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912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3:43
一种可调式减振器,包括:贮液筒内套有工作缸,外套有调节筒,贮液筒外表面设有外螺纹,调节筒内表面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与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一自锁螺母,待调节筒在所述贮液筒外表面螺纹滑动达到减振器的调节长度后,第一自锁螺母将调节筒限位于贮液筒外侧;弹簧一端固定于弹簧端盖上,另一端套于贮液筒外表面;与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之间互锁后将弹簧限位于贮液筒外侧;活塞杆总成一端穿设于弹簧端盖和弹簧并进入工作缸内;调节器与活塞杆总成的另一端连接。本申请的减振器能自适应调节自身的整体长度及刚性,以提高汽车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式减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减振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减振器。
技术介绍
减震器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减震器的活塞杆上下运动,带动油液通过活塞阀及压缩阀产生阻尼力,吸收了车辆的震动能量,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保证了乘驾的舒适性。目前,现有的减震器的结构一般包括贮油缸、设置在贮油缸内的工作缸、设置在工作缸底部的压缩阀,工作缸内设置有上下运动的活塞,在活塞杆上设置活塞阀,所述活塞阀将工作缸分为上下两腔。随着汽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减震器以及调节能力差的减震器不能满足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调式减振器,包括:贮液筒,贮液筒内套有工作缸,外套有调节筒,贮液筒外表面设有外螺纹,调节筒内表面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与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一自锁螺母,待调节筒在所述贮液筒外表面螺纹滑动达到减振器的调节长度后,第一自锁螺母将所述调节筒限位于贮液筒外侧;弹簧,一端固定于弹簧端盖上,另一端套于贮液筒外表面;与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第二自锁螺母靠近所述弹簧,第三自锁螺母远离所述弹簧,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之间互锁后将弹簧限位于所述贮液筒外侧;活塞杆总成,一端穿设于弹簧端盖和弹簧并进入工作缸内;调节器,与活塞杆总成的另一端连接。一种实施例中,活塞杆总成包括杆体和活塞部,工作缸内设有复原阀总成,活塞部套于所述杆体内插入复原阀总成的腔体内,且活塞部与复原阀总成的腔体接触的一端为渐缩部,渐缩部与复原阀总成的腔体内壁留有0.1mm的间隙。一种实施例中,渐缩部的顶端为一尖端。一种实施例中,活塞部上布设有四个密封圈。一种实施例中,贮液筒底部内侧设有压缩阀总成,压缩阀总成螺接于工作缸底部。一种实施例中,贮液筒顶部外侧套设有塑料防尘罩。一种实施例中,活塞杆总成于塑料防尘罩上方设有防振缓冲块。一种实施例中,活塞杆总成于防振缓冲块外侧和弹簧内侧之间套有橡胶防尘罩。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自锁螺母与调节筒之间设有第一垫片。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自锁螺母与弹簧之间设有第二垫片。依据上述实施例的可调式减振器,通过调节筒在贮液筒外表面上下滑动,以调节减振器的整体长度,进而,调节车身的高度,及,通过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在贮液筒外表面上下滑动,可以直接调节弹簧的刚性,因此,本申请的减振器能自适应调节自身的整体长度及刚性,以提高汽车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调节式减振器结构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活塞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活塞部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调节轴承与调节器配合安装示意图;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现有减振器结构进行改进,使减振器具有长度调节和刚性调节的功能。本例提供的可调式减振器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依次包括调节筒1、贮液筒2、工作缸3、弹簧4、弹簧端盖5、活塞杆总成6、调节器7和调节轴承8。其中,贮液筒2外表面设有外螺纹,调节筒1内表面设有内螺纹,贮液筒2内套有工作缸3,贮液筒2外套有调节筒1,贮液筒2与调节筒1之间螺纹配合连接,因此,当需要调节减振器的整体长度时,只需要将调节筒1沿贮液筒2的外表面上下旋转即可,直至调节筒1旋转到适合的位置,完成整体长度的调节;另外,为了防止贮液筒2与调节筒1的螺纹组合在实际应用中滑落,本例还包括与贮液筒2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一自锁螺母9,待调节筒1在贮液筒2外表面螺纹滑动达到减振器的调节长度后,第一自锁螺母9将调节筒1限位于贮液筒2外侧。进一步,第一自锁螺母9与调节筒1之间设有第一垫片10,通过该第一垫片10使第一自锁螺母9与调节筒1之间进行密封接触。弹簧4一端固定于弹簧端盖5上,另一端套于贮液筒2外表面,与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二自锁螺母11和第三自锁螺母12,第二自锁螺母11靠近弹簧4,第三自锁螺母12远离弹簧4,第二自锁螺母11和第三自锁螺母12之间互锁后将弹簧4限位于贮液筒2外侧,因此,当需要改变弹簧4的刚性,也即是改变弹簧4的压缩程度时,只需要滑动第二自锁螺母11和第三自锁螺母12即可。进一步,第二自锁螺母12与弹簧4之间设有第二垫片13,通过该第二垫片13使弹簧4与第二自锁螺母12之间紧配合接触。本例的活塞杆总成6一端穿设于弹簧端盖5和弹簧4并进入到工作缸3内,另一端与调节器7连接,具体的,活塞杆总成6包括杆体61和活塞部62,工作缸3内设有复原阀总成14,活塞部62套于杆体61内插入复原阀总成14的腔体内;为了防止活塞部62运动的过程中与复原阀总成13的腔体内壁产生干涉,如活塞部62卡死于复原阀总成14内,进一步,活塞部62与复原阀总成14的腔体接触的一端为渐缩部,该渐缩部与复原阀总成14的腔体内壁留有0.1mm的间隙,通过该间隙能避免活塞部62与复原阀总成14之间卡死。本例的活塞部62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活塞部62的外表面还布设有四个密封圈,以保证活塞部62与杆体61的内壁之间密封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渐缩部进行改进,将渐缩部的顶端设计为一尖端,如图4所示,以使活塞部62通过该尖端能畅通地在复原阀总成13的腔体内运动,防止活塞部62被卡死。进一步,本例的贮液筒2底部内侧设有压缩阀总成15,该压缩阀总成15螺接于工作缸3底部,压缩阀总成15与工作缸3底部之间为平板式阀片螺接结构,这种结构紧凑且密封性好,使得该结构力值衰减小,结构力值稳定,同时,还便于返工操作。本例的贮液筒2顶部外侧套设有塑料防尘罩16,通过该塑料防尘罩16对贮液筒2进行防尘。进一步,活塞杆总成6于塑料防尘罩16上方套设有防振缓冲块17,并于防振缓冲块17外侧和弹簧4内侧之间套有橡胶防尘罩18,通过橡胶防尘罩18对活塞杆总成6的外露部分进行防尘。调节轴承8与调节器7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局部放大图如图6所示,调节轴承8上设有椭圆形刻度,当调节轴承8套设于调节器7上时,该椭圆形刻度与调节器7上的凹槽对准。当减震器应用于汽车时,可以通过椭圆形刻度准确调整轮胎的倾角,使车身更有效的抓地力,平顺路段,转弯驾驶时更加平稳。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液筒,所述贮液筒内套有工作缸,外套有调节筒,所述贮液筒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筒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与所述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一自锁螺母,待所述调节筒在所述贮液筒外表面螺纹滑动达到减振器的调节长度后,所述第一自锁螺母将所述调节筒限位于所述贮液筒外侧;弹簧,一端固定于弹簧端盖上,另一端套于所述贮液筒外表面;与所述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所述第二自锁螺母靠近所述弹簧,所述第三自锁螺母远离所述弹簧,所述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之间互锁后将所述弹簧限位于所述贮液筒外侧;活塞杆总成,一端穿设于所述弹簧端盖和弹簧并进入所述工作缸内;调节器,与所述活塞杆总成的另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液筒,所述贮液筒内套有工作缸,外套有调节筒,所述贮液筒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筒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与所述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一自锁螺母,待所述调节筒在所述贮液筒外表面螺纹滑动达到减振器的调节长度后,所述第一自锁螺母将所述调节筒限位于所述贮液筒外侧;弹簧,一端固定于弹簧端盖上,另一端套于所述贮液筒外表面;与所述贮液筒外表面产生自锁的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所述第二自锁螺母靠近所述弹簧,所述第三自锁螺母远离所述弹簧,所述第二自锁螺母和第三自锁螺母之间互锁后将所述弹簧限位于所述贮液筒外侧;活塞杆总成,一端穿设于所述弹簧端盖和弹簧并进入所述工作缸内;调节器,与所述活塞杆总成的另一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总成包括杆体和活塞部,所述工作缸内设有复原阀总成,所述活塞部套于所述杆体内插入所述复原阀总成的腔体内,且所述活塞部与所述复原阀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权邱小明沈迪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凯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