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旭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9050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包括地面的双向横车道、高架于空中的双向纵桥、上行匝道及下行匝道,所述上行匝道包括第一上行匝道及第二上行匝道,所述下行匝道包括第一下行匝道及第二下行匝道;所述双向纵桥包括左纵桥及右纵桥,左纵桥及右纵桥分别与地面的纵车道相连,所述双向横车道包括左横道及右横道,所述右横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左纵桥相连,所述左横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右纵桥相连;左纵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左横道相连;右纵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右横道相连;左纵桥与右纵桥连接有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且所述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位于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二上行匝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疏导能力强、安全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立交桥
本技术涉及桥梁道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立交桥。
技术介绍
现有立交桥普遍采用苜蓿叶式、定向式、迂回式、环行、菱形等,对缓解交通拥堵状况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如:1、相互交汇的立交桥,一般占用面积庞大,大部分立交桥为2-3层,个别达到4层,立交桥的桥型和结构比较复杂,且各方向行车路线不规则,司机难以辨别应去方向的路线;2、单层式立交桥左转车辆绕行远且繁杂,转弯车辆对直行主线干扰大,车辆运行不顺畅,安全性不高;3、地下、半沉式立交桥要下挖隧道,涉及到排水、地下管网改道等问题而宜在郊外修建;4、机动车须在变化频繁的上下坡弯道上运行,尤其是在恶劣气候时的车辆操纵难度;5、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混行依然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其结构简单、疏导能力强、安全便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包括地面的双向横车道、高架于空中的双向纵桥、上行匝道及下行匝道,所述上行匝道包括第一上行匝道及第二上行匝道,所述下行匝道包括第一下行匝道及第二下行匝道;所述双向纵桥包括左纵桥及右纵桥,所述左纵桥及右纵桥分别与地面的纵车道相连,所述双向横车道包括左横道及右横道,所述右横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左纵桥相连,所述左横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所述右纵桥相连;所述左纵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左横道相连;所述右纵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所述右横道相连;所述左纵桥与右纵桥连接有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且所述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位于所述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二上行匝道之间。 所述左横道包括第一直行道及位于外侧的第一转弯道,所述第一转弯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所述右纵桥相连;所述左纵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第一转弯道相连;所述右横道包括第二直行道及位于外侧的第二转弯道,所述第二转弯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左纵桥相连,所述右纵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所述第二转弯道相连。 所述左纵桥包括第一直行桥及位于内侧的第一转弯桥,所述第一转弯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第一转弯道相连,所述第二转弯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所述第一转弯桥相连;所述右纵桥包括第二直行桥及位于内侧的第二转弯桥,所述第二转弯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所述第二转弯道相连;所述第一转弯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所述第二转弯桥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连接在第一转弯桥与第二转弯桥之间。 所述右纵桥与第二上行匝道的交汇处设有第一信号灯,所述左纵桥与第一上行匝道的交汇处设有第二信号灯,所述第二上行匝道与第二连接道的交汇处设有第三信号灯,所述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一连接道的交汇处设有第四信号灯。 所述左纵桥与右纵桥下方对应的左横道与右横道为水平设置或低凹设置。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辅道组,所述辅道组包括第一下行辅道及第二下行辅道;所述左纵桥与右纵桥前端之间的地面为第一停车场,所述第一停车场通过第一下行辅道与所述第二下行匝道相连;所述左纵桥与右纵桥后端之间的地面为第二停车场,所述第二停车场通过所述第二下行辅道与所述第一下行匝道相连。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中央停车场,所述中央停车场包括中央停车区域、第一进出口区及第二进出口区,所述第一进出口区及第二进出口区与中央停车区域贯通,所述中央停车区域设于左纵桥与右纵桥中部形成的区域下方且位于左横道与右横道上方;所述第一进出口区位于第一连接道与第一上行匝道之间,所述第二进出口区位于第二连接道与第二上行匝道之间;所述辅道组还包括第一上行辅道及第二上行辅道;所述第一停车场通过第一上行辅道与所述第一进出口区相连,所述第二停车场通过第二上行辅道与所述第二进出口区相连。 所述辅道组还包括第三上行辅道及第四上行辅道,所述中央停车区域通过第三上行辅道与所述右纵桥中部相连,所述中央停车区域通过第四上行辅道与所述左纵桥中部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为弧形,所述第三上行辅道与第四上行辅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道与第二连接道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道、第二连接道、第三上行辅道及第四上行辅道形成太极形状。 所述左纵桥及右纵桥的外侧分别设有过街天桥;所述左横道及右横道外侧分别设有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的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技术最大量保持直行车道,几乎不会影响直行车车速。直行车可畅 通无阻,不用等红绿信号灯和行人过街,可最快速到达远方目的地; 2、转弯车可任意转向; 3、行人及非机动车四向过街,均有专用路线,不影响行车; 4、不需要大量交通信号红绿灯,即可达到交通秩序正常、井然有序,疏导能力强、安全便捷; 5、第一停车场、第二停车场及中央停车场的巧妙设计,有效利用了地面和空间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车位难求的紧张状态、解决了四处找停车位、费时费能费钱的大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停车原理图。 附图符号说明: 双向横车道1、左横道11、第一直行道111、第一转弯道112、右横道12、第二直行道121、第二转弯道122、双向纵桥2、左纵桥21、第一直行桥211、第一转弯桥212、右纵桥22、第二直行桥221、第二转弯桥222、第一连接道31、第二连接道32、第一上行匝道41、第二上行匝道42、第一下行匝道43、第二下行匝道44、第一下行辅道51、第一上行辅道52、第二下行辅道53、第二上行辅道54、第三上行辅道55、第四上行辅道56、第一停车场61、第二停车场62、中央停车区域71、第一进出口区72、第二进出口区73、第一信号灯81、第二信号灯82、第三信号灯83、第四信号灯84、过街天桥91、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9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以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其包括地面的双向横车道1、高架于空中的双向纵桥2、上行匝道、下行匝道、辅道组、第一停车场61、第二停车场62及中央停车场,其中: 上行匝道包括第一上行匝道41及第二上行匝道42,下行匝道包括第一下行匝道43及第二下行匝道44 ; 双向纵桥2包括左纵桥21及右纵桥22,左纵桥21及右纵桥22分别与地面的纵车道(图中未示出)相连。左纵桥21与右纵桥22为弧形,左纵桥21与右纵桥22的中部距离大于两端距离。 双向横车道I包括左横道11及右横道12,本实施例中,左横道11与右横道12均为三车道,左横道11包括第一直行道111 (两个车道)及位于外侧的第一转弯道112 (为了更好防堵,转弯车道也可为两个车道)。 右横道12包括第二直行道121 (两个车道)及位于外侧的第二转弯道122 ; 本实施例中,左纵桥21与右纵桥22均为三车道,左纵桥21包括第一直行桥211 (两个车道)及位于内侧的第一转弯桥212,右纵桥22包括第二直行桥221 (两个车道)及位于内侧的第二转弯桥222。 第二转弯道122通过第一上行匝道41与第一转弯桥212相连;第一转弯道112通过第二上行匝道42与第二转弯桥222相连;第一转弯桥212通过第一下行匝道43与第一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其特征是:包括地面的双向横车道、高架于空中的双向纵桥、上行匝道及下行匝道,所述上行匝道包括第一上行匝道及第二上行匝道,所述下行匝道包括第一下行匝道及第二下行匝道;所述双向纵桥包括左纵桥及右纵桥,所述左纵桥及右纵桥分别与地面的纵车道相连,所述双向横车道包括左横道及右横道,所述右横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左纵桥相连,所述左横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所述右纵桥相连;所述左纵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左横道相连;所述右纵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所述右横道相连;所述左纵桥与右纵桥连接有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且所述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位于所述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二上行匝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其特征是:包括地面的双向横车道、高架于空中的双向纵桥、上行匝道及下行匝道,所述上行匝道包括第一上行匝道及第二上行匝道,所述下行匝道包括第一下行匝道及第二下行匝道;所述双向纵桥包括左纵桥及右纵桥,所述左纵桥及右纵桥分别与地面的纵车道相连,所述双向横车道包括左横道及右横道,所述右横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左纵桥相连,所述左横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所述右纵桥相连;所述左纵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左横道相连;所述右纵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所述右横道相连;所述左纵桥与右纵桥连接有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且所述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位于所述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二上行匝道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左横道包括第一直行道及位于外侧的第一转弯道,所述第一转弯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所述右纵桥相连;所述左纵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第一转弯道相连;所述右横道包括第二直行道及位于外侧的第二转弯道,所述第二转弯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左纵桥相连,所述右纵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所述第二转弯道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左纵桥包括第一直行桥及位于内侧的第一转弯桥,所述第一转弯桥通过第一下行匝道与第一转弯道相连,所述第二转弯道通过第一上行匝道与所述第一转弯桥相连;所述右纵桥包括第二直行桥及位于内侧的第二转弯桥,所述第二转弯桥通过第二下行匝道与所述第二转弯道相连;所述第一转弯道通过第二上行匝道与所述第二转弯桥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道及第二连接道连接在第一转弯桥与第二转弯桥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右纵桥与第二上行匝道的交汇处设有第一信号灯,所述左纵桥与第一上行匝道的交汇处设有第二信号灯,所述第二上行匝道与第二连接道的交汇处设有第三信号灯,所述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一连接道的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李宜堂周福民文俊夫
申请(专利权)人:李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