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围结构和一种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97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围结构和一种车辆,其中,前围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板,至少两个加强板之间相互连接,至少两个加强板的刚度不相同;制动踏板安装口,设置于至少两个加强板中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用于安装车辆的制动装置;其中,车辆包括前围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前围结构,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加强板具有不同的刚度值,通过将制动踏板安装口设置在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可在不更改制动踏板安装结构的前提下,增加制动踏板安装口的刚度值,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围结构和一种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围结构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的踏板通常选用注塑踏板,与金属踏板相比,减重约1kg,成本接近,且具体更好的装配和维修性,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车辆的注塑制动踏板安装结构通常包括前围板,上加强板、下加强板和制动踏板等,当踩踏制动踏板时,其连接的iBooster(机电伺服助力机构)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极易因前围板刚度不够而产生晃动,影响用户感知,也容易导致车辆性能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机舱内可见参照物,例如iBooster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因前围板刚度不够而产生晃动的问题。为此,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前围结构。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前围结构。鉴于上述,根据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围结构,该前围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板,至少两个加强板之间相互连接,至少两个加强板的刚度不相同;制动踏板安装口,设置于至少两个加强板中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用于安装车辆的制动装置。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前围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板,每个加强板的刚度不同,通过将制动踏板安装口设置在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一方面可有效保证制动踏板安装口的刚度需求,避免踩踏制动踏板时,因前围刚度不够产生晃动,而导致与前围相连接的Booster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也发生晃动,从而影响用户感知,导致车辆性能受影响;另一方面只需将设置制动踏板安装口的加强板的刚度提升即可,其余加强板不必大幅度提升刚度,结构改变小,降低生产升本。另外,本技术通过优化前围结构,即设定各加强板的刚度不同,可在不更改制动踏板安装结构的前提下,增加制动踏板安装口的刚度值,经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计算可知,与相关技术中,制动踏板安装口周边的刚度值范围在1000N/mm至1500N/mm之间相比,采用本技术的前围时,其上制动踏板安装口周边的刚度值可提升约400N/mm,如经试验证明,在相关技术的动踏板安装口周边的刚度值为1200N/mm时,在不改变制动踏板结构的情况下,采用本实施后动踏板安装口周边的刚度值提升至1600N/mm,提高了制动踏板安装口的刚度,且无需改变制动踏板的结构,也无需增加制动踏板的重量,有利于制动踏板的装配及售后维修的便利性。另外,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前围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至少两个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的刚度大于第二加强板的刚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大于第二加强板的厚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结构,第二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结构,其中,多个第一加强结构的刚度总和大于多个第二加强结构的刚度总和。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结构,第二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结构,其中,多个第一加强结构的在第一加强板上分布的密度大于多个第二加强结构在所属第二加强板上分布的密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前围结构还包括:前围板,前围板设有避空区域,至少两个加强板分别与前围板相连接并位于避空区域内;上加强板,位于至少两个加强板的上方,设置在避空区域内并分别与至少两个加强板与前围板相连接;中横梁,位于避空区域的下方,中横梁设置在前围板上。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至少两个加强板中的任一个还包括:本体部;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本体部的周向上;多个焊料预设点,设置在连接部上,用于至少两个加强板之间和/或至少两个加强板与前围板、上加强板、中横梁相焊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前围结构还包括:制动装置,制动装置上设置有踏板;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制动装置设置在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上,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通过制动踏板安装口设置在至少两个加强板上。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前围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设置在制动踏板安装口的周向上;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设置在车辆的上加强板上;多个通孔,设置在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的安装部上;多个固定件,多个固定件穿过多个通孔及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或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将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固定在至少两个加强板及上加强板上。根据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前围结构。根据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前围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制动踏板安装口所在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动踏板安装口所在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前围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前围的位移云图分析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前围的位移云图分析图;图7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前围的应变云图分析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前围的应变云图分析图。其中,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围板,12’加强板,2’制动装置,3’iBooster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图3和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前围,12第一加强板,14第二加强板,122本体部,124连接部,126焊料预设点,128制动踏板安装口,16上加强板,18前围板,20中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技术主要适用于安装点均布置在前围1上的注塑制动踏板结构,下面参照图3、图4、图6和图8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前围1结构和车辆,其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各个部件及连接关系,在一些附图中某些部件被隐藏而未被示出。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围1结构,该前围1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板,至少两个加强板之间相互连接,至少两个加强板的刚度不相同;制动踏板安装口128,设置于至少两个加强板中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用于安装车辆的制动装置。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前围1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板,每个加强板的刚度不同,通过将制动踏板安装口128设置在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一方面可有效保证制动踏板安装口128的刚度需求,避免踩踏制动踏板时,因前围1刚度不够产生晃动,而导致与前围1相连接的iBooster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也发生晃动,从而影响用户感知,导致车辆性能受影响,参见图1中左上方可知,在制动装置2’上的踏板被踩踏时,围板1’上的iBooster控制模块带主缸总成3’,晃动明显;另一方面只需将设置制动踏板安装口1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围结构,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板,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之间相互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的刚度不相同;制动踏板安装口,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中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制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围结构,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板,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之间相互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的刚度不相同;制动踏板安装口,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中刚度最大的加强板上,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制动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结构的刚度总和大于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结构的刚度总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结构的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分布的密度大于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结构在所属第二加强板上分布的密度。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结构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设有避空区域,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前围板相连接并位于所述避空区域内;上加强板,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何佳峻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