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6877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车身钣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所述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与所述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合围形成线束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线束通道,线束穿过线束通道内部,起到固定和保护线束作用,较好地避免了线束与车身钣金的接触,进而大大降低了线束被损坏的可能性。

A body wire harness fixed bracke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ody harness bracket, includes a first housing, the first housing an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body sheet metal, wire harness and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same holding opening groove is formed the first case; the second shell, the second shell are formed on the second beam with the same extension direction hold an open slot; the first harness holding opening slot and the second beam hold open slot formed encirclement wire channel.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utility model achieves the function of fixing and protecting the wiring harness through setting the wiring harness passage, and the wiring harness goes through the wiring harness passage, so as to better avoid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wiring harness and the body sheet metal, thereby greatly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damage to the wiring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车身线束在汽车整车线束中起到给整车车身电器传递控制信号和电源信号的作用。车身线束一般是通过线束扎带、卡扣固定在地板和车身上。但由于扎带、卡扣的固定强度问题,在车身线束的直径较大时,使用扎带、卡扣固定的效果通常不理想,容易导致线束卡扣、扎带松脱、断裂,从而导致线束无法有效和可靠的固定。且车身内板钣金锋边较多,线束容易受到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确保车身线束安装牢靠、同时有良好的安装拆卸方便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车身钣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所述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与所述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合围形成线束通道。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边缘分布有多个卡槽,所述第二壳体的周向边缘分布有多个卡爪,所述卡爪和所述卡槽一一对应卡接配合。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T”型结构,所述线束通道于“T”型结构的延伸方向末端形成有线束过口。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护壳,所述护壳上形成有第三线束容纳开口槽,所述第三线束容纳开口槽与所述线束通道连通。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于所述线束过口的末端形成有线束固定支架,所述线束固定支架于背离所述线束过口一端形成有防脱凸起。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油箱盖拉丝的拉丝固定支架。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一车身固定支架和第二车身固定支架,所述第一车身固定支架上设有用于与车身钣金相连的第一弹性凸起,所述第二车身固定支架上设有用于与车身钣金相连第二弹性凸起。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车身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车身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如上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有用于卡接护套或支架的连接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线束通道,线束穿过线束通道内部,起到固定和保护线束作用,较好地避免了线束与车身钣金的接触,进而大大降低了线束被损坏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2是第一壳体的主视图;图3是第二壳体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壳体,12-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13-卡槽;21-第二壳体,22-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23-卡爪,24-线束过口;31-线束固定支架,32-防脱凸起;41-第一车身固定支架,42-第二车身固定支架,43-第一弹性凸起,44-第二弹性凸起,45-加强筋;51-护壳,52-第三线束容纳开口槽;61-拉丝固定支架;71-连接支架,72-连接件;81-线束,82-油箱盖拉丝,83-车身钣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与车身钣金8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12;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壳体21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2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均为塑料壳体,所述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12与所述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22合围形成线束通道。在布置线束81时,只需将线束81穿过线束通道内部即可,从而起到固定和保护线束81作用,较好地避免了线束81与车身钣金83的接触,进而大大降低了线束81被损坏的可能性。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采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优选为卡扣连接的方式,所述第一壳体11的周向边缘分布有多个卡槽13,所述第二壳体21的周向边缘分布有多个卡爪23,所述卡爪23和所述卡槽13一一对应卡接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卡槽13和卡爪23对换设置也可以,同时各卡爪23和卡槽13分别分布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两侧,以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装配时,只要将各卡爪23和卡槽13一一对应,然后卡合即可,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安装和拆卸都方便快捷。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均为“T”型结构,所述线束通道于“T”型结构的延伸方向末端形成有线束过口24。“T”型结构的横杆段的两端设有两个线束过口24,竖杆段的尾端设有一个线束过口24,从而使得线束81的布置更为顺畅和灵活方便。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上固定有护壳51,所述护壳51上形成有第三线束容纳开口槽52,所述第三线束容纳开口槽52与所述线束通道连通,线束81通过第三线束81开口槽上进出线束通道,使得线束81的布置更为顺畅和灵活方便。为了更好的整理和固定线束81,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11于所述线束过口24的末端形成有线束固定支架31,所述线束固定支架31于背离所述线束过口24一端形成有防脱凸起32。这样能够使用扎带或者胶带将线束过口24的线束81与线束固定支架31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得线束81能够集中的固定在一起,较好地避免了线束81因相互摩擦而损伤,同时防脱凸起32能够防止扎带或者胶带滑落。油箱盖拉丝82通常随车身线束81布置,具体地,所述第二壳体21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油箱盖拉丝82的拉丝固定支架61,这样有效地节省了空间,使得各部件的布置更为紧凑。为了使得第一壳体11与车身钣金83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较为方便,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一车身固定支架41和第二车身固定支架42,所述第一车身固定支架41上设有用于与车身钣金83相连的第一弹性凸起43,所述第二车身固定支架42上设有用于与车身钣金83相连第二弹性凸起44,所述第一弹性凸起43为腰型卡扣,第一弹性凸起43为圆形卡扣,第一壳体11通过这两个卡扣固定在车身钣金83上,且第一弹性凸起43和第二弹性凸起44的结构不同,装配时候可以起到防错的作用。为了增强第一车身固定支架41和所述第二车身固定支架42的强度,具体地,所述第一车身固定支架41和所述第二车身固定支架42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45。为了拓展本实施例的用途,所述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上固定有连接支架71,所述连接支架71上设有用于卡接护套或支架的连接件72。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与车身钣金(8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12);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壳体(21)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22);所述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12)与所述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22)合围形成线束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与车身钣金(8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12);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壳体(21)上形成有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22);所述第一线束容纳开口槽(12)与所述第二线束容纳开口槽(22)合围形成线束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周向边缘分布有多个卡槽(13),所述第二壳体(21)的周向边缘分布有多个卡爪(23),所述卡爪(23)和所述卡槽(13)一一对应卡接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均为“T”型结构,所述线束通道于“T”型结构的延伸方向末端形成有线束过口(2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于所述线束过口(24)的末端形成有线束固定支架(31),所述线束固定支架(31)于背离所述线束过口(24)一端形成有防脱凸起(32)。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金飞李俊岭翟明磊郇昌元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