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试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6105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0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碰撞试验车,碰撞试验车包括底部框架、后部吸能装置、前部吸能装置和牵引装置,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车轮,后部吸能装置安装在底部框架的后侧,前部吸能装置安装在底部框架的前侧,牵引装置安装在前部吸能装置的前侧。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碰撞试验车,造价便宜,且可以减小待测试的无人驾驶车辆对碰撞试验车撞击产生的损害,降低了试验成本。

Crash test ca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r crash test, car crash test includes a bottom frame, front rear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a traction device, the bottom frame of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rear wheel, rear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is installed on the bottom frame, the front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is installed in the bottom frame of the front traction the front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is installed in the front side of the apparatus. The collision test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and can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the unmanned vehicle on the collision test vehicle and reduce the test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碰撞试验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碰撞试验车。
技术介绍
无人驾驶车辆代表着未来车辆的发展方向,无人驾驶车辆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可靠性测试,即测试无人驾驶车辆是否能自行根据自身与前方车辆之间的距离进行制动,防止与前方车辆相撞。相关技术中,在测试无人驾驶车辆时,用于参照的前方车辆采用真车,且需要对无人驾驶车辆进行反复试验,当无人驾驶车辆出现故障时,无人驾驶车辆可能与前方车辆发生碰撞,进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大大增加了试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试验成本的碰撞试验车。根据本技术所述的碰撞试验车,包括底部框架、后部吸能装置、前部吸能装置和牵引装置,所述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车轮,所述后部吸能装置安装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后侧,所述前部吸能装置安装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前侧,所述牵引装置安装在所述前部吸能装置的前侧。根据本技术所述的碰撞试验车,造价便宜,且可以减小待测试的无人驾驶车辆对碰撞试验车撞击产生的损害,降低了试验成本。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的碰撞试验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碰撞试验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碰撞试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车轮;后部吸能装置,所述后部吸能装置安装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后侧;前部吸能装置,所述前部吸能装置安装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前侧;以及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安装在所述前部吸能装置的前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试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车轮;后部吸能装置,所述后部吸能装置安装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后侧;前部吸能装置,所述前部吸能装置安装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前侧;以及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安装在所述前部吸能装置的前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试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吸能装置为海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试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吸能装置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骨架,所述骨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骨架为中空骨架;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左右两个所述骨架之间,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直线轴承滑组,所述直线轴承滑组安装在所述骨架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试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轴承滑组包括:直线轴承,所述直线轴承与所述底部框架连接;轴承滑轨,所述轴承滑轨沿前后方向设置,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亮杨春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