33,对各一对制动块22、23进行导向且承受在各一对制动块22、23产生的扭矩。另外,有关这些扭矩接受部31、32、33仅示出了内侧的,而外侧的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盘式制动器,该盘式制动器在内装多个至少在圆盘转体的一侧沿其旋转方向排列的活塞的支持架主体上,与所述活塞对应设置多对配置于圆盘转体两侧的成对制动块,通过所述各活塞的推进使各对制动块压接在圆盘转体上,并支承在可滑动地支持各制动块的扭矩接受部,从而产生制动力,其特征在于,配置于所述圆盘转体的一侧的制动块之间的扭矩接受部的各扭矩接受面的圆盘转体旋转中心侧的延长线,在所述圆盘转体的径向,在相对于所述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支持架主体相同侧的圆盘转体区域内的一点相交,同时,在所述圆盘转体的一侧相互相邻的所述各制动块配置为:在所述圆盘转体的径向,在相对该圆盘转体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支持架主体相反侧的区域的一点,各块中心线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里圭介佐野隆志村幸利
申请(专利权)人:东机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