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碰撞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08606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顶碰撞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所述车顶碰撞保护装置包括:左保护纵梁、右保护纵梁、吸能件以及压力传感器,所述左保护纵梁和所述右保护纵梁均用于安装在顶棚上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吸能件分别与所述左保护纵梁、所述右保护纵梁连接,所述吸能件被构造成可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采集结果被触发。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通过设置在顶棚上的保护纵梁以及与保护纵梁连接的吸能件,不仅使顶棚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稳定性更高,进而使车辆的安全性能更高,根据压力传感器所反馈的车顶受力情况使吸能件被触发以吸收一定的撞击能量,以使重物下落对车辆的损坏降到最低。

Roof collision protection device and vehicle with i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oof collision protection device and it has the vehicle, the car collision protection device comprises a left and right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longitudinal stringer absorber and a pressure sensor, wherei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protection rails are used for prot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installed in the roof and in the right and left direction relative set that power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and the right protection protection rails, the longitudinal absorption, can element is configured according to the pressure sensor force acquisition is triggered by the absorption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oof collision protection device of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the protection settings on the ceiling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protection absorber, not only the structure strength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high ceiling, so that the higher safety performance of vehicles, according to the pressure sensor feedback roof stress absorber. Triggered to absorb the impact energy of the falling of the weight to minimize the damage to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碰撞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顶碰撞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已有车辆的顶棚上都没有碰撞保护装置或者缓冲装置,当在山区或者一些落石区域行驶时,没有车顶碰撞保护装置或者缓冲装置的车辆安全性较低,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车辆侧翻时,车辆顶棚变形极易对乘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紧凑稳定且安全性能高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包括:保护纵梁、压力传感器以及吸能件,所述保护纵梁用于安装在顶棚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顶棚的受力情况,所述吸能件分别与所述保护纵梁连接,所述吸能件被构造成可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采集结果被触发。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通过设置在顶棚上的保护纵梁、保护纵梁连接的吸能件以及压力传感器,不仅使车辆顶棚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稳定性更高,进而使车辆的安全性能更高,还使车顶碰撞保护装置能够在受重物撞击时,根据压力传感器所反馈的车顶受力情况使吸能件被触发以吸收一定的撞击能量,以使重物撞击对车辆的损坏降到最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护纵梁包括:左保护纵梁和右保护纵梁,且左保护纵梁和右保护纵梁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吸能件包括多个左侧吸能件和多个右侧吸能件,多个左侧吸能件适于与所述左保护纵梁连接,多个右侧吸能件适于与所述右保护纵梁连接。进一步地,车顶碰撞保护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吸能件电连接,以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受力情况控制所述吸能件触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顶碰撞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通过第一电磁阀连接,所述多个右侧吸能件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各自均可在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电磁阀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右侧吸能件串联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右侧吸能件并联连接。可选地,所述多个左侧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碰撞能量为W1,当W1≤第一阈值时,与检测到最大碰撞能量的左侧传感器相对应的左侧吸能件被触发,所述多个右侧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碰撞能量为W2,当W2≤第一阈值时,与检测到最大碰撞能量的右侧传感器相对应的右侧吸能件被触发。可选地,所述多个左侧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碰撞能量为W1,当第一阈值≤W1≤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所述第一电磁阀切换至第一连接状态,所述多个右侧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碰撞能量为W2,当第一阈值≤W2≤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右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所述第二电磁阀切换至第一连接状态。可选地,所述多个左侧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碰撞能量为W1,当W1≥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所述第一电磁阀切换至第二连接状态,所述多个右侧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碰撞能量为W2,当W2≥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右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所述第二电磁阀切换至第二连接状态。进一步地,所述吸能件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与相应的电磁阀组成液压回路,当所述液压缸被触发时所述液压缸被驱动往复运动以吸收撞击能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侧传感器的个数为两个且分别邻近所述左保护纵梁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所述右侧传感器的个数为两个且分别邻近所述右保护纵梁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所述左侧吸能件的个数为多个且至少固定在左A柱和左D柱上,所述右侧吸能件的个数为多个且至少固定在右A柱和右D柱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一个左侧吸能件的被触发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一个右侧吸能件的被触发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左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并联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右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并联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左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串联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的右侧吸能件均被触发且串联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左保护纵梁10,右保护纵梁20,吸能件30,左侧吸能件30a,右侧吸能件30b,压力传感器40,左侧传感器40a,右侧传感器40b,第一电磁阀50,第二电磁阀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参考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顶碰撞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纵梁,所述保护纵梁用于安装在顶棚上;压力传感器(40),所述压力传感器(40)用于采集所述顶棚的受力情况;以及吸能件(30),所述吸能件(30)分别与所述保护纵梁连接,所述吸能件(30)被构造成可根据压力传感器(40)的受力采集结果被触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纵梁,所述保护纵梁用于安装在顶棚上;压力传感器(40),所述压力传感器(40)用于采集所述顶棚的受力情况;以及吸能件(30),所述吸能件(30)分别与所述保护纵梁连接,所述吸能件(30)被构造成可根据压力传感器(40)的受力采集结果被触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纵梁包括左保护纵梁(10)和右保护纵梁(20)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吸能件(30)包括多个左侧吸能件(30a)和多个右侧吸能件(30b),多个左侧吸能件(30a)适于与所述左保护纵梁(10)连接,多个右侧吸能件(30b)适于与所述右保护纵梁(2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40)、所述吸能件(30)电连接,以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40)采集的受力情况控制所述吸能件(30)触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40)包括多个左侧传感器(40a)和多个右侧传感器(40b),所述左侧传感器(40a)邻近所述左保护纵梁(10)设置且与所述左侧吸能件(30a)一一对应,所述右侧传感器(40b)邻近所述右保护纵梁(20)设置且与所述右侧吸能件(30b)一一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碰撞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磁阀(50)和第二电磁阀(60),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30a)通过第一电磁阀(50)连接,所述多个右侧吸能件(30b)通过第二电磁阀(60)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50)和所述第二电磁阀(60)各自均可在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电磁阀(50)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30a)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50)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左侧吸能件(30a)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60)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右侧吸能件(30b)串联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60)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时所述多个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岳辰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