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3285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该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上纵梁、大灯横梁、塔座连接梁、前纵梁、纵梁端板以及塔座,所述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的内侧,所述塔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外侧,所述大灯横梁的前端、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及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的后端与所述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后端与塔座固定连接,所述纵梁端板的下端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上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一传力路径;所述塔座连接梁与塔座形成第二传力路径;所述前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三传力路径。该车身前部结构通过增加碰撞力的传递途径,有效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吸能效率。

Body Front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body, and relates to a front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body and an automobile. Th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body includes an upper longitudinal beam, a headlamp cross beam, a tower seat connecting beam, a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 longitudinal beam end plate and a tower seat. The upper end of the tower seat is fixed to the inner side of the upper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tower seat is fixed to the outer side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The front end of the headlamp cross beam, the front end of the tower seat connecting beam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end plate are fixed and connected. The rear end of the headlamp crossbeam is fixed with the upper longitudinal beam, the rear end of the tower connecting beam is fixed with the tower seat, the lower end of the end plate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is fixed with the front end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the headlamp crossbeam, the upper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tower seat form a first force transmission path, the tower connecting beam and the tower seat form a second force transmission path, and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tower seat form a third force transmission path. \u3002 Th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car bod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car body by increasing the transmission way of collision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现有车型的车身前部结构一般为X方向与纵梁平行的单一通道结构,传导碰撞力的效率有限。其中,部分上纵梁为短梁结构,且只形成一条传力结构,发生碰撞时的吸能效率低,且上纵梁尾端与纵梁之间为开口关系,使整个结构刚度较弱。部分上纵梁为长梁结构,但也只形成一条传力结构,侧碰力传递不理想,发生碰撞时的吸能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车身前部结构碰撞时的吸能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上纵梁、大灯横梁、塔座连接梁、前纵梁、纵梁端板以及塔座,所述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的内侧,所述塔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外侧,所述大灯横梁的前端、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及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的后端与所述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后端与所述塔座固定连接,所述纵梁端板的下端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上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一传力路径;所述塔座连接梁与塔座形成第二传力路径;所述前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三传力路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纵梁的内侧,塔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前纵梁的外侧,大灯横梁的前端、塔座连接梁的前端及纵梁端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大灯横梁的后端与上纵梁固定连接,塔座连接梁的后端与塔座固定连接,纵梁端板的下端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当汽车发生正碰和偏置碰时,传递到车身前部结构的碰撞力将通过大灯横梁、塔座连接梁及纵梁端板进行分解,纵梁端板受到的分解的力将传递至前纵梁,通过增加碰撞力的传递途径,有效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吸能效率。此外,车身前部结构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将组成多个闭合框架结构,提高塔座的刚度。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汽车发生偏置碰(特别是25%重叠量小偏置碰)时的碰撞性能,适用于需要提升正碰和偏置碰以及应对25%小偏置碰法规的车型结构。可选地,所述纵梁端板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大灯横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的上方,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的下方。可选地,所述纵梁端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纵梁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面上的多个安装孔,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纵梁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的下表面的连接翻边。可选地,所述塔座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可选地,所述上纵梁包括上纵梁内板以及上纵梁外板,所述上纵梁外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内板的外侧,所述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内板的内侧,所述大灯横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外板上。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上,所述大灯横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上。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的前侧下边沿向前弯折形成前翻边,所述安装支架的后侧下边沿向后弯折形成后翻边,所述前翻边及后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的上表面。可选地,所述大灯横梁的前端设置有前连接板,所述大灯横梁的后端设置有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的上表面,所述后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上纵梁;11、上纵梁内板;12、上纵梁外板;2、大灯横梁;21、前连接板;22、后连接板;3、塔座连接梁;4、前纵梁;5、纵梁端板;51、连接翻边;6、塔座;61、安装槽;7、安装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上纵梁1、大灯横梁2、塔座连接梁3、前纵梁4、纵梁端板5以及塔座6,所述塔座6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1的内侧,所述塔座6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4的外侧,所述大灯横梁2的前端、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前端及所述纵梁端板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2的后端与所述上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后端与所述塔座6固定连接,所述纵梁端板5的下端与所述前纵梁4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2、上纵梁1与塔座6形成第一传力路径。所述塔座连接梁3与塔座6形成第二传力路径。所述前纵梁4与塔座6形成第三传力路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所述塔座6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1的内侧,所述塔座6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4的外侧,所述大灯横梁2的前端、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前端及所述纵梁端板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2的后端与所述上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后端与所述塔座6固定连接,所述纵梁端板5的下端与所述前纵梁4的前端固定连接。当汽车发生正碰和偏置碰时,传递到车身前部结构的碰撞力将通过所述大灯横梁2、塔座连接梁3及纵梁端板5进行分解,所述纵梁端板5受到的分解的力将传递至前纵梁4,通过增加碰撞力的传递途径,有效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吸能效率。此外,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将组成多个闭合框架结构,提高塔座6的刚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汽车发生偏置碰(特别是25%重叠量小偏置碰)时的碰撞性能,适用于需要提升正碰和偏置碰以及应对25%小偏置碰法规的车型结构。碰撞力的传递途径包括:(1)所述大灯横梁2至上纵梁1,所述上纵梁1至塔座6的第一传力路径;(2)所述塔座连接梁3至塔座6的第二传力路径;(3)所述前纵梁4至塔座6的第三传力路径。多个闭合框架结构包括:(1)由所述大灯横梁2、上纵梁1、塔座连接梁3以及塔座6组成的第一闭合框架;(2)由所述前纵梁4、纵梁端板5、塔座连接梁3以及塔座6组成的第二闭合框架;(3)由所述大灯横梁2、上纵梁1、塔座6、塔座连接梁3以及纵梁端板5组成的第三闭合框架。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纵梁端板5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大灯横梁2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前端的上方,所述纵梁端板5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前端的下方,从而实现所述大灯横梁2的前端、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前端及所述纵梁端板5的上端之间的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纵梁端板5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纵梁端板5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4的前端面上的多个安装孔(图未示),将一螺栓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前纵梁4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实现所述前纵梁4与纵梁端板5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纵梁端板5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纵梁端板5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下表面的连接翻边51,所述连接翻边51向前延伸,可通过一螺栓将所述连接翻边51与塔座连接梁3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塔座6上设置有安装槽61,所述塔座连接梁3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槽61内,从而实现所述塔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纵梁、大灯横梁、塔座连接梁、前纵梁、纵梁端板以及塔座,所述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的内侧,所述塔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外侧,所述大灯横梁的前端、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及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的后端与所述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后端与所述塔座固定连接,所述纵梁端板的下端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上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一传力路径;所述塔座连接梁与塔座形成第二传力路径;所述前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三传力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纵梁、大灯横梁、塔座连接梁、前纵梁、纵梁端板以及塔座,所述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纵梁的内侧,所述塔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外侧,所述大灯横梁的前端、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及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的后端与所述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后端与所述塔座固定连接,所述纵梁端板的下端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灯横梁、上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一传力路径;所述塔座连接梁与塔座形成第二传力路径;所述前纵梁与塔座形成第三传力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端板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大灯横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的上方,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的前端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端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纵梁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面上的多个安装孔,所述纵梁端板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纵梁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塔座连接梁的下表面的连接翻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兴杨宏何玉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