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行驶平顺性
,涉及一种利用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以液阻悬置为核心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现代汽车振动舒适性的最主要系统。长期以来,汽车悬置系统的设计匹配都以系统级设计,即考虑动力总成与悬置的相互作用,而将汽车其他部件设定为固定不动。这种悬置匹配设计方法固然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对动力总成振动的隔离与衰减效果,但由于设计时将车身设为不动,这种匹配方式并不能考虑车身实际上存在的由路面激励并经悬架传来的振动,从而无法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底盘的振动同时考虑,并同时设计匹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时仅停留在系统层面,而不考虑整车级响应而产生。通过建立包含液阻悬置、动力总成、车身、悬架与轮胎的整车1/4模型,并进行相关推导,提出了通过利用动力总成液阻悬置吸收路面对车身激励的方法,从而实现了对动力总成液阻悬置与整车底盘的联合匹配,本专利技术与此前的方法相比,利用悬置在悬架同向轮跳模态频率下提供的大阻尼,改善了汽车行驶平顺性,尤其是改善了车辆驶过颠簸路面的振动舒适性。一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建立包含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力学模型;步骤二:在力学模型基础上,计算悬架振动固有频率,结合悬置参数化特性方程,推导整车平顺性优化目标方程;步骤三:通过仿真及实际样件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调整液阻悬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实现满足目标方程的最优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建立包含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力学模型;步骤二:在力学模型基础上,计算悬架振动固有频率,结合悬置参数化特性方程,推导整车平顺性优化目标方程;步骤三:通过仿真及实际样件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调整液阻悬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实现满足目标方程的最优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力学模型包括动力总成质量M3、液阻悬置惯性阻尼液柱质量m、液阻悬置流道截面积a、液阻悬置等效活塞面积A、车身质量M2、悬架非簧载质量M1、液阻悬置液室橡胶刚度ks、橡胶阻尼d、减振器阻尼D、液阻悬置复刚度kdyn、悬架刚度k2、轮胎刚度k1、路面激励位移Z1、车身位移Z2、液阻悬置惯性质量位移z;所述液阻悬置惯性阻尼液柱质量m、液阻悬置流道截面积a与液阻悬置等效活塞面积A按等效杠杆联合组成液阻悬置惯性阻尼;所述液阻悬置惯性阻尼与液阻悬置液室橡胶刚度ks,橡胶阻尼d按杠杆关系组成液阻悬置等效模型,液阻悬置等效模型连接动力总成质量M3与车身质量M2,车身质量M2与非簧载质量M1之间由悬架刚度k2及减振器阻尼D相连;非簧载质量M1与路面通过轮胎刚度k1相连;路面激励位移为Z1,车身位移为Z2,液阻悬置惯性质量位移为z。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液阻悬置的整车平顺性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在力学模型基础上,计算悬架振动固有频率,结合悬置参数化特性方程,推导整车平顺性优化目标方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得路面激励对车身产生振动的敏感频率,即悬架同向轮跳模态频率fs,为悬架振动固有频率;步骤2:考虑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获得运动位移比方程:其中:s为拉式变换的辅助变量,k为悬置液阻刚度;s=jω,其中ω为路面激励圆频率,j为虚数单位。步骤3:根据振动理论,得到液阻悬置的振动方程:其中:F是隔振力;ks是液阻悬置液室橡胶刚度,计算时认为ks是常值,后面记为ks0;d是橡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为为,王晓燕,郝文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