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8774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7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防撞梁主体两端端部连接有安装片,防撞梁主体外侧设置有一圈蜂窝单元,且蜂窝单元通过多个卡箍固定在防撞梁主体上,蜂窝单元由多个薄钢片相互焊接组成,且薄钢片呈蜂窝状,蜂窝单元外侧粘接有一圈软袋体,防撞梁主体内侧两端均固定有储液缸,储液缸靠近软袋体一端分别连接有出液管和进液管,出液管和进液管另一端均与软袋体内连通,出液管和进液管上均安装有单向阀,储液缸远离软袋体一端螺接有端盖,端盖内侧固定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另一端连接有活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吸收碰撞能量,使碰撞能量衰减,起到被动保护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汽车底盘防撞梁的设计缺少更安全性的设计,导致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底盘变形严重,发动机报废,造成重大人员及财产损失,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车底盘防撞梁缺少安全性设计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所述防撞梁主体两端端部连接有安装片,所述防撞梁主体外侧设置有一圈蜂窝单元,且所述蜂窝单元通过多个卡箍固定在防撞梁主体上,所述蜂窝单元由多个薄钢片相互焊接组成,且所述薄钢片呈蜂窝状,所述蜂窝单元外侧粘接有一圈软袋体,所述防撞梁主体内侧两端均固定有储液缸,所述储液缸靠近软袋体一端分别连接有出液管和进液管,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另一端均与软袋体内连通,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上均安装有单向阀,且所述出液管直径小于进液管直径,所述储液缸远离软袋体一端螺接有端盖,所述端盖内侧固定有复位弹簧,且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外径与储液缸内径相当。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内部套接有限位柱,且所述限位柱一端固定在端盖上,另一端贯穿活塞并固定在储液缸内壁。优选的,所述防撞梁主体与安装片之间还连接有吸能盒。优选的,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均为不锈钢管体。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有益效果在于: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吸收碰撞能量,使碰撞能量衰减,起到被动保护的作用;当蜂窝装置损坏后可拆下更换新件;且在蜂窝装置外侧加装辅助缓冲软袋,当有轻微碰撞时,利用软袋机构的缓冲作用,减少碰撞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的防撞梁主体与蜂窝单元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的储液缸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防撞梁主体1、薄钢片2、出液管3、进液管4、储液缸5、蜂窝单元6、卡箍7、软袋体8、吸能盒9、安装片10、复位弹簧11、端盖12、活塞13、限位柱14、单向阀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1,防撞梁主体1两端端部连接有安装片10,防撞梁主体1与安装片10之间还连接有吸能盒9,防撞梁主体1外侧设置有一圈蜂窝单元6,且蜂窝单元6通过多个卡箍7固定在防撞梁主体1上,蜂窝单元6由多个薄钢片2相互焊接组成,且薄钢片2呈蜂窝状,通过防撞梁主体1两端端部的安装片10将整个防撞梁安装在车体纵梁上,吸能盒9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在汽车发生重大碰撞时,蜂窝单元6能吸收碰撞能量,使碰撞能量衰减,起到被动保护的作用,当蜂窝单元6损坏后能够随时拆下更换新件,方便实用。蜂窝单元6外侧粘接有一圈软袋体8,防撞梁主体1内侧两端均固定有储液缸5,储液缸5靠近软袋体8一端分别连接有出液管3和进液管4,出液管3和进液管4另一端均与软袋体8内连通,出液管3和进液管4上均安装有单向阀15,且出液管3直径小于进液管4直径,出液管3和进液管4均为不锈钢管体,储液缸5远离软袋体8一端螺接有端盖12,端盖12内侧固定有复位弹簧11,且复位弹簧11另一端连接有活塞13,活塞13外径与储液缸5内径相当,复位弹簧11内部套接有限位柱14,且限位柱14一端固定在端盖12上,另一端贯穿活塞13并固定在储液缸5内壁,出液管3上的单向阀15开向软袋体8,进液管4上的单向阀15开向储液缸5,使用之前,首先将软袋体8内充满阻燃性液体,当有轻微碰撞时,软袋体8受到外力而被挤压,其内部阻燃性液体由进液管4进入储液缸5内,从而推动活塞13挤压复位弹簧11,而后复位弹簧11在弹力作用下复位,带动活塞13将阻燃性液体由出液管3排回软袋体8内,由于出液管3直径小于进液管4直径,使得阻燃性液体在排出时缓慢进行,从而达到缓慢缓冲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1),所述防撞梁主体(1)两端端部连接有安装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主体(1)外侧设置有一圈蜂窝单元(6),且所述蜂窝单元(6)通过多个卡箍(7)固定在防撞梁主体(1)上,所述蜂窝单元(6)由多个薄钢片(2)相互焊接组成,且所述薄钢片(2)呈蜂窝状,所述蜂窝单元(6)外侧粘接有一圈软袋体(8),所述防撞梁主体(1)内侧两端均固定有储液缸(5),所述储液缸(5)靠近软袋体(8)一端分别连接有出液管(3)和进液管(4),所述出液管(3)和进液管(4)另一端均与软袋体(8)内连通,所述出液管(3)和进液管(4)上均安装有单向阀(15),且所述出液管(3)直径小于进液管(4)直径,所述储液缸(5)远离软袋体(8)一端螺接有端盖(12),所述端盖(12)内侧固定有复位弹簧(11),且所述复位弹簧(11)另一端连接有活塞(13),所述活塞(13)外径与储液缸(5)内径相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蜂窝吸能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1),所述防撞梁主体(1)两端端部连接有安装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主体(1)外侧设置有一圈蜂窝单元(6),且所述蜂窝单元(6)通过多个卡箍(7)固定在防撞梁主体(1)上,所述蜂窝单元(6)由多个薄钢片(2)相互焊接组成,且所述薄钢片(2)呈蜂窝状,所述蜂窝单元(6)外侧粘接有一圈软袋体(8),所述防撞梁主体(1)内侧两端均固定有储液缸(5),所述储液缸(5)靠近软袋体(8)一端分别连接有出液管(3)和进液管(4),所述出液管(3)和进液管(4)另一端均与软袋体(8)内连通,所述出液管(3)和进液管(4)上均安装有单向阀(15),且所述出液管(3)直径小于进液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亚军殷景洪白鹤
申请(专利权)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