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互动体感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371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包括车体及设于车体上的两个车轮,所述车轮在径向方向上可绕车体转动;所述车体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骨架、设置在该支撑骨架上的两个脚踏装置、用以感测所述两个脚踏装置相对所述支撑骨架的受力信息的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以驱动所述车轮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以根据所述受力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车轮移动或转向的控制装置,所述支撑骨架为一整体结构且与车轮转动连接,所述车轮外侧设有车轮盖,所述车轮盖上设有防撞胶。如此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可较好地保护所述车轮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机互动体感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平衡车,具体涉及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
技术介绍
人机互动体感车,又叫电动平衡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现有的人机互动体感车一般分为有操作杆和无操作杆这两类,其中带操作杆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其人机互动体感车的转向均由操作杆来进行具体操作控制。而不带操作杆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其人机互动体感车的前进、后退是由整个人机互动体感车的倾斜来控制,转向则由使用者脚踏在脚踏平台上,并通过两个脚踏平台之间相对旋转角度差来进行控制实现。其中,不带操作杆的两轮人机互动体感车主要为专利CN201410262108.8所揭示的两轮自平衡人机互动体感车为代表,该平衡车中的内盖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内盖与右内盖,且左内盖相对右内盖转动连接。然,所述平衡车用于起支撑骨架作用的内盖需包括左内盖与右内盖,结构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而提出的一种结构简洁的人机互动体感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包括车体及设于车体上的两个车轮,所述车轮在径向方向上可绕车体转动;所述车体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骨架、设置在该支撑骨架上的两个脚踏装置、用以感测所述两个脚踏装置相对所述支撑骨架的受力信息的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以驱动所述车轮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以根据所述受力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车轮移动或转向的控制装置,所述支撑骨架为一整体结构且与车轮转动连接,所述车轮外侧设有车轮盖,所述车轮盖上设有防撞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撞胶凸设于所述车轮盖的外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撞胶位于车轮盖的前后两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轮盖固持于所述车体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包括位于所述车轮与支撑骨架之间的电机固定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机固定座向上延伸有用以插接固定所述车轮盖的插接安装脚,所述车轮盖下方设有自下而上凹陷的用以收容所述插接安装脚的安装插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轮盖下方设有位于安装插槽前后两侧自上而下凸伸的固定柱,所述电机固定座设有位于插接安装脚前后两侧且自上而下凹陷的用以插接收容固定所述固定柱的固定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骨架在车体前后和/或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车轮直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骨架为沿车轮轴向延伸的圆管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轮盖设有用以遮蔽车轮的轮盖部以及自轮盖部向支撑骨架方向呈流线型收缩延伸的延伸部。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具备以下优点:本技术的人机互动体感车结构简洁,且所述车轮外侧设有车轮盖,所述车轮盖上设有防撞胶。如此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可较好地保护所述车轮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再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车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5中车轮相关部分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图5中车体相关部分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的立体结构图。图11为图8中脚踏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图12为图11中脚踏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图13为图8中车轮相关部分的结构分解图。图14为图13中车轮相关部分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图15为图8中车体相关部分的结构分解图。图16为图15中车体相关部分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图17为图1中的脚踏装置的剖视图,该图中示出了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以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17所示,为本技术人机互动体感车100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车体10及设于车体10上的两个车轮20,所述车轮20在径向方向上可绕车体10转动;所述车体10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骨架11、设置在该支撑骨架11上的两个脚踏装置12、控制装置15以及用以驱动所述车轮20的驱动装置(未图示),所述支撑骨架11为一整体结构且与车轮20转动连接,每个脚踏装置12均包括用以感测该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的第一位置传感器13,所述控制装置15根据两个脚踏装置12的受力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车轮20移动或转向。需要说明的是,车轮20移动指的是,驱动装置驱动输出相同的输出给两个车轮20,使得车轮20具有相同的转速带着车体前进或者后退(当然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静止,此时车轮20处于一个受力平衡的状态),车轮20转向指的是,驱动装置输出两个不同的驱动力给车轮20,使车轮20的转速不同,从而使车体在前进时转向或者后退时转向。所述支撑骨架11上设有凹陷的导轨112,所述导轨112上插设有用以安装固持所述脚踏装置12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且所述支撑骨架11可与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为分体制造后组装,便于根据两者的特定要求选择进行不同的制造工艺流程,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为管状,分体制造便可以便于所述支撑骨架11制造成型。所述整体结构是指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可相互转动的左内盖与右内盖而言,所述支撑骨架11为整体性的结构,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整体结构可以是分体组装而成或一体成型。另外,从横截面形状来看,所述管状可以包括圆管状、多边形管状或其他任意横截面形状的管状;从左右方向上的延伸方式来看,所述管状不限于等比例延伸的管状,还可以为各种不规则延伸的管状,例如部分扩大、部分缩小、旋转、位移等。所述导轨11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设于支撑骨架11的前侧和/或后侧。在本文中,所述左右方向即沿车轮20的轴向方向。如此设置,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可沿左右方向插接至所述支撑骨架11上,可使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在上下方向上受到较好的固持力,利于向上对脚踏装置12的支撑。所述导轨112左右两端插设有用以分别与左右两个脚踏装置12相安装固持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如此设置,所述左右两个脚踏装置12均固持于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以插设左右两个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的单侧导轨112为一体延伸。所述单侧即前侧或后侧,例如,所述前侧的同一导轨112可同时插接用以分别固持两个脚踏装置12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中间不中断,如此,结构简单,制造和组装方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侧导轨112也可为相互独立设置。所述导轨112横截面为T字型。如此设置,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可插设于所述导轨112内防止向外脱离。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112横截面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如三角形,圆形等,只需使得所述导轨的开口的口径小于导轨内部口径的大小,使得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不易脱落即可。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人机互动体感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包括车体及设于车体上的两个车轮,所述车轮在径向方向上可绕车体转动;所述车体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骨架、设置在该支撑骨架上的两个脚踏装置、用以感测所述两个脚踏装置相对所述支撑骨架的受力信息的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以驱动所述车轮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以根据所述受力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车轮移动或转向的控制装置,所述支撑骨架为一整体结构且与车轮转动连接,所述车轮外侧设有车轮盖,所述车轮盖上设有防撞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04 CN 20172000805751.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包括车体及设于车体上的两个车轮,所述车轮在径向方向上可绕车体转动;所述车体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骨架、设置在该支撑骨架上的两个脚踏装置、用以感测所述两个脚踏装置相对所述支撑骨架的受力信息的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以驱动所述车轮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以根据所述受力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车轮移动或转向的控制装置,所述支撑骨架为一整体结构且与车轮转动连接,所述车轮外侧设有车轮盖,所述车轮盖上设有防撞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胶凸设于所述车轮盖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胶位于车轮盖的前后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盖固持于所述车体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佳伟肖科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