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的结合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232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部件的结合构造,是在两个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结合时,在弹性部件上不用形成凹割部而可以容易地形成弹性部件,求得弹性部件制造成本的降低。在发动机的下表面形成第1环形框体。在第1环形框体内插入圆柱状安装橡胶。将安装橡胶的突出部与第1环形框体的孔部结合。在安装橡胶上形成贯通孔。在贯通孔内表面上形成结合突起。在衬套上端的近旁,从上端向基部一侧距离所规定的间距形成小口径部。在衬套小口径部的更下侧形成颚部。将衬套上端一侧插入安装橡胶的贯通孔使结合突起嵌入小口径部的同时,使颚部与安装橡胶的下端面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合两个部件的部件的结合构造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如专利文件1(美国专利第6206604请求书)所叙述的,将覆盖发动机那样形成的第1部件结合到发动机上的部件的结合构造已为所知。在这个专利文件1的部件的结合构造中,在固定于发动机上方并向上形成为柱状的第2部件上,结合着可拆卸的第1部件。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之间垫入了橡胶制弹性材料。由该弹性材料减弱传给第1部件的发动机的振动。上述弹性部件形成为中心线上下延伸的圆柱状。弹性部件安装在形成于第1部件下表面环形框体内。弹性部件的下端部形成了插入形成在第2部件上端部的球状部的锥形的孔部。弹性部件上方,形成了从该孔部插入的第2部件球状部嵌固的固定部。该固定部和上述孔部相连。专利文献1的弹性部件固定部,形成为覆盖从第2部件球状部上端至下侧的球状。通过这样把固定部形成为球状,在该固定部固定第2部件球状部的状态下向该第2部件沿插入第1部件方向插入时,第2部件上端部由固定部上端支撑从而可以限制第2部件的插入方向。还有,从第2部件拔出弹性部件时,第2部件球状下侧由固定部下侧支撑使第2部件不容易脱出。这样,可以被支撑在所规定的位置。还有,一般地,形成专利文献1那样的圆柱状且其端面具有开口的孔部的弹性部件时,弹性部件的中心方向(直径方向)上使用接触分离型成型。然而,将专利文献1那样的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形状做成球形的话,固定部的内部形状就制成为沿上下方向中心向孔部一侧越向下越小。为此,在将专利文献1的弹性部件沿上下方向形成为接触分离型的情况下,在固定部的内部形成了凹割部。因此,在成型的时候的脱模弹性部件时,在对应固定部的位置必须设置滑块。这样做的话,就提高了模具的费用使降低弹性部件的成本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点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第1部件和第2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结合时,在弹性部件上不用形成凹割部而可以容易地形成弹性部件,求得弹性部件制造成本的降低。为达到上述目的,第1专利技术中,在设置于第1部件的环形框体内插入并固定弹性部件,再在该弹性部件中插入柱状第2部件的前端一侧使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结合部件的结合构造中,上述第2部件前端一侧插入部分从该前端到基部一侧按所规定的距离形成缩小内径的部分的同时,在基部一侧形成了从该小口径部分向外延伸的颚部,上述弹性部件上形成了具有贯通第2部件插入方向且在内表面具有结合突起的贯通孔,将上述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并固定,将上述第2部件前端一侧的插入部插入上述弹性部件的贯通孔嵌入结合突起小口径部分的同时通过使颚部接触到弹性部件第2部件基部一侧端面,使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结合。根据这个第1专利技术,第1部件的环形框体内插入固定的弹性部件贯通孔内插入第2部件的话,贯通孔内表面的结合突起嵌入第2部件的小口径部限制第2部件的拔出,同时,第2部件的颚部与弹性部件第2部件基部一侧端面相接阻止第2部件向插入方向移动。由此,第1部件和第2部件相结合。还有,将固定弹性部件的第1部件从第2部件拔出一侧用大于所规定以上的力相对地拉,弹性部件变形结合突起从小口径部脱离。由此,第1部件和第2部件分离。也就是,在弹性部件上不形成以前那样的球面状覆盖第2部件的前端部并固定的具有凹割部形状,而是形成贯通孔就可将第1部件和第2部件以可装卸的形式结合。由此,弹性部件制造成本的降低就成为可能。第2专利技术中,在第2部件前端一侧插入部分从该前端到基部一侧按所规定的距离形成缩小内径的部分,上述弹性部件上形成了具有贯通第2部件插入方向且在内表面具有结合突起的贯通孔的同时,将上述弹性部件的结合突起插入第2部件的小口径部时设置了使上述结合突起前端向弹性部件外侧变形的降低插入力用结合突起变形部,将上述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并固定,通过将上述弹性部件前端一侧插入部插入上述弹性部件的贯通孔而使结合突起嵌入小口径部分,使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结合。根据这个第2专利技术,同上述第1专利技术一样,第1部件的环形框体内插入固定的弹性部件贯通孔内插入第2部件的话,贯通孔内表面的结合突起嵌入第2部件的小口径部。还有,将固定弹性部件的第1部件从第2部件拔出一侧用大于所规定以上的力相对地拉,弹性部件变形结合突起从小口径部脱离。也就是,在弹性部件上不形成以前那样的球面状覆盖第2部件的前端部并固定的具有凹割部形状,而是形成贯通孔就可将第1部件和第2部件以可装卸的形式结合。由此,弹性部件制造成本的降低就成为可能。并且,通过提高弹性部件的硬度由结合突起确保第2部件的固定力将第1部件牢固地固定在所规定位置的情况,当结合突起前端嵌入小口径部时,由结合突起变形部使结合突起前端向弹性部件外侧变形成为可能。由此,减小将第2部件插入贯通孔时的力就成为可能。第3专利技术中,在上述第1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再在弹性部件上设置了将上述弹性部件的结合突起插入第2部件的小口径部时使上述结合突起前端向弹性部件外侧变形的降低插入力用结合突起变形部。根据这个第3专利技术,同上述第2专利技术一样,为确保对弹性部件的第2部件的固定力提高弹性部件硬度的情况下,减小将第2部件插入贯通孔时的插入力就成为可能。第4专利技术中,在上述第2或者第3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突起变形部包括为将上述弹性部件的结合突起插入第2部件的小口径部时使上述结合突起前端向弹性部件外侧变形的空洞部。根据这个第4专利技术,不需复杂的弹性部件构造,在将结合突起嵌入小口径部时使结合突起向弹性部件外侧变形就成为可能。第5专利技术中,在上述1或者2专利技术基础上,在上述弹性部件的第2部件基部一侧端面上,设置了结合在将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时固定弹性部件的夹具的夹具结合部。根据这个第5专利技术,在弹性部件夹具结合部结合了夹具的状态下,用该夹具将弹性部件插入第1部件的环形框体内时,弹性部件和环形框体的对位就容易进行。由此,将弹性部件容易地插入环形框体内所规定的位置就成为可能。第6专利技术中,在上述第1或者2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环形框体上形成开口朝着内表面的孔部,在弹性部件上形成与上述孔部结合的突出部,将上述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将上述突出部与孔部结合,由此上述弹性部件固定在环形框体内。根据这个第6专利技术,弹性部件的突出部结合于环形框体的孔部。由此,阻止了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及拔出方向(弹性部件插入的反方向)的移动。其结果,可使弹性部件确实可以在环形框体内处于安定状态。第7专利技术中,在上述1或者2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环形框体上形成开口插着内表面孔部,在弹性部件上形成与上述孔部结合的突出部,将上述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将上述突出部与孔部结合,由此上述弹性部件固定在环形框体内,位于弹性部件外表面对应于突出部的第2部件基部一侧上,形成了使上述突出部与孔部结合时使突出部的前端向弹性部件内侧变形的凹陷部。根据这个第7专利技术,提高弹性部件硬度而提高弹性部件和环形框体的结合力的情况,将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时,突出部的前端向弹性部件的上述凹陷部变形避免于环形框体内表面强力滑动。由此,减小将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的插入力就成为可能。附图说明图1(a),是图2的A-A剖面图。图1(b),是图2的B-B剖面图。图2,是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发动机盖的平面图。图3,是图2从Y方向看的扩大图。图4(a),是图2的C-C线剖面图。图4(b),是图2的D-D线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部件的结合构造,是在设置于第1部件的环形框体内插入并固定弹性部件,再在该弹性部件中插入柱状第2部件的前端一侧使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结合的部件的结合构造,其特征为:上述第2部件前端一侧插入部分,从该前端到基部一侧在所 规定的距离内形成缩小内径的部分,在基部一侧形成了从该小口径部分向外延伸的颚部,上述弹性部件上,形成了具有贯通第2部件插入方向且在内表面具有结合突起的贯通孔,将上述弹性部件插入环形框体内并固定,将上述第2部件前端一侧的插入部插 入上述弹性部件的贯通孔嵌入结合突起小口径部分,同时通过使颚部接触到弹性部件第2部件基部一侧端面,使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原裕桥本龙藏青木亮有坂洋
申请(专利权)人:大协西川株式会社百乐仕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