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组件和多缸旋转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3990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6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压缩组件和多缸旋转式压缩机,其中,压缩组件包括:至少一条第一排气通道,沿轴向自下至上开设,第一排气通道的入口与周向排气槽道连通;至少一条第二排气通道,沿轴向自下至上开设,第二排气通道的入口与第一消音腔连通,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的出口均开设于第一轴承的上端面,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以及第二消音腔内的气体向上传导并经由第一轴承排出,所有排气通道的最小截面的面积之和为S,压缩组件的排量为V,S与V满足:V/S≤180mm。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压缩组件的排气损失,从而提升压缩机的能效比。

Compression assembly and multi cylinder rotary compress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mpression component and a multi cylinder rotary compressor, the compression assembly comprises at least a first exhaust passage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from the bottom up, entrance and week of the first exhaust passage to the exhaust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at least a second exhaust channel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from the bottom up, second the exhaust passage entranc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upper end of the muffling cavity, a first exhaust passage and the exhaust passage second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outlet bearing, circumferential groove of the exhaust gas and gas second muffling cavity upward conduction and by the first bearing discharge, all the minimum section of the exhaust passage and the area is S. The compression component of the displacement of V, S and V meet: V/S = 180mm. Through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the exhaust loss of the compression component can be reduced so as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the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组件和多缸旋转式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组件和一种多缸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提升制冷量效率,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组件在采用双缸设置的同时,更加单个气缸的排量,随着单个气缸的排量增大,为了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损失,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比,气缸排气孔的孔径设计也越来越大,但过大的排气孔径增大了气缸的余隙容积,导致影响压缩机的制冷量以及能效比,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双缸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组件中的单个气缸采用了双排气结构设计,即上下缸四排气结构设计,包括分别在主副轴承与两个隔板排气上开设排气通道进行排气,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在排量一定得前提下,如果排气通道的截面面积过小,对应的排气的流速过大,以致造成较大的排气损失,从而降低能效比。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缸旋转式压缩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压缩组件,包括:沿旋转曲轴的轴向由上至下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轴承、气缸组件、第二轴承以及第一消音壳体,第一消音壳体的内壁与第二轴承的下端面围合形成第一消音腔;气缸组件包括:沿轴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气缸,以及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气缸之间的隔板组件,隔板组件开设周向排气槽道;至少一条第一排气通道,沿轴向自下至上开设,第一排气通道的入口与周向排气槽道连通;至少一条第二排气通道,沿轴向自下至上开设,第二排气通道的入口与第一消音腔连通,其中,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的出口均开设于第一轴承的上端面,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以及第二消音腔内的气体向上传导并经由第一轴承排出,所有排气通道的最小截面的面积之和为S(单位:mm2),压缩组件的排量为V(单位:mm3),S与V满足: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压缩组件的排量与排气通道的最小截面的比值的最大值,限定气体排放时的流速,能够降低压缩组件的排气损失,从而提升压缩机的能效比。其中,压缩组件的排量为单位时间内,压缩机排气端测得的排出气体体积,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分别为主轴承和副轴承,排气通道包括用于从隔板排气的第一排气通道和用于从副轴承排气的第二排气通道。另外,根据各个零部件的尺寸,排气通道既可以是圆柱形也可以时方形、椭圆形等形状。具体地,由于组成压缩组件的零部件至少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轴承、气缸组件、第二轴承以及第一消音壳体,其中,气缸组件包括沿轴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气缸,以及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气缸之间的隔板组件,而排气通道依次开设在上述零部件上,为了更加灵活多变的设计来满足排气要求,在实际设计中任意一个零部件上开设的排气通道的截面面积可以与另一个零部件上开设的排气通道的面积不同,并且最小截面可以设置于上述任意零部件上。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压缩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分别分隔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均为分隔设置的单独通道,即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之间不具有连通孔,第一排气通道只用于排出从隔板组件排出的压缩气体,而第二排气通道只用于排出从第二轴承排出的压缩气体,也就是第二轴承排气与隔板排气不进行混合,可以最大减少两股流体的混合损失,提升cop(制冷效率)。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以隔板组件的下端面为分割面,第二排气通道从下至上至少包第一排气子通道与第二排气子通道,其中,第二排气子通道与第一排气通道重合设置,以使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直接沿第二排气通道传导。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中的上半段(第二排气子通道)重合设置,即在设置时可以只设置第二排气通道,而在第二排气通道的中部与周向排气槽道连通设置,设置结构更简单,因而制备成本相对比较低。其中,第一排气通道的数量可以与第二排气通道的数量相同,即在每个第二排气通道经过周向排气槽道的区域均进行导通,或者第一排气通道的数量与第二排气通道的数量不相同,即在指定的第二排气通道经过周向排气槽道的区域导通。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周向排气槽道还与至少一条第二排气通道连通设置,以将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排气通道导出的同时,经由第二排气通道导出。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周向排气槽道与至少一条第二排气通道连通,以将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排气通道导出的同时,经由第二排气通道导出,即具有至少一条不经过第二轴承的第一排气通道,而直接通过隔板、上气缸、第一轴承,从而在满足隔板排气及第二轴承排气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部分减少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的部分重合时,第二轴承排气和隔板排气的混合,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二轴承、吸气管、以及隔板上的开设的孔位数量。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分别有多条,多条第一排气通道与多条第二排气通道分别绕旋转曲轴周向分布。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分别绕旋转曲轴周向分布开设多条,一方面,在轴承、气缸、隔板上分别沿指定轴周向开设通孔制备过程较简单,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多条排气通道,增加了排气通道的截面面积,从而在压缩机排量不变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排气流速。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隔板组件包括:沿轴向自上至下贴合设置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一周向槽,第二隔板的上端面对应开设第二轴向槽,其中,通过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贴合设置,第一周向槽与第二周向槽围合形成周向排气槽道。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隔板组件设置为包括沿周向自上至下贴合设置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在第一隔板的下端面开设第一周向槽,在第二隔板的上端面开始第二轴向槽,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组装后,由第一周向槽和第二周向槽围合形成周向排气槽道,一方面,分别在第一隔板上开设用于上方贴合气缸排气的排气孔,在第二隔板上开设由于下方贴合气缸排气的排气孔,设置更方便,另一方面,通过将排气孔与周向排气槽道连通,实现了气缸在采用轴承排气的同时,采用隔板排气的功能。其中,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均为环状隔板。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缸旋转式压缩机在气缸的数量为2时,两个气缸自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第一排气通道包括依次对应设置于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一气缸、第一轴承上的轴向通孔;第二排气通道包括依次对应设置于第二轴承、第二气缸、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一气缸、第一轴承上的轴向通孔。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通道包括设置在包括依次对应设置于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一气缸、第一轴承上的轴向通孔,以及第二通道包括设置在第二轴承、第二气缸、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一气缸、第一轴承上的轴向通孔,通过各个轴向通过对应设置,实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制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子通道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子通道的截面面积;和/或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子通道的截面面积。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子通道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子通道的截面面积;和/或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子通道的截面面,即下半段通道的截面面积设置为小于上半段通道的截面面积,即便在上半段内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量比在下半段内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多,气体制冷剂也能够在上半段排气流路中顺畅地流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压缩组件和多缸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组件,包括旋转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组件还包括:沿所述旋转曲轴的轴向由上至下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轴承、气缸组件、第二轴承以及第一消音壳体,所述第一消音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轴承的下端面围合形成第一消音腔,所述气缸组件包括:沿所述轴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气缸,以及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气缸之间的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开设周向排气槽道;至少一条第一排气通道,沿所述轴向自下至上开设,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周向排气槽道连通;至少一条第二排气通道,沿所述轴向自下至上开设,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消音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出口均开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的上端面,所述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以及第二消音腔内的气体向上传导并经由所述第一轴承排出,所有所述排气通道的最小截面的面积之和为S(单位: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组件,包括旋转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组件还包括:沿所述旋转曲轴的轴向由上至下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轴承、气缸组件、第二轴承以及第一消音壳体,所述第一消音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轴承的下端面围合形成第一消音腔,所述气缸组件包括:沿所述轴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气缸,以及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气缸之间的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开设周向排气槽道;至少一条第一排气通道,沿所述轴向自下至上开设,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周向排气槽道连通;至少一条第二排气通道,沿所述轴向自下至上开设,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消音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出口均开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的上端面,所述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以及第二消音腔内的气体向上传导并经由所述第一轴承排出,所有所述排气通道的最小截面的面积之和为S(单位:mm2),所述压缩组件的排量为V(单位:mm3),S与V满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分别分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隔板组件的下端面为分割面,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从下至上至少包第一排气子通道与第二排气子通道,其中,所述第二排气子通道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重合设置,以使所述周向排气槽内的气体直接沿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传导。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排气槽道还与至少一条所述第二排气通道连通设置,以将所述周向排气槽道内的气体经由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导出的同时,经由所述第二排气通道导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分别有多条,多条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多条所述第二排气通道分别绕所述旋转曲轴周向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包括:沿所述轴向自上至下贴合设置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一周向槽,所述第二隔板的上端面对应开设第二轴向槽,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贴合设置,所述第一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鹏杰谭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