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8831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前机舱车辆吸能碰撞空间小,安全吸能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前机舱包括: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设置的第二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立梁;与所述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三框架,且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围设形成用于安装汽车的高压部件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用于安装汽车的低压部件的第二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前机舱的碰撞吸能空间,提高了汽车前机舱的防撞性能。

A car front cabin and ca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utomobile front cabin and automobile,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spare par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n automobil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cabin space is small, the safety problem of low energy absorption,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of automobile front cabin includes a first frame; second frame disposed opposite to the first frame; the vertical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frame and the second frame; and the vertical frame third ver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eam and the third frame on the first frame and the second frame; the first frame, the vertical beam and the third frame form for the first space high-voltage components install car, the second frame, the vertical beam and the third framework for low-voltage components to install second space car.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increases the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space of the front engine room, and improves the anti-collision performance of the front engine room of the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技术介绍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增加了诸多高压模块及其他相关部件,诸如真空罐、电源分配单元(PDU)(包含了直流交流转化器、充电机、高压盒等功能的集合)、整车控制器(VCU)等部件,如果这些部件在前机舱位置不合理,将大大减少车辆的碰撞吸能空间。并且,电动汽车的前机舱采用铝合金框架结构,如何设计铝合金框架式前机舱能够保证整车布置合理以及整车电安全要求、满足整车碰撞要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事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用以实现增加前机舱的碰撞吸能空间,提高车辆的防碰撞性能,以及提高汽车的用电安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机舱,包括: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设置的第二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立梁;与所述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三框架,且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围设形成用于安装汽车的高压部件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用于安装汽车的低压部件的第二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顶部横梁;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部横梁;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顶部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顶部纵梁;其中,所述立梁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顶部横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顶部横梁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二顶部横梁与所述第一顶部纵梁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顶部横梁与所述第二顶部纵梁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与所述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一底部横梁;与所述第一底部横梁垂直连接的第一底部纵梁和第二底部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一底部纵梁和所述第二底部纵梁之间的第二底部横梁;与所述第二底部横梁垂直连接的第三底部纵梁,且所述第三底部纵梁与所述第一底部纵梁和所述第二底部纵梁相平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底部纵梁、所述第二底部纵梁和所述第三底部纵梁均与所述立梁相垂直。优选地,所述立梁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和所述第一底部横梁之间的第一立梁和第二立梁;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部横梁和所述第三底部纵梁之间的第三立梁。优选地,所述第三框架包括:与所述第一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一中部纵梁;与所述第二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二中部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部纵梁和所述第二中部纵梁之间的第一中部横梁;其中,所述第一中部横梁与所述第一底部横梁之间设置有一电源分配单元安装梁。优选地,所述第一中部纵梁远离所述第一立梁的一端为弯折结构,且朝向所述第一底部纵梁弯折;所述第二中部纵梁远离所述第二立梁的一端为弯折结构,且朝向所述第二底部纵梁弯折。优选地,所述汽车前机舱还包括:前防撞横梁,所述前防撞横梁的第一端通过一第一前防撞吸能结构与所述第一立梁连接,所述前防撞横梁的第二端通过一第二前防撞吸能结构与所述第二立梁连接;其中,所述前防撞横梁位于所述第一立梁上远离所述第一中部纵梁的一侧。优选地,所述汽车前机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梁和所述第二立梁之间的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二横梁,且所述第二横梁位于所述第一立梁上远离所述第一横梁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三横梁,且所述第三横梁位于所述第二立梁上远离所述第一横梁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立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梁加强梁,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二立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横梁加强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优选地,所述汽车前机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梁和所述第二立梁之间的前保险杠安装横梁,且所述前保险杠安装横梁位于所述第一立梁上远离所述第一中部纵梁的一侧。优选地,所述前保险杠安装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之上,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前防撞横梁之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前防撞吸能结构与所述第一立梁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前防撞吸能结构与所述第二立梁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安装板。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均采用铝合金制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前机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机舱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本专利技术中的前机舱设置成上下两层安装空间,将高压部件和低压部件进行分开安装,提高了汽车的用电安全;同时,对前机舱内部的安装空间进行了合理利用,增大了前机舱的碰撞吸能空间,进而提高了汽车的防碰撞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前机舱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前机舱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前机舱中安装有各个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参照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机舱,包括: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设置的第二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立梁;与所述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三框架,且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围设形成用于安装汽车的高压部件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用于安装汽车的低压部件的第二空间。具体地,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均采用铝合金制成。由于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便于形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前机舱结构,铝合金材料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钢材料,大大减轻了前车前机舱的重量。在第一空间内安装的高压部件可以包括电源分配单元、12V蓄电池和前机舱继电器盒等各类木块,第二空间内安装的低压部件可以包括转向机、悬架摆臂、稳定杆和真空泵等模块。具体地,第一空间位于第二空间之上,避免汽车的高压部件布置位置较低,提高整车的电安全性能。具体的,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顶部横梁11;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部横梁12;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顶部纵梁13;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顶部纵梁14;其中,所述立梁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连接。第一顶部纵梁13、第一顶部横梁11、第二顶部纵梁14和第二顶部横梁12之间围设成一中空的框架结构,汽车的高压部件位于该框架结构内部。并且,第一顶部纵梁13和第二顶部纵梁14部分外露于第二顶部横梁12之外。参照图1至图3,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的长度。参照图1,第一顶部纵梁13、第一顶部横梁11、第二顶部纵梁14和第二顶部横梁12之间形成的框架结构近似为一梯形结构,第一顶部纵梁13和第二顶部纵梁14均包括: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设置的第二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立梁;与所述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三框架,且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围设形成用于安装汽车的高压部件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用于安装汽车的低压部件的第二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设置的第二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立梁;与所述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三框架,且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围设形成用于安装汽车的高压部件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立梁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用于安装汽车的低压部件的第二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顶部横梁(11);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部横梁(12);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顶部纵梁(13);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顶部纵梁(14);其中,所述立梁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和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与所述第一顶部纵梁(13)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15),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与所述第二顶部纵梁(14)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1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与所述立梁垂直连接的第一底部横梁(21);与所述第一底部横梁(21)垂直连接的第一底部纵梁(22)和第二底部纵梁(23);设置于所述第一底部纵梁(22)和所述第二底部纵梁(23)之间的第二底部横梁(24);与所述第二底部横梁(24)垂直连接的第三底部纵梁(25),且所述第三底部纵梁(25)与所述第一底部纵梁(22)和所述第二底部纵梁(23)相平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底部纵梁(22)、所述第二底部纵梁(23)和所述第三底部纵梁(25)均与所述立梁相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梁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部横梁(11)和所述第一底部横梁(21)之间的第一立梁(31)和第二立梁(32);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部横梁(12)和所述第三底部纵梁(25)之间的第三立梁(3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包括:与所述第一立梁(31)垂直连接的第一中部纵梁(41);与所述第二立梁(32)垂直连接的第二中部纵梁(42);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部纵梁(41)和所述第二中部纵梁(42)之间的第一中部横梁(43);其中,所述第一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子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