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机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54700 阅读:190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8-06 0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机舱,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机舱空间布置不合理,变形吸能效果差,安全性能不好的问题。本汽车机舱,包括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梁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刚性段和变形吸能段二;所述的变形吸能段二的长度小于变形吸能段一的长度。它采用刚性-变形-刚性的纵梁模式,能够起到双重吸能保护的作用。本汽车机舱的空间布置合理,机舱纵梁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较好,对乘员的保护性较好,安全性能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汽车机舱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在汽车行业不断的发展的今天,汽车的安全性能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车辆碰撞事故中发生正面碰撞的几率约为40%左右,而在发生正面碰撞的事故中,机舱是主要的受力部位,约承受着碰撞能量的70%左右,机舱纵梁的变形吸能特性和空间布置将极大的影响车身的减速度幅值以及乘员的安全。传统的汽车机舱的空间布置都较不合理,其变形吸能的特性也较差。现有的汽车机舱,其纵梁从车头到车室方向依次为刚性段和变形吸能段,并且刚性段的长度大于变形吸能段的长度。当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机舱纵梁的变形吸能段的长度较小,机舱纵梁所能吸收的碰撞能量也较小,传入乘员舱的碰撞能量较大,从而机舱纵梁的刚性段较易侵入乘员舱,导致乘员舱变形,影响乘员的生命安全,对乘员的保护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吸能效果好,空间布置合理,安全性较好的汽车机舱。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机舱,包括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梁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刚性段和变形吸能段二。本汽车机舱,其纵梁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刚性段和变形吸能段二,当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碰撞能量传入机舱中,机舱纵梁的变形吸能段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碰撞能量,余下的碰撞能量经刚性段后能被次变形吸能段二吸收,起到一个双重吸能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传入乘员舱的碰撞能量,很好的保护了乘员的安全,大大提升了汽车机舱的安全性。在上述的汽车机舱中,所述的变形吸能段二的长度小于变形吸能段一的长度。变形吸能段一位于靠近车头方向的,碰撞事故发生时也是首先受力段,将变形吸能段一设置较长,可以较大的吸收碰撞能量,使得碰撞时机舱的变形区域尽量地靠近车头方向,有效的防止机舱内的其他一些零部件侵入乘员舱内。在上述的汽车机舱中,所述的变形吸能段二长度与变形吸能段一长度的比例为X (100-X);其中,假设变形吸能段一长度与变形吸能段二长度之和为100,X为变形吸能段二长度,X < 50。对汽车机舱布置空间优化后,变形吸能段一和变形吸能段二的长度和也是不变的,变形吸能段一和变形吸能段二的长度变化在上述的范围内。在上述的汽车机舱中,所述的汽车机舱还包括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的纵向线相对于纵梁的纵向线垂直。将蓄电池的安装位置设置为纵向线相对纵梁的纵向垂直,减少了蓄电池安装所占的空间位置,优化了汽车机舱的空间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机舱的纵梁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刚性段和变形吸能段二,空间布置合理,机舱纵梁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较好,对乘员的保护性较好,安全性能高附图说明图I是本汽车机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纵梁;2、变形吸能段一 ;3、刚性段;4、变形吸能段二 ;5、蓄电池。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汽车机舱,包括纵梁1,纵梁I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 2、刚性段3和变形吸能段二 4。变形吸能段二 4的长度小于变形吸能段一 2的长度,变形吸能段二 4长度与变形吸能段一 2长度的比例为X (100-X);其中,假设变形吸能段一2长度与变形吸能段二 4长度之和为100,X为变形吸能段二 4长度,X < 50。本汽车机舱还包括蓄电池5,蓄电池5的纵向线相对于纵梁I的纵向线垂直,减少了蓄电池5安装所占的空间位置,优化了汽车机舱的空间布置。本汽车机舱经过空间布置的优化,缩短了纵梁I刚性段3的长度,纵梁I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 2、刚性段3和变形吸能段二 4,变形吸能段一 2的长度相对变形吸能段二 4较长且靠近车头方向,在碰撞事故发生时是主要的受力段,通过变形能够吸收消除大部分的碰撞能量,使得碰撞时机舱的变形区域尽量地靠近车头方向。而余下的一些碰撞能量经刚性段3后能被变形吸能段二 4吸收消除,起到一个双重吸能保护的作用,有效的防止机舱内的其他一些零部件侵入乘员舱内,保护乘员的安全。本汽车机舱的空间布置合理,机舱纵梁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较好,对乘员的保护性较好,安全性能高。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纵梁I、变形吸能段一 2、刚性段3、变形吸能段二 4、蓄电池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机舱,包括纵梁(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梁(I)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2)、刚性段(3)和变形吸能段二(4)。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形吸能段二(4)的长度小于变形吸能段一(2)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形吸能段二(4)长度与变形吸能段一(2)长度的比例为X (IOO-X);其中,假设变形吸能段一(2)长度与变形吸能段二(4)长度之和为100,X为变形吸能段二(4)长度,X < 5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机舱还包括蓄电池(5),所述的蓄电池(5)的纵向线相对于纵梁(I)的纵向线垂直。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机舱,属于机械
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机舱空间布置不合理,变形吸能效果差,安全性能不好的问题。本汽车机舱,包括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梁从车头至车室方向依次为变形吸能段一、刚性段和变形吸能段二;所述的变形吸能段二的长度小于变形吸能段一的长度。它采用刚性-变形-刚性的纵梁模式,能够起到双重吸能保护的作用。本汽车机舱的空间布置合理,机舱纵梁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较好,对乘员的保护性较好,安全性能高。文档编号B62D21/15GK202358176SQ20112047997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8日专利技术者应军军, 汤小生, 赵福全, 马芳武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军军汤小生马芳武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天津市联通] 2015年01月21日 15:26
    ①轮船上装置机器的地方。②飞机内载乘客装货物的地方。
    0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