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及发动机进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68045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及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述消声器的进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弹性卡片,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弹性卡片卡接的环形卡接凸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使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与消声器的进气口直接卡接,不需要通过胶管连接,从而简化结构,减轻整车重量,降低燃油消耗,减少人工装配成本,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机舱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及发动机进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及发动机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空气滤清器和消声器之间以及消声器和增压器之间分别通过一段胶管连接,形成三段式的结构,胶管与空气滤清器、消声器和增压器连接时需要通过环箍紧固,并且设置在中间的消声器需要通过支架固定。另外,发动机进气管路过长会增大涡轮增压器的辐射噪声,机舱空间过大给增压器辐射噪声提供了更多的辐射空间。为了防止增压器噪声通过长距离的发动机进气管路辐射,消声器的外表面需要包裹硅胶。现有技术结构复杂,一方面增加了整车的重量和燃油消耗,另一方面增加了人工装配的成本和装配工时,并且在有限的机舱空间内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机舱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以使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与消声器的进气口直接卡接,不需要通过胶管连接,从而简化结构,减轻整车重量,降低燃油消耗,减少人工装配成本,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机舱小型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所述消声器的进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弹性卡片,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弹性卡片卡接的环形卡接凸缘。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片的卡接端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缘,所述卡接端形成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环形卡接凸缘卡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向位置的限位槽,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卡片的卡接端卡固在所述限位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片包括关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弹性卡片,并且其中一个弹性卡片的卡接端卡固在一个限位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台阶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自由端抵靠在所述台阶面上。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减振密封圈,所述减振密封圈沿径向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并且沿轴向位于所述台阶面和所述环形卡接凸缘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密封圈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减振密封圈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上的外密封部和内密封部,所述外密封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周面紧密接触,所述内密封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紧密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外密封部形成为沿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环状突起,所述内密封部形成为环状凹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环状凹部配合的环状密封突起。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密封圈的一端形成有大致环状的凸缘,所述凸缘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缘,所述凸缘上形成有供所述至少两个弹性卡片通过的至少两个缺口。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密封圈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卡块,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卡槽,所述多个卡块对应地卡固在所述多个卡槽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连接结构通过消声器的弹性卡片卡接在空气滤清器的环形卡接凸缘上,以使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与消声器的进气口直接卡接,不需要通过胶管来连接,并且使消声器直接固定到空气滤清器上,不需要再通过单独设置的支架来固定,从而简化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之间的连接、装配,减轻整车重量,降低燃油消耗,减少人工装配成本,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机舱小型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以使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与消声器的进气口直接卡接,不需要通过胶管连接,从而简化结构,减轻整车重量,降低燃油消耗,减少人工装配成本,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机舱小型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上面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与上述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的消声器与减振密封圈的装配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的装配图;图4为图3的C-C剖视图;图5为图4的D处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的减振密封圈的主视图;图7为图6的B-B剖视图;图8为图6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消声器,11-第一连接部,12-弹性卡片,121-卡接端,122-卡扣,13-台阶面,14-卡槽,15-对正标识,2-空气滤清器,21-第二连接部,22-环形卡接凸缘,23-限位槽,24-自由端,25-环状密封突起,3-减振密封圈,31-外密封部,32-内密封部,33-凸缘,34-缺口,35-卡块,X-第一连接部的中心轴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3-图5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消声器1的进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一连接部11,空气滤清器2的出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二连接部21,第一连接部11套设在第二连接部21上,第一连接部11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弹性卡片12,第二连接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至少两个弹性卡片12卡接的环形卡接凸缘22。该连接结构通过消声器1的弹性卡片12卡接在空气滤清器2的环形卡接凸缘22上,以使空气滤清器2的出气口与消声器1的进气口直接卡接,不需要通过胶管来连接,并且使消声器1直接固定到空气滤清器2上,不需要再通过单独设置的支架来固定,从而简化空气滤清器2与消声器1之间的连接、装配,减轻整车重量,降低燃油消耗,减少人工装配成本,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机舱小型化。如图3-图5所示,作为空气滤清器2的出气口与消声器1的进气口卡接的一种方式,进一步的,弹性卡片12的卡接端121突出于第一连接部11的边缘,卡接端121形成有卡扣122,卡扣122与环形卡接凸缘22卡接。消声器1的弹性卡片12通过卡扣122卡接在空气滤清器2的环形卡接凸缘22上,使得消声器1和空气滤清器2连接牢固。装配时,只需将消声器1的进气口对准空气滤清器2的出气口并朝向空气滤清器2的出气口推消声器1,则弹性卡片12利用自身的弹性变形作用,使得第一连接部11套设在第二连接部21上并且卡扣122卡接在环形卡接凸缘22上,即完成两者的装配、连接,装配方式简便,容易操作。由于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21和环形卡接凸缘22均为环状,为了避免消声器1和空气滤清器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如图3-图5所示,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限制第一连接部11的周向位置的限位槽23,至少一个弹性卡片12的卡接端121卡固在限位槽23内。具体地,参见图3,卡接端121的两侧卡固在限位槽23的两侧壁之间,并且卡扣122容纳在限位槽23内,使得第一连接部11不能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1沿周向转动,从而消声器1和空气滤清器2的连接可靠,不会发生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及发动机进气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1)的进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一连接部(11),所述空气滤清器(2)的出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二连接部(21),所述第一连接部(11)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弹性卡片(12),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弹性卡片(12)卡接的环形卡接凸缘(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1)的进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一连接部(11),所述空气滤清器(2)的出气口包括环状的第二连接部(21),所述第一连接部(11)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弹性卡片(12),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弹性卡片(12)卡接的环形卡接凸缘(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片(12)的卡接端(121)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边缘,所述卡接端(121)形成有卡扣(122),所述卡扣(122)与所述环形卡接凸缘(22)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周向位置的限位槽(23),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卡片(12)的卡接端(121)卡固在所述限位槽(23)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台阶面(13),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自由端(24)抵靠在所述台阶面(13)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滤清器与消声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振密封圈(3),所述减振密封圈(3)沿径向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1)之间,并且沿轴向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慧唐明齐怀宇韩严胜范博之韩洪豹牛荣平管振海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