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006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0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下料机构,该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包括传送架和出料架,其特征是:所述传送架上架设有模条,所述模条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装纳零件的接料孔;所述出料架上滑移设置有动板和带动动板水平移动的第一出料气缸,所述动板上固定有带动下料夹夹持与松开的第三出料气缸,所述动板上滑移设置有带动下料夹和第三出料气缸上下移动的第二出料气缸;所述动板位于传送架上方,具有生产效率高、成品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下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化生产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自动下料机构。
技术介绍
DC插头线主要装配于移动通信手持机、数码相机、录像机、组合音响、MP3、DVD等电子产品上,随着其数量的逐年增加,势必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及自动化程度。而现有技术中,由于DC外铜管为非标件,且DC插头的型号种类较多,至今还没有一个自动加工系统,一直以来均由手工操作完成,因而其生产效率极低,良品率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DC插头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下料机构,达到了批量试集中下料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包括传送架和出料架,所述传送架上架设有模条,所述模条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装纳零件的接料孔;所述出料架上滑移设置有动板和带动动板水平移动的第一出料气缸,所述动板上固定有带动下料夹夹持与松开的第三出料气缸,所述动板上滑移设置有带动下料夹和第三出料气缸上下移动的第二出料气缸;所述动板位于传送架上方。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模条上的接料孔的集中传输,使得转下料结构在进行下料操作的时候可以一次多个的批量形式进行下料,提高了效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接孔的限制,使得下料机构在进行抓取的时候零件不易产生错位或偏离的状况,减少了在这个过程中对零件的损伤;提高了出料之后的零件的加工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夹爪的上下移动、水平移动和夹持操作均由驱动组件进行控制,实现了出料操作的自动化,也直接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出料架包括端部延伸至传送架之外的外置架,所述第一出料气缸固定架在外置架在传送架之外的末端。采用上述方案,在对零件进行输送的时候可以直接将零件输送至传送架之外,而传送架即其上的模条则继续完成循环输送。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动板包括出料立板和出料横板,所述出料立板固定在出料横板的水平末端;所述外置架上设置有两个出料滑轨,每个所述出料滑轨上设置有两个与出料横板固定出料滑块。采用上述方案,出料立板为带动下料夹运动发生运动功能的载体,将出料立板固定在出料横板的末端可以减少整体向外移动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则之间影响外置架的伸长长度,进而影响夹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以此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而这也导致出料横板受出料立板的扭矩较大,而每个滑轨上设置两个滑块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个问题。进一步优选为:所所述出料立板上滑移设置有吊板,所述吊板上固定有定板,所述第三出料气缸固定定板上且活塞杆朝向吊板表面,所述定板上沿垂向于吊板板面的方向设置有出料导柱,所述下料夹滑移连接在出料导柱上,所述下料夹受第三出料气缸推动与吊板抵接夹持零件。采用上述方案,下料夹的夹持操作是由下料夹和出料立板共同完成的,即立板作为基准,而后下料夹作为夹持部位,以此可以提供夹持过程中的定位精度,避免两个部件同时定位来带的重复定位误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下料夹朝向吊板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端勾。采用上述方案,以局部而不是整个板面对零件进行夹持,可以减少夹持部件自身的加工误差或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损伤带来的误差而造成夹持的零件产生偏转或弯折,以此提高了零件出料质量。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传送架的外部固定有用于将夹出的零件引导至外置的储料位置的料斗。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料斗的引导可以减少外置架的延伸长度,从而将零件向外引导,保证储放空间。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吊板的下端面内凹设置有与模条的侧壁与顶部配合的基准槽,所述基准槽的槽壁的下部设置有导向面。采用上述方案,在动板下移的过程中通过导向面的导向微调和基准槽槽壁的抵接配合,可以极好的保证在夹持过程中夹持结构的零件位置,减少以为零点偏移而造成零件在夹持过程中产生损伤甚至是弯折状况。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传送架上设置将模条移动至下料夹下方的纵拉组件和将模条推离的转推组件。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纵拉组件将完成上一道工序操作的模条拉至下料夹所在工位,在下料操作完成之后在通过转推组件将模条推离下料夹所在工位,以此实现自动化。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转推组件包括滑移穿设在传送架上用于推动模条移动的转推板和推动转推板移动的转推气缸。采用上述方案,以板的形式进行推动,与模条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接触面积,在进行推送操作的时候更加稳定。进一步优选为:所模条的水平两端设置有接耳,所述接耳上设置有的沟槽;所述纵拉组件包括滑移连接在传送架上的纵拉架和带动纵拉架移动的纵拉气缸,所述纵拉架上设置有旋转连接在纵拉架上的摆臂,所述摆臂的一端设置有与沟槽配合的钩爪,所述纵拉架上设置有调转气缸,所述调转气缸的活塞杆与摆臂的另一端连接。采用上述方案,在运作的时候,通过纵拉架的水平移动将摆臂移动至模条的端部附近,通过调转气缸转动摆臂,使得摆臂上钩爪与模条上的沟槽形成对接;而后通过纵拉气缸对纵拉架进行回拉,模条也随之被拉动;从而完成模条在传送架上的移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对零件进行批量式的传输和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提高的出厂零件的一致性;2、机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定位精准度,挺好了零件的出厂质量;3、全程自动操作,自动化程度高。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自动下料机构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实施例1的模条的结构图;图3是实施例1的传送架及其上传动结构的结构图;图4是实施例1的下料机构的结构图;图5是实施例1的纵拉结构的结构图。图中,10、传送架;11、横向轨道;12、纵向轨道;26、模条;261、接料孔;262、接耳;263、沟槽;41、转推组件;411、转推气缸;412、转推板;51、纵拉组件;511、纵拉气缸;512、纵拉架;513、调转气缸;514、摆臂;515、钩爪;61、出料架;611、外置架;612、出料滑轨;613、出料滑块;62、动板;621、出料横板;622、出料立板;63、吊板;631、基准槽;64、定板;641、出料导柱;65、下料夹;651、端勾;66、第一出料气缸;67、第二出料气缸;68、第三出料气缸;69、料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传送架10、用于装纳零件的模条26、传送机构和下料机构;模条26架设在传送架10上,传动机构带动模条26移动,下料机构取出模条26上的零件。参照图2,模条26上沿垂向于传输的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用于装纳零件的接料孔261,以用于集中输送零件,模条26垂向于传输方向的两端凸出设置有接耳262,接耳262上设置有的沟槽263。参照图1和图3,传送架10包括相互循环连接的横向轨道11和纵向轨道12;下料机构的夹持工位刚好处于纵向轨道12的上方;纵向轨道12的外部设置有用于将夹出的零件引导至外置的储料位置的料斗69。参照图1和图4,下料机构包括出料架61、下料夹65以及出料架61上用于提供出下料夹65移动的各动作单元。出料架61包括端部延伸至纵向轨道12之外的外置架611,外置架611上设置有两个垂向于纵向轨道12的出料滑轨612,每个出料滑轨612上设置有两个出料滑块6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动下料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包括传送架(10)和出料架(61),其特征是:所述传送架(10)上架设有模条(26),所述模条(26)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装纳零件的接料孔(261);所述出料架(61)上滑移设置有动板(62)和带动动板(62)水平移动的第一出料气缸(66),所述动板(62)上固定有带动下料夹(65)夹持与松开的第三出料气缸(68),所述动板(62)上滑移设置有带动下料夹(65)和第三出料气缸(68)上下移动的第二出料气缸(67);所述动板(62)位于传送架(10)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包括传送架(10)和出料架(61),其特征是:所述传送架(10)上架设有模条(26),所述模条(26)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装纳零件的接料孔(261);所述出料架(61)上滑移设置有动板(62)和带动动板(62)水平移动的第一出料气缸(66),所述动板(62)上固定有带动下料夹(65)夹持与松开的第三出料气缸(68),所述动板(62)上滑移设置有带动下料夹(65)和第三出料气缸(68)上下移动的第二出料气缸(67);所述动板(62)位于传送架(10)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出料架(61)包括端部延伸至传送架(10)之外的外置架(611),所述第一出料气缸(66)固定架在外置架(611)在传送架(10)之外的末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动板(62)包括出料立板(622)和出料横板(621),所述出料立板(622)固定在出料横板(621)的水平末端;所述外置架(611)上设置有两个出料滑轨(612),每个所述出料滑轨(612)上设置有两个与出料横板(621)固定出料滑块(6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出料立板(622)上滑移设置有吊板(63),所述吊板(63)上固定有定板(64),所述第三出料气缸(68)固定定板(64)上且活塞杆朝向吊板(63)表面,所述定板(64)上沿垂向于吊板(63)板面的方向设置有出料导柱(641),所述下料夹(65)滑移连接在出料导柱(641)上,所述下料夹(65)受第三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红春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佳晶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