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扭力梁两序焊接大反转总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件设备的自动化制造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扭力梁两序焊接大反转总成设备。
技术介绍
如今市场上的家用车,大多数采用的后悬架有两种,一种是多连杆的独立悬架,另一种是扭力梁的非独立悬架。后者由于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里,成本更低,由于扭力梁悬架是通过贯穿左右的扭转梁来进行横向定位的,是一种非独立悬架。因此单侧车轮的跳动,会对另一侧的车轮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舒适性。根据得到的反馈数据,对诸如弹簧刚度、阻尼大小、车轮定位等悬架的各种参数进行不断调整,以找到最佳的状态。调校技术过硬的厂商,完全可以实现,在同样的成本限制下,把自家的扭力梁做的比别人的独立悬架更好,在制作这种扭力梁后桥的的时候,工业化制作一般都是采用专用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进行焊接的时候,一般是焊接-冷却,或者是焊接第一工序物件进行冷却,冷却完成一定程度进行第二工序物件摆放,然后继续操作进行焊接,这种操作方法准备时间太久,如下列专利CN201510915131.7一种汽车单面双点焊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焊接专机、汽车焊接专用夹具、变压器、单面双点焊钳、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扭力梁两序焊接大反转总成设备,其特征是:包括自动大翻转架(1)、自动焊接机器手(2)、第一序焊接模块(3)、第二序焊接模块(4),自动焊接机器人(a4),自动大翻转架包括:翻转变位机(101)、翻转圆盘轴(102)、旋转轴心板(103)、位面变位机(104),所述翻转变位机左右各1个镜像立直设置在地面或工作平台上,翻转变位机的顶部超内侧在自身的位置调节槽中齿轴接设置出来的翻转圆盘轴,左侧的翻转变位机与右侧翻转变位机之间通过翻转圆盘轴悬置架设连接旋转轴心板,旋转轴心板依靠翻转圆盘轴进行正向或反向任意1~360度的旋转;所述旋转轴心板顶部和底部(左右边缘)贴近翻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扭力梁两序焊接大反转总成设备,其特征是:包括自动大翻转架(1)、自动焊接机器手(2)、第一序焊接模块(3)、第二序焊接模块(4),自动焊接机器人(a4),自动大翻转架包括:翻转变位机(101)、翻转圆盘轴(102)、旋转轴心板(103)、位面变位机(104),所述翻转变位机左右各1个镜像立直设置在地面或工作平台上,翻转变位机的顶部超内侧在自身的位置调节槽中齿轴接设置出来的翻转圆盘轴,左侧的翻转变位机与右侧翻转变位机之间通过翻转圆盘轴悬置架设连接旋转轴心板,旋转轴心板依靠翻转圆盘轴进行正向或反向任意1~360度的旋转;所述旋转轴心板顶部和底部(左右边缘)贴近翻转圆盘轴立直设置一对镜像设置的位面变位机,这对位面变位机顶部的位置调节槽中齿轴接设置出朝内调角机器人轴(105),顶部或底部的位面变位机的调角机器人轴之间横向分别悬置螺接或铰接第一序焊接模块(3)和第二序焊接模块(4);所述第一序焊接模块包括:第一序焊接模块转板(301)、第一序位面机连接架(302)、第一序左夹焊模块(303)、第一序右夹焊模块(304),焊接模块转板的两侧边沿设置位面机连接架搭设和调角机器人轴连接,悬置在位面变位机之间,第一序左夹焊模块(303)和第一序右夹焊模块(304)结构一致互为镜像设置在焊接模块转板表面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序焊接模块转板包括:第一序主框(305)、第一序中央架板(306)、第一序边顶板(307)、第一序边底板(308),第一序主框的中央竖向搭设第一序中央架板(306),优选第一序中央架板(306)为土字形状,第一序边顶板(307)设置在第一序主框(305)的顶部边角,第一序边底板(308)设置在第一序主框(305)的底部边角,四个边角全部设置好后,在主框在左侧和右侧的第一序边顶板(307)、第一序边底板(308)上搭设第一序定位滑板(309),第一序边底板下方还螺接端子控制箱;所述第一序左夹焊模块(303)或第一序右夹焊模块(304)包括:顶外侧梁定位组(310)、顶主梁定位组(311)、底外侧梁定位组(312)、底主梁定位组(313),四者呈梯形或方形布局分布设置在第一序焊接模块转板上,顶外侧梁定位组、底外侧梁定位组与第一序焊接模块转板的表面接触焊接或螺接的侧梁校位导轨(314),侧梁校位导轨各设置1只在第一序边顶板(307)、第一序边底板(308)表面,两者平行横向设置和第一序主框最长边框平行,第一序边底板上方的侧梁校位导轨上方设置第一序定位滑板,侧梁校位导轨横向设置在第一序定位滑板上,使得顶外侧梁定位组、底外侧梁定位组搭设在第一序定位滑板上,并跟着侧梁校位导轨移动;进一步所述顶外侧梁定位组(310)包括:顶外垫底板(310-1)、顶外微调垫底板(310-2),顶衬套内压定位气缸组(310-3)、上定位侧梁压臂(310-4)、顶衬套外压定位气缸组(310-5)、底防陷气缸(310-6);顶外垫底板上放置顶外微调垫底板并螺接,顶外微调垫底板上设置顶外微调垫底板(310-2)、顶外微调垫底板上竖直向上设置内压定位臂(310-8),内压定位臂上支撑顶衬套内压定位气缸组,顶衬套内压定位气缸组头端一体设置衬套内压头(310-9),顶衬套内压定位气缸组的前端以及内压定位臂对应的前方设置外压定位臂(310-10),外压定位臂中部外侧设置侧推气缸(310-11),侧推气缸顶部架合设置收推夹臂(310-12),收推夹臂顶端匹配和顶衬套内压定位气缸组离合推套设置外衬套定位盖臂(310-13),所述外压定位臂的顶部设置上定位侧梁压臂(310-7),上定位侧梁压臂包括上定位推气缸(310-14)和上定位推气缸前方设置的收推夹臂B(310-8),收推夹臂B头端在外衬套定位盖臂旁竖向设置挡片板(310-15),收推夹臂向下匹配外衬套定位盖臂、内衬套定位盖臂、衬套内压头三点定位;进一步的底外侧梁定位组,包括:侧梁尾管顶定位组(311-1)、侧梁尾管内侧定位组(311-2)、尾管底防陷气缸(311-3),所述侧梁尾管顶定位组包括侧梁尾管顶定位支持臂(311-4)、侧梁尾管顶定位气缸(311-5)、侧梁尾管顶定位定位夹具(311-6),侧梁尾管顶定位支持臂的顶部支撑固定住侧梁尾管顶定位气缸,侧梁尾管顶定位气缸其横向朝前后朝前斜向设置,侧梁尾管顶定位气缸的推夹(311-16)上铰接或螺接侧梁尾管顶定位定位夹具,侧梁尾管顶定位定位夹具包括外侧咬口夹(311-7)和顶压片(311-8);所述侧梁尾管内侧定位组包括侧梁尾管内侧定位支撑臂(311-9)、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定位气缸(311-10)、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夹具(311-11),侧梁尾管内侧定位支撑臂顶部横向设置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定位气缸,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定位气缸的推夹上一体焊接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夹具,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夹具的推夹位置在顶压片下方的外侧,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夹具和外侧咬口夹相互匹配横向夹合,并在后方贴合侧梁尾管内侧定位定位气缸设置限位顶板(311-17);所述尾管底防陷气缸设置位置在顶压片正下方位置,包括:滑板连接支撑臂(311-12)、支撑防陷气缸(311-13)、支撑防陷顶块(311-14)、侧方压感定位器(311-15),所述滑板连接支撑臂底部架设在第一序定位滑板上朝向支撑设置支撑防陷气缸(310-13),支撑防陷气缸(310-13)顶部架罩固定支撑防陷顶块(310-14),支撑防陷顶块(310-14)的侧面朝上定位固定侧方压感定位传感器;实现4点定位;进一步的底外侧梁定位组(312),包括:底外侧梁定位滑轨(312-1)、底外侧梁滑板(312-2)、底外侧梁定位支撑臂(312-3)、底外侧梁定位双推气缸(312-4)、底外侧梁定位虎口夹(312-5)、一阶顶针(312-6)、二阶顶针(312-7),三阶段咬爪(312-8);底外侧梁定位滑轨设置在第一序中央架板(306)表面的底部,底外侧梁定位滑轨上方套合底外侧梁滑板,底外侧梁定位滑轨在第一序中央架板(306)的反面设置推动气缸,推动底外侧梁滑板顺底外侧梁定位滑轨滑动,底外侧梁定位双推气缸(312-4)朝前设置,顶部连接固定虎口夹板(312-9),固定虎口夹板上连接底外侧梁定位虎口夹(312-5),底外侧梁定位虎口夹(312-5)在两侧边沿设置虎口爪(312-10),底外侧梁定位虎口夹中央位置设置一阶顶针(312-6)、二阶顶针(312-7),三阶段咬爪(312-8);虎口爪可进行咬合调整,由虎口爪气缸(312-10)推动;进一步的第一序中央架板(306)设置中央横板(306-1),中央横板横向设置第一序中央定位组(319),第一序中央定位组包括中央转动轴(319-1)、中央定位联动折杆(319-2),主梁底定位压块(319-3);进一步的顶主梁定位组底主梁定位组(313),包括:顶主梁定位支撑臂(313-1)、顶主梁定位侧竖向推气缸(313-2)、顶主梁定位前侧靠块(313-3)、顶主梁定位压臂(313-4),所述顶主梁定位支撑臂螺接在第一序中央架板(306)的顶部侧位,顶主梁定位支撑臂在侧方竖向向上设置顶主梁定位侧竖向推气缸,顶主梁定位侧竖向推气缸向前横向设置顶主梁定位压臂(313-4),顶主梁定位压臂(313-4)的前端还设置主梁定位压片(313-5),主梁定位压片下方与顶主梁定位侧竖向推气缸的折角处设置顶主梁定位前侧靠块;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序焊接模块转板,包括:第二序主框(401)、第二序中央架板(402)、第二序顶板(403)、第二序边底板(404),第一序主框的中央竖向搭设第一序中央架板(405),第二序顶板设置在第二序主框的顶部,第二序边底板设置在第二序主框的底部左右两个边角,全部设置好后,在第二序中央架板设置为凸字形状,其左右斜下两边设置减震器定位模组(406),第二序中央架板凸出的中央向两侧斜上设置弹簧盘定位模组(408),第二序边底板上设置侧梁底安装板定位模组(407),第二序中央架板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主梁加强板一体定位模组(409),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黎明,魏雄,马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