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7205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0:54
在机动二轮车的电动机冷却结构(20)中,摆臂(21)具备收容电动机(11)的单元收容部(60),在单元收容部(60)设置有:冷却风取入口(61),其向单元收容部(60)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电动机(11)的一侧;冷却风取出口(62),其向单元收容部(60)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电动机(11)的另一侧;以及连通部(63),其连通于冷却风取入口(61)及冷却风取出口(62),并且将从冷却风取入口(61)取入的冷却风向电动机(11)的两侧方分配。

Cooling Structure of Motor for Straddle-mounted Electric Vehicle

In the motor cooling structure (20) of a motor bicycle, the swing arm (21) has a unit receiving part (60) of the receiving motor (11), and the unit receiving part (60) is provided with a cooling air intake (61) which opens to the outside of the unit receiving part (60) and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motor (11); and the cooling air intake outlet (62), which opens to the outside of the unit receiving part (60), and is arranged on the motor (11). ) The other side; and the connecting part (63),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cooling air intake inlet (61) and the cooling air intake outlet (62), and distributes the cooling wind direction motor (11) which is taken in from the cooling air intake inlet (6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9月29日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6-191467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以往,对于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该结构将摆臂的内部空间经由分隔壁划分成空气导入空间及设备安装空间。在摆臂的前端部形成有前侧开口部。在摆臂的后下部形成有空气排出口。在分隔壁的安装动力产生马达的部分,形成有空气导入空间与设备安装空间连通的空气孔。在摆臀设置有空气引导壁,该空气引导壁形成将从空气孔导入的空气通过动力产生马达而从空气排出口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通路。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0-833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由于空气孔形成于在动力产生马达的一侧面侧设置的分隔壁,所以,从空气孔导入的空气在碰触动力产生马达的一侧面之后,从空气排出口排出。因此,难以冷却动力产生马达整体,在提高动力产生马达的冷却效率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安装于摆臂的电动机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中,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效率。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采用了以下的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具备:摆臂,其通过枢轴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并且从所述枢轴部向后方延伸并将后轮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电动机,其安装于所述摆臂,并且驱动所述后轮,所述摆臂具备收容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收容部,在所述电动机收容部设置有:冷却风取入口,其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所述电动机的一侧;冷却风取出口,其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所述电动机的另一侧;以及连通部,其连通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及所述冷却风取出口,并且将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取入的冷却风向所述电动机的两侧方分配。(2)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风取入口与所述冷却风取出口在上下方向偏心地夹着所述电动机(11)而配置。(3)在上述(1)或(2)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电动机收容部的内壁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的内侧突出并且指向所述冷却风取出口。(4)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风取入口设置于所述电动机收容部的上侧,所述冷却风取出口设置于所述电动机收容部的下侧。(5)在上述(4)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还具备上方覆盖构件,该上方覆盖构件的下方开口,并且该上方覆盖构件覆盖所述冷却风取入口的上方。(6)在上述(4)或(5)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还具备风扇,该风扇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取入外部气体并向所述电动机吹送所述冷却风。(7)在上述(6)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冷却风取出口的下方,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还具备外周覆盖构件,该外周覆盖构件覆盖所述风扇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8)在上述(7)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外周覆盖构件能够在覆盖所述风扇的外周的覆盖位置与使所述风扇的外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位移。(9)在上述(6)至(8)中任一项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还具备下方覆盖构件,该下方覆盖构件覆盖所述风扇的下方。(10)在上述(9)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下方覆盖构件的前侧设置有遮挡从所述风扇吹送的所述冷却风的冷却风遮断部,在所述下方覆盖构件的后侧设置有将从所述风扇吹送的所述冷却风向后方排出的冷却风排出口。(11)在上述(1)至(10)中任一项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电动机的外形在从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时呈圆形。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1)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动机收容部设置有连通于冷却风取入口及冷却风取出口并且将从冷却风取入口取入的冷却风向电动机的两侧方分配的连通部,能够使冷却风碰触电动机的两侧面。因此,与使冷却风仅碰触电动机的一侧面的情况相比,容易冷却电动机整体。因此,能够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效率。根据上述(2)的技术方案,通过冷却风取入口与冷却风取出口在上下方向偏心地夹着电动机而配置,能够使从冷却风取入口取入的冷却风遍及电动机收容部整体。因此,同冷却风取入口与冷却风取出口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同心上的情况相比,容易冷却电动机整体。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效率。根据上述(3)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动机收容部的内壁设置有向电动机收容部的内侧突出并且指向冷却风取出口的突出部,能够将从冷却风取入口取入的冷却风沿着突出部向冷却风取出口引导。因此,与只是使电动机收容部的内壁平坦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冷却风进行整流。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效率。根据上述(4)的技术方案,通过冷却风取入口设置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侧且冷却风取出口设置于电动机收容部的下侧,能够将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向下方引导。即,即便在冷却电动机后的冷却风成为了热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热风向下方引导。因此,能够避免热风被向驾驶员侧引导。根据上述(5)的技术方案,通过还具备下方开口并且覆盖冷却风取入口的上方的上方覆盖构件,能够抑制雨水等异物向电动机收容部的内部浸入。根据上述(6)的技术方案,通过还具备从冷却风取入口取入外部气体并向电动机吹送冷却风的风扇,能够利用基于风扇的强制空冷来冷却电动机。因此,与仅通过基于行驶风的自然空冷来冷却电动机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效率。根据上述(7)的技术方案,通过风扇配置于冷却风取出口的下方且电动机冷却结构还具备覆盖风扇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覆盖构件,与使风扇的外周露出的情况相比,容易将由风扇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向下方引导。因此,即便在冷却电动机后的冷却风成为了热风的情况下,也容易避免热风被向驾驶员侧引导。根据上述(8)的技术方案,通过外周覆盖构件能够在覆盖风扇的外周的覆盖位置与使风扇的外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位移,能够调整由风扇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的朝向。在覆盖位置时,容易将由风扇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向下方引导。因此,即便在冷却电动机后的冷却风成为了热风的情况下,也容易避免热风被向驾驶员侧引导。另一方面,在露出位置时,容易将由风扇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向风扇的径向外侧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在停车时路面上的尘埃、枯叶等飞散。根据上述(9)的技术方案,通过还具备覆盖风扇的下方的下方覆盖构件,能够利用下方覆盖构件使由风扇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向下方的流动偏向。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停车时路面上的尘埃、枯叶等飞散。根据上述(10)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方覆盖构件的前侧设置有遮挡从风扇吹送的冷却风的冷却风遮断部并在下方覆盖构件的后侧设置有将从风扇吹送的冷却风向后方排出的冷却风排出口,能够利用冷却风遮断部遮挡由风扇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向前方的流动,且能够将由风扇从电动机收容部的上方取入的冷却风从冷却风排出口向后方排出。因此,即便在冷却电动机后的冷却风成为了热风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热风被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其具备:摆臂(21),其通过枢轴部(22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5),并且从所述枢轴部(22a)向后方延伸并将后轮(4)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电动机(11),其安装于所述摆臂(21),并且驱动所述后轮(4),所述摆臂(21)具备收容所述电动机(11)的电动机收容部(60),在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设置有:冷却风取入口(61),其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所述电动机(11)的一侧;冷却风取出口(62),其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所述电动机(11)的另一侧;以及连通部(63),其连通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及所述冷却风取出口(62),并且将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取入的冷却风向所述电动机(11)的两侧方分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9.29 JP 2016-191467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其具备:摆臂(21),其通过枢轴部(22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5),并且从所述枢轴部(22a)向后方延伸并将后轮(4)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电动机(11),其安装于所述摆臂(21),并且驱动所述后轮(4),所述摆臂(21)具备收容所述电动机(11)的电动机收容部(60),在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设置有:冷却风取入口(61),其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所述电动机(11)的一侧;冷却风取出口(62),其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外侧开口,并且配置于所述电动机(11)的另一侧;以及连通部(63),其连通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及所述冷却风取出口(62),并且将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取入的冷却风向所述电动机(11)的两侧方分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与所述冷却风取出口(62)在上下方向偏心地夹着所述电动机(11)而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其中,在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内壁设置有突出部(64),该突出部(64)向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内侧突出并且指向所述冷却风取出口(62)。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设置于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上侧,所述冷却风取出口(62)设置于所述电动机收容部(60)的下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其中,所述跨骑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贤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