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24836 阅读:3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纵向车道包括第一地面车道和第一桥面车道,其中,第一地面车道包括进入相邻路口的第一左转道和第二左转道,第一桥面车道包括连通第一路口与第二路口且车道方向相反的第一直行桥和第二直行桥;横向车道包括第一左转桥、第二左转桥和连通第三路口和第四路口的第三直行桥和第四直行桥,第一左转桥在第三路口处与第三直行桥相连通,第一左转桥在第二路口处与第一直行桥相连通;第二左转桥在第四路口处与第四直行桥相连通;第二左转桥在第一路口处与第二直行桥相连通。上述立交桥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第一左转道和第二左转道直接铺设于地面,减少了施工难度和建造成本。 1

Flyov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lyover, including a cross - crossing longitudinal lane and a lateral lane. The longitudinal Lane comprises a first ground lane and a first deck lane, in which the first ground lane includes the first left and second left trails which enter the adjacent intersection, and the first deck lane includes the connecting first intersection and the second intersection. The road bridge and the second straight line bridge are opposit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lane, and the lateral lane includes the first left turn bridge, the second left turn bridge, the third straight bridge and the fourth straight bridge connecting the third junctions and the fourth crossing. The first left turn bridge is connected to the third straight bridge at the third intersection, and the first left turn bridge is at the second intersection and the first line. The second left turn bridg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ourth straight bridge at the fourth intersection and the second left turn bridg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traight bridge at the first intersection. The above flyovers are compact in structure and occupy a small area. The first left turn road and the second left turn road are directly paved on the ground, thus reducing construction difficulty and construction cost.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交桥
本技术涉及道路建筑设计
,尤其设计一种立交桥。
技术介绍
公路立交桥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公路十字路口立交桥的结构形式更是千变万化,目前已建成的公路十字路口立交桥,在组成上不外乎分别或同时拥有一条或多条车辆直行立交桥匝道、车辆左转弯立交桥匝道、车辆右转弯立交桥匝道、车辆调头行立交桥匝道、车辆上下桥螺旋形匝道及立交桥环形匝道等,各种立交桥匝道在十字路口以不同形式组合,构成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各种功能。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各种公路十字路口立交桥中,具有车辆通行全功能,即:可让各方向驶来十字路口的车辆同时直行、左转弯行驶及右转弯行驶的十字路口立交桥不多;而能够实现这些功能的立交桥通常设计有环形线,直行时需要绕一个半圆线路才能行驶至直行车道上,或者左转弯行驶时需要绕着弧形线路行驶才能得以行驶至目的车道上,此种立交桥由于设计复杂,常常会造成驾驶员的行路困扰,影响人们出行和使用体验。并且目前已建成的功能比较全的十字路口立交桥,其相对占地面积都很大,构造也十分复杂,以至于建造工程量大,造价高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可方便实现车辆直行的同时实现直接左转或右转、且建筑工程量和建筑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的道路十字路口立交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立交桥,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十字路口的立交桥在直行、左转或右转时行路复杂且立交桥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纵向车道包括第一地面车道和第一桥面车道,其中,第一地面车道包括进入相邻路口的第一左转道和第二左转道,第一桥面车道包括连通第一路口与第二路口且车道方向相反的第一直行桥和第二直行桥,第一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一路口到第二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二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二路口到第一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第一路口处第一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低于第二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在第二路口处第一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高于第二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横向车道包括第二桥面车道,其中,第二桥面车道包括连通第三路口和第四路口且车道方向相反的第三直行桥和第四直行桥,第三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三路口到第四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四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四路口到第三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第三路口处第三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高于第四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在第四路口处第三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低于第四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第二桥面车道还包括第一左转桥和第二左转桥,第一左转桥在第三路口处与第三直行桥相连通,第一左转桥在第二路口处与第一直行桥相连通;第二左转桥在第四路口处与第四直行桥相连通;第二左转桥在第一路口处与第二直行桥相连通。进一步的,第一地面车道还包括连通第一路口与第四路口的第一右转道、连通第四路口与第二路口的第二右转道、连通第二路口与第三路口的第三右转道和连通第三路口与第一路口的第四右转道。进一步的,第一左转道与第四右转道有部分路段连通,第二左转道与第二右转道有部分路段连通。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环形桥和第二环形桥,其中,第一环形桥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第一左转桥和第一左转道连通;第二环形桥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第二左转桥和第二左转道连通,第一环形桥和第二环形桥均从第三直行桥和第四直行桥上方绕过。进一步的,纵向车道还包括进入第一路口的第一引道、进入第二路口的第二引道、离开第一路口的第三引道和离开第二路口的第四引道;横向车道还包括进入第三路口的第五引道、进入第四路口的第六引道、离开第三路口的第七引道和离开第四路口的第八引道;第一直行桥、第一左转道、第一右转道在第一路口处与第一引道相连通;第二直行桥、第二左转桥、第四右转道在第一路口处与第三引道相连通;第二直行桥、第二左转道、第三右转道在第二路口处与第二引道相连通;第一直行桥、第一左转桥、第二右转道在第二路口处与第四引道相连通;第四直行桥、第一左转道、第三右转道在第三路口处与第七引道相连通;第三直行桥、第一左转桥、第四右转道在第三路口处与第五引道相连通;第三直行桥、第二左转道、第一右转道在第四路口处与第八引道相连通;第四直行桥、第二左转桥、第二右转道在第四路口处与第六引道相连通。进一步的,第一引道和第三引道平行设置;第二引道和第四引道平行设置;第五引道和第七引道平行设置;第六引道和第八引道平行设置。进一步的,第一左转道和第二左转道的半径在90米至100米之间。进一步的,第一左转桥和第二左转桥的半径在90米至100米之间。进一步的,在立交桥中心位置处第一直行桥与第二直行桥具有相同的桥面离地高度。本技术提供的立交桥,使得位于任意路口的车辆均能实现直接直行和直接左转,且各直行车辆和左转车辆互不影响,路口无需使用红绿灯进行车辆通行控制,减少了路面拥堵,提高了出行效率,节省了交通管理方面的费用支出,同时,由于实现直行和左转时无需绕路,直接在第一路口进入第一直行桥直行或者在第一路口进入第一左转道即可(其他路口同理),减少了现有立交桥设计复杂造成驾驶员行路困扰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另外,本技术中的立交桥结构紧凑,占地面积较小,并且第一左转道和第二左转道直接铺设于地面,进一步减少了施工难度和建造成本。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立交桥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立交桥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立交桥的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立交桥的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立交桥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左转道;2:第二左转道;3:第一路口;4:第二路口;5:第一直行桥;6:第二直行桥;7:第三路口;8:第四路口;9:第三直行桥;10:第四直行桥;11:第一左转桥;12:第二左转桥;13:第一右转道;14:第二右转道;15:第三右转道;16:第四右转道;17:第一环形桥;18:第二环形桥;19:第一引道;20:第二引道;21:第三引道;22:第四引道;23:第五引道;24:第六引道;25:第七引道;26:第八引道;27:第三环形桥;28:第四环形桥;29:人行道;30:慢行通道。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交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本实施例中的立交桥优选用于十字路口,连通相对路口的车道分别为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纵向车道与横向车道相互交叉但并不相连通。纵向车道包括第一地面车道和第一桥面车道,第一地面车道即直接铺设在地面上的车道,第一桥面车道即需要架空的抬离地面的车道或者需要挖隧道从地下穿过的车道,其中,第一地面车道包括进入相邻路口的第一左转道1和第二左转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立交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包括第一地面车道和第一桥面车道,其中,所述第一地面车道包括进入相邻路口的第一左转道(1)和第二左转道(2),所述第一桥面车道包括连通第一路口(3)与第二路口(4)且车道方向相反的第一直行桥(5)和第二直行桥(6),所述第一直行桥(5)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一路口(3)到第二路口(4)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第二直行桥(6)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二路口(4)到第一路口(3)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所述第一路口(3)处所述第一直行桥(5)的桥面离地高度低于所述第二直行桥(6)的桥面离地高度;在所述第二路口(4)处所述第一直行桥(5)的桥面离地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直行桥(6)的桥面离地高度;所述横向车道包括第二桥面车道,其中,所述第二桥面车道包括连通第三路口(7)和第四路口(8)且车道方向相反的第三直行桥(9)和第四直行桥(10),所述第三直行桥(9)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三路口(7)到第四路口(8)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第四直行桥(10)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四路口(8)到第三路口(7)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所述第三路口(7)处所述第三直行桥(9)的桥面离地高度高于所述第四直行桥(10)的桥面离地高度;在所述第四路口(8)处所述第三直行桥(9)的桥面离地高度低于所述第四直行桥(10)的桥面离地高度;所述第二桥面车道还包括第一左转桥(11)和第二左转桥(12),所述第一左转桥(11)在所述第三路口(7)处与所述第三直行桥(9)相连通,所述第一左转桥(11)在所述第二路口(4)处与所述第一直行桥(5)相连通;所述第二左转桥(12)在所述第四路口(8)处与所述第四直行桥(10)相连通;所述第二左转桥(12)在所述第一路口(3)处与所述第二直行桥(6)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面车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路口(3)与所述第四路口(8)的第一右转道(13)、连通所述第四路口(8)与所述第二路口(4)的第二右转道(14)、连通所述第二路口(4)与所述第三路口(7)的第三右转道(15)和连通所述第三路口(7)与所述第一路口(3)的第四右转道(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转道(1)与所述第四右转道(16)有部分路段连通,所述第二左转道(2)与所述第二右转道(14)有部分路段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环形桥(17)和第二环形桥(18),其中,所述第一环形桥(17)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左转桥(11)和所述第一左转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大海江岸黎微陆魁裕彭常武李纯君尹华省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格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