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016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7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车架;还包括稳定杆,稳定杆纵向延伸,且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身活动连接、稳定杆的中部与车架转动连接,或者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架活动连接、稳定杆的中部与车身转动连接,以使车身相对车架纵倾时带动稳定杆扭转变形。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当驾驶室上下跳动或者侧倾时,稳定杆不发生扭转变形,此时稳定杆不起作用。当刹车时,车身在惯性力作用下前倾,相对车架产生纵倾,从而拉动稳定杆发生扭转变形,产生与之相反的扭矩,进而能够提高纵倾刚度,减小车身俯仰运动,避免因急刹车身前倾过大造成的驾驶员及乘员不适感,显著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A vehic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vehicle, including the body and frame; also includes a stabilizer bar, stabilizing rod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and middle frame ends and stable rod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stabilizer bar is rotatably connect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body, the central body and both ends or stable rod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activity stable rod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frame trim relative drive rod torsional deformation stability. The use of the invention of the vehicle, when the cab jumps or tilting, the stable rod does not occur torsional deformation, at this time the stable rod does not play a role. When the brake body, the inertia force forward, relative frame trim, thereby pulling the lever to produce stable torsional deformation, the opposite torque, which can improve the pitching stiffness, reduce the body pitch motion, avoid the brake body forward caused by excessive driver and occupant discomfor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fort of the vehicle, to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舒适性要求的提高,驾驶室悬置的垂直刚度越来越小,从而降低了车身的侧倾刚度和纵倾刚度。对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对舒适性要求高的中重型卡车,驾驶室多采用前后左右四点悬置。每个悬置点采用螺旋弹簧或者空气弹簧和减振器。悬置刚度小,能有效隔离振动,提高舒适性。但若悬置刚度过小,则容易造成侧倾和纵倾刚度过小。如纵倾刚度过小,则在急刹时,车身前倾过大,也会造成驾驶员及乘员不适感。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车辆纵倾刚度难以满足舒适性要求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车辆纵倾刚度难以满足舒适性要求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车架;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纵向延伸,且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身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车身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车身相对所述车架纵倾时带动所述稳定杆扭转变形。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前悬置和后悬置活动连接。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悬置的前悬置弹性元件的上部组件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后端与所述后悬置的后悬置弹性元件的上部组件活动连接。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悬置的前悬置弹性元件的上部组件铰接;所述稳定杆的后端与所述后悬置的后悬置弹性元件的上部组件铰接。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悬置的铰接点位于所述车辆的驾驶室翻转轴的轴线上;所述稳定杆的后端与所述后悬置的铰接点位于所述车辆的后悬置锁止机构的下方。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的后端与所述后悬置的铰接点位于所述后悬置的后支座上,所述后支座连接于所述后悬置锁止机构与所述后悬置弹性元件之间。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悬置的前支座铰接。优选地,上述车辆中,稳定杆的中部通过弹性衬套或轴承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本体和分别铰接于所述稳定杆本体前后两端的前垂臂和后垂臂,所述前垂臂和所述后垂臂分别与所述车身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本体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或者所述前垂臂和所述后垂臂分别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本体的中部与所述车身转动连接。优选地,上述车辆中,所述稳定杆为长度可调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包括车身、车架和稳定杆。其中,稳定杆纵向延伸,且车身与车架中的一者与稳定杆的两端活动连接,另一者与稳定杆的中部转动连接,也就是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身活动连接、稳定杆的中部与车架转动连接,或者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架活动连接、稳定杆的中部与车身转动连接,以使车身相对车架纵倾时带动稳定杆扭转变形。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当驾驶室上下跳动或者侧倾时,稳定杆不发生扭转变形,此时稳定杆不起作用。当刹车时,车身在惯性力作用下前倾,相对车架产生纵倾,从而拉动稳定杆发生扭转变形,产生与之相反的扭矩,进而能够提高纵倾刚度,减小车身俯仰运动,避免因急刹车身前倾过大造成的驾驶员及乘员不适感,显著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提升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稳定杆的三维示意图;图4为车辆驾驶室前悬置及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车辆驾驶室后悬置及锁止机构的机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稳定杆本体1,前垂臂2,后垂臂3,车架4,轴承5,车身6,后上支架7,后悬置锁止机构8,后支座9,后悬置弹性元件10,后下支架11,前支座12,前悬置弹性元件13,前横向稳定杆14,翻转机构15,前支架16。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以增加车辆纵倾刚度,提高车辆舒适性。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稳定杆的三维示意图。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包括车身6、车架4和稳定杆。其中,稳定杆纵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纵向即为车辆纵向。具体可以沿车架4的纵梁延伸。车身6与车架4中的一者与稳定杆的两端活动连接,另一者与稳定杆的中部转动连接。也就是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身6活动连接、稳定杆的中部与车架4转动连接,或者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架4活动连接、稳定杆的中部与车身6转动连接,以使车身6相对车架4纵倾时带动稳定杆扭转变形。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中部指位于稳定杆两端连接点之间的部分,并不局限于严格几何意义上的中间段。通过将稳定杆的两端和中部分别与车身6与车架4连接,使车身6与车架4在纵向上产生上下相对运动时,稳定杆随之扭转变形,从而产生阻碍继续扭转的力,以提高车辆纵向刚度。稳定杆的具体结构及材质等可根据刚度需求等进行设置,以在扭转时产生足够的扭矩。对于驾驶室可翻转的车辆而言,优选的,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身6活动连接、稳定杆的中部与车架4转动连接。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当驾驶室上下跳动或者侧倾时,稳定杆不发生扭转变形,此时稳定杆不起作用。当刹车时,车身6在惯性力作用下前倾,相对车架4产生纵倾,从而拉动稳定杆发生扭转变形,产生与之相反的扭矩,进而能够提高纵倾刚度,减小车身6俯仰运动,避免因急刹车身6前倾过大造成的驾驶员及乘员不适感,显著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提升了用户体验。具体的,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前悬置和后悬置活动连接。车辆驾驶室的前后通常设置四点悬置,前悬置连接于车身6与车架4的前端之间,后悬置连接于车身6与车架4的后端之间。通过将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前悬置和后悬置活动连接,便于稳定杆的设置。且当驾驶室上下跳动或者侧倾时,车身6左右单侧的驾驶室悬置处同步跳动,连接于前悬置和后悬置之间的稳定杆不发生扭转变形,此时稳定杆不起作用。当刹车时,车身6在惯性力作用下前倾,车身6前悬置处向下运动,后悬置处向上运动,进而带动稳定杆的前端向下运动,稳定杆的后端向上运动,拉动稳定杆发生扭转变形,产生与之相反的扭矩,进而能够提高驾驶室纵倾刚度,减小车身6俯仰运动。进一步地,稳定杆的前端与前悬置的前悬置弹性元件13的上部组件活动连接;稳定杆的后端与后悬置的后悬置弹性元件10的上部组件活动连接。请参阅图4,图4为车辆驾驶室前悬置及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前悬置一般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前支座12、前悬置弹性元件13和前支架16,前支座12与车身6连接,前支架16与车架4连接。则前悬置的弹性元件的上部组件一般包括前支座12,进而优选的将稳定杆的前端与前支座12活动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6)和车架(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纵向延伸,且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身(6)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架(4)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4)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车身(6)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车身(6)相对所述车架(4)纵倾时带动所述稳定杆扭转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包括车身(6)和车架(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纵向延伸,且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身(6)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架(4)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4)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车身(6)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车身(6)相对所述车架(4)纵倾时带动所述稳定杆扭转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前悬置和后悬置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悬置的前悬置弹性元件(13)的上部组件活动连接;所述稳定杆的后端与所述后悬置的后悬置弹性元件(10)的上部组件活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悬置的前悬置弹性元件(13)的上部组件铰接;所述稳定杆的后端与所述后悬置的后悬置弹性元件(10)的上部组件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悬置的铰接点位于所述车辆的驾驶室翻转轴的轴线上;所述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涛陈康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