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1416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5 2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发动机主体上的脱附管总成、真空助力管总成、中冷管总成以及进油管总成;还包括于所述脱附管总成上并联设置的碳罐电磁阀,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主体上的空气滤清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该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设置的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通过各总成连接点的位置设置,可使管路间形成分段布置,而便于布置定位结构。而且也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使各管路间形成X形排布,以可对振动缓冲及力矩衰减起到作用。同时,各连接点的设置还能够使各管路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形成垂直排布,从而可便于管路后期维修识别,也可使整个管路结构更具整体性和统一性。

Vehicle engine room pipe line layout structure and vehi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ehicle cabin layout of pipeline structure, including desorption tube assembly, vacuum hose assembly, cooling pipe assembly and the inlet pipe assembly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engine body; also included in the desorption tube assembly of carbon canister solenoid valve is arranged in parallel on the set, and on the engine body of the air cleaner.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 vehicle, such a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abin pipe arrangement of the vehicle. The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the vehicle engine room pipeline of the invention is arranged through the position of the connecting points of each assembly, so that a sectional arrangement can be formed between the pipelines, and the positioning structure is convenient to be arranged. It can also form a X - shaped arrangement between the pipes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so as to play a role in damping the vibration and reducing the torque. At the same time,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necting points can also make the pipelines form vertical arrange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ength of the vehicle, which can facili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later stage of the pipeline, and can also make the whole pipeline structure more integrated and unif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如该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设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机舱管路的结构布置作为整车开发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布置上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部件的工作性能,也会对后续的优化工作带来影响。机舱内管路因功能的要求而种类较多、规格不一致且较为集中,从而导致了机舱管路结构布置上的不便。现有的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往往为满足机舱布置条件而牺牲管路布置空间,使得机舱利用率较低,且机舱管路结构也无法成系统布置,从而导致后期需反复更改。此外,现有机舱的管路布置结构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管路维修更换困难的问题,也不利于售后工作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以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升机舱管路结构的布置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发动机主体上的脱附管总成、真空助力管总成、中冷管总成以及进油管总成;还包括于所述脱附管总成上并联设置的碳罐电磁阀,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主体上的空气滤清器;沿车辆高度方向,所述脱附管总成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与碳罐电磁阀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连接点,以及中冷管总成由上及下间隔设置;沿车辆长度方向由前向后,所述脱附管总成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与碳罐电磁阀连接点、脱附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连接点,以及进油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连接点依次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脱附管总成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距离机舱盖板下端面35~55mm。进一步的,沿车辆长度方向,所述脱附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位于发动机主体的中部。进一步的,所述中冷管总成经由设于其两端的连接部与发动机主体固连。进一步的,在所述发动机主体上设置有进油管总成安装部,所述进油管总成安装部位于发动机主体上以所述脱附管总成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与碳罐电磁阀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连接点,以及脱附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为直角坐标点而围构成的坐标区间内。进一步的,所述脱附管总成经由其上的第一连接软管与碳罐电磁阀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软管设置在以所述脱附管总成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与碳罐电磁阀连接点,以及脱附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为直角坐标点而围构成的坐标区间内。进一步的,所述真空助力管总成经由其上的第二连接软管与发动机主体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软管设置在以所述脱附管总成与碳罐电磁阀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连接点,以及脱附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为直角坐标点而围构成的坐标区间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通过各连接点的位置设置,可使总成间形成分段布置,便于布置定位结构。而且也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使各管路间形成X形排布,以可对振动缓冲及力矩衰减起到作用。同时,各连接点的设置还能够使各管路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形成垂直排布,从而可便于管路后期维修识别,也可使整个管路结构更具整体性和统一性。(2)脱附管总成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与机舱盖板间距设置可避免在机舱盖板处产生热量聚积,从而可使热空气导流顺畅,不对相应管路造成高温影响。(3)脱附管总成与发动机主体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位于发动机主体的中部可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为各总成提高足够的安装固定点,以提高各总成的结构稳定性。(4)在中冷管总成两端设置连接部可使中冷管总成固定更为可靠,从而可为其它总成的安装固定提供基础支撑。(5)进油管总成安装部、第一连接软管及第二连接软管的位置设置可使各总成管路间条理清晰,以便于其在发动机主体处的布置安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设置在机舱内的发动机主体,连接于发动机主体上的脱附管总成、真空助力管总成、中冷管总成以及进油管总成;还包括于所述脱附管总成上并联设置的碳罐电磁阀,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主体上的空气滤清器,所述脱附管总成、真空助力管总成、中冷管总成、进油管总成以及碳罐电磁阀和空气滤清器间如上所述的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设置在发动机主体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和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附图标记说明:1-发动机主体,2-脱附管总成,3-真空助力管总成,4-进油管总成,5-中冷管总成,6-碳罐电磁阀,7-第一连接软管,8-第二连接软管,9-第一连接点,10-第二连接点,11-第三连接点,12-第四连接点,13-第五连接点,14-进油管总成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如图1中所示,其包括分别连接于发动机主体1上的脱附管总成2、真空助力管总成3、中冷管总成5以及进油管总成4。该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还包括在脱附管总成2上并联设置的碳罐电磁阀6,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上的图中未示出的空气滤清器。本实施例中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的连接点也即图1中的第二连接点10、脱附管总成2与碳罐电磁阀6的连接点也即第四连接点12、真空助力管总成3与发动机主体1的连接点也即第五连接点13,以及中冷管总成5由上及下间隔设置。而沿车辆的长度方向由前向后,也即由沿车头指向车尾的方向,第二连接点10、第四连接点12、脱附管总成2与发动机主体1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也即第一连接点9、第五连接点13,以及进油管总成4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点也即第三连接点11也依次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中冷管总成5及各连接点的位置布置,能够使各总成间形成分段布置,以便于布置定位结构,且其也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使各总成管路间形成X形排布,以对振动缓冲及力矩衰减起到作用。同时,各连接点的设置还能够使各总成管路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形成垂直排布,以可便于管路后期的维修识别。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在机舱盖板处产生热量聚积,以使热空气导流顺畅,而不对相应管路造成高温影响,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的连接点,也即第二连接点10也设置为距离机舱盖板下端面35~55mm,例如可为45mm。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还使得脱附管总成2与发动机主体1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即第一连接点9位于发动机主体1的中部。第一连接点9沿车辆高度方向布置,即指第一连接点9内的各连接节点所处平面平行于车辆高度方向。通过第一连接点9的位置设置,可使脱附管总成2作为各总成管路布置的中轴线,以便于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为各总成提高足够的安装固定点,从而能够提高各总成的结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为使得中冷管总成5在发动机主体1上固定的更为可靠,以使中冷管总成5可为其它总成的安装固定提供基础支撑,还使得中冷管总成5为经由设于其两端的连接部与发动机主体1固连,该连接部可为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发动机主体(1)上的脱附管总成(2)、真空助力管总成(3)、中冷管总成(5)以及进油管总成(4);还包括于所述脱附管总成(2)上并联设置的碳罐电磁阀(6),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上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沿车辆高度方向,所述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2)与碳罐电磁阀(6)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3)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点,以及中冷管总成(5)由上及下间隔设置;沿车辆长度方向由前向后,所述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2)与碳罐电磁阀(6)连接点、脱附管总成(2)与发动机主体(1)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3)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点,以及进油管总成(4)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点依次间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发动机主体(1)上的脱附管总成(2)、真空助力管总成(3)、中冷管总成(5)以及进油管总成(4);还包括于所述脱附管总成(2)上并联设置的碳罐电磁阀(6),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上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沿车辆高度方向,所述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2)与碳罐电磁阀(6)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3)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点,以及中冷管总成(5)由上及下间隔设置;沿车辆长度方向由前向后,所述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附管总成(2)与碳罐电磁阀(6)连接点、脱附管总成(2)与发动机主体(1)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真空助力管总成(3)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点,以及进油管总成(4)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点依次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距离机舱盖板下端面35~5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辆长度方向,所述脱附管总成(2)与发动机主体(1)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连接点位于发动机主体(1)的中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管总成(5)经由设于其两端的连接部与发动机主体(1)固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主体(1)上设置有进油管总成安装部(14),所述进油管总成安装部(14)位于发动机主体(1)上以所述脱附管总成(2)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点、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麒裴玉李晓娟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