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29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后悬置安装在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三板段与右端板上的后悬置安装孔内。第二连接板整体呈槽形,第一连接板支撑设置于围成槽形的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所以第一连接板的设置不仅可起到连接后悬置的作用,还能起到增加第二连接板强度的作用。所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悬置支架的强度及刚性均较好,不易变形。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时,车架通过螺栓穿孔安装在上侧板上且相应端面被上侧板上端的平面所支撑,所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悬置支架还能为车架提供稳固的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
本技术涉及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
技术介绍
为减少车辆运行过程中由动力总成传至车身的振动冲击,动力总成与车身之间车有悬置系统,悬置系统包括设置在右侧的右悬置、设置在前端的前悬置和设置在后方的后悬置。不同的悬置通过相应的悬置支架安装于车体和动力总成之间。所以悬置支架的刚性及强度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减震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性能良好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包括位于竖直面内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包括中部腹板、固定在中部腹板左端的左端板及固定在中部腹板右端的右端板,左、右端板均垂直于中部腹板的板面且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连接板还包括位于上侧的自由端向左延伸的上侧板和位于下侧的自由端向左延伸的下侧板,上、下侧板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接板呈左端开口的槽状结构;上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以连接车架的螺栓穿孔,上侧板的上端面为用于支撑车架相应端面的平面;第一连接板呈Z形,具体包括第一板段、设置于第一板段左端的第二板段和设置于第一板段右端的第三板段,且第一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于上侧板的下端面与下侧板的上端面;第三板段与右端板上对应设置有用于连接后悬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悬置安装孔。所述上侧板包括固定在左端板上侧的第一上侧板和固定在中部腹板与右端板之间的第二上侧板,在对应于左端板与中部腹板的连接处第一上侧板与第二上侧板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上侧板上于右端板与中部腹板的连接处开设有贯通第二上侧板的通孔;下侧板包括固定在左端板下侧的第一下侧板和固定在中部腹板前端的第二下侧板,在对应于左端板与中部腹板的连接处第一下侧板与第二下侧板之间具有间隙。第二板段与第三板段平行,第一板段与第二板段和第三板段的夹角均为钝角,第二板段固定在第一上侧板与第一下侧板的左端之间,第三板段固定在第二上侧板与第二下侧板的左端之间。第一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右侧凹陷、左侧凸起的第一凸筋,第一凸筋起于第一板段与第二板段的连接处、止于第一板段与第三板段的连接处,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右侧凹陷、左侧凸起的第二凸筋,第二凸筋起于左端板的前端、止于中部腹板与右端板的连接处。左端板上穿装有四个用于连接发动机的螺栓,四个螺栓排列成平行四边形,前端的两个螺栓超出第二板段的前端以使其不被第二板段遮挡;第二板段上开设有可露出后端两个螺栓的通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在使用时,后悬置安装在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三板段与右端板上的后悬置安装孔内。第二连接板整体呈槽形,第一连接板支撑设置于围成槽形的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所以第一连接板的设置不仅可起到连接后悬置的作用,还能起到增加第二连接板强度的作用。所以本技术的后悬置支架的强度及刚性均较好,不易变形。同时,使用本技术时,车架通过螺栓穿孔安装在上侧板上且相应端面被上侧板上端的平面所支撑,所以本技术的后悬置支架还能为车架提供稳固的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二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的结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焊接固定的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第二连接板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的车架连接结构,两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后悬置的后悬置连接结构及用于连接动力装置的动力装置连接结构。第二连接板2包括中部腹板21及垂直于中部腹板21的板面设置于中部腹板21左右两端的左端板22和右端板23,左、右端板朝向不同方向延伸,且左、右端板及中部腹板21均沿竖直面延伸。中部腹板21与左、右端板的连接处圆弧过滤。中部腹板21与左、右端板的上侧固定有向左延伸的上侧板,上侧板包括固定在左端板上侧的第一上侧板24和固定在中部腹板21与右端板23之间的第二上侧板25。在对应于左端板与中部腹板21的连接处第一上侧板24与第二上侧板25之间具有间隙,同时第二上侧板25上于右端板23与中部腹板21的连接处开设有贯通第二上侧板25的。中部腹板21与左端板22的下侧固定有向左延伸的下侧板,下侧板包括固定在左端板22下侧的第一下侧板26和固定在中部腹板21前端的第二下侧板27。在对应于左端板与中部腹板21的连接处第一下侧板26与第二下侧板27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及通孔的设置不仅有利于释放应力,还可为其他零部件的安装让位。上侧板与下侧板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接板2呈开口向左的槽形结构,第一连接板1焊接固定在第二连接板2左侧槽内。第一连接板1包括中部的第一板段11及位于第一板段11前后两端的第二板段12和第三板段13,各板段的连接处圆弧过渡。三个板段形成了类似Z形的结构,区别在于第一板段11与第二板段12和第三板段13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第二板段12固定于第一下侧板26与第一上侧板24左端之间,第三板段13固定于第二下侧板27与第二上侧板25左端之间。所以在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之间具有一段距离而形成了空腔,而在第一板段11与中部腹板21和左端板22的连接处形成与空腔连通的开口。第一连接板1的中部设置有右侧凹陷、左侧凸起的第一凸筋14,第一凸筋14起于第一板段11与第二板段12的连接处、止于第一板段11与第三板段13的连接处,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凸筋14起增加第一连接板1强度的作用。第二连接板2上设置有类似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可增加第二连接板2强度的第二凸筋28。第二凸筋28起于左端板22的前端、止于中部腹板21与右端板23的连接处。第三板段13与后端板23上对应开设有用于安装后悬置的后悬置安装孔,第一上侧板24与第二上侧板25的上端面共面且用于支撑车架的相应部分,车架连接结构包括开设在第一上侧板24上的一个螺栓穿孔29及开设在第二上侧板25上的两个螺栓穿孔29,车架通过这三个螺栓穿孔29连接在第二连接板2上且车架的下端面被第一上侧板24和第二上侧板25所支撑。而第一连接板1则能支撑第一上侧板24与第二上侧板25,所以本技术的后悬置支架支承强度高、刚性好,不易变形。左端板22上穿装有四个用于连接发动机的螺栓20,四个螺栓20排布成平行四边形状。第二板段12的长度小于左端板22的长度以使得前端的两个螺栓20能露出第二板段12而不被其遮挡,第二板段12上开设有可露出后端两个螺栓20的通孔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

【技术保护点】
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竖直面内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包括中部腹板、固定在中部腹板左端的左端板及固定在中部腹板右端的右端板,左、右端板均垂直于中部腹板的板面且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连接板还包括位于上侧的自由端向左延伸的上侧板和位于下侧的自由端向左延伸的下侧板,上、下侧板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接板呈左端开口的槽状结构;上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以连接车架的螺栓穿孔,上侧板的上端面为用于支撑车架相应端面的平面;第一连接板呈Z形,具体包括第一板段、设置于第一板段左端的第二板段和设置于第一板段右端的第三板段,且第一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于上侧板的下端面与下侧板的上端面;第三板段与右端板上对应设置有用于连接后悬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悬置安装孔。

【技术特征摘要】
1.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竖直面内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包括中部腹板、固定在中部腹板左端的左端板及固定在中部腹板右端的右端板,左、右端板均垂直于中部腹板的板面且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连接板还包括位于上侧的自由端向左延伸的上侧板和位于下侧的自由端向左延伸的下侧板,上、下侧板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接板呈左端开口的槽状结构;上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以连接车架的螺栓穿孔,上侧板的上端面为用于支撑车架相应端面的平面;第一连接板呈Z形,具体包括第一板段、设置于第一板段左端的第二板段和设置于第一板段右端的第三板段,且第一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于上侧板的下端面与下侧板的上端面;第三板段与右端板上对应设置有用于连接后悬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悬置安装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包括固定在左端板上侧的第一上侧板和固定在中部腹板与右端板之间的第二上侧板,在对应于左端板与中部腹板的连接处第一上侧板与第二上侧板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上侧板上于右端板与中部腹板的连接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鹏曹建卢士杰
申请(专利权)人: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