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端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458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23:00
使针对碰撞的耐载荷性能提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具备:梁(2),其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构造体(3),其将上述梁(2)与车身框架连接,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上述梁(2)具有:相对的第1上表面部(2a)和第1下表面部(2b);第1侧面部(2c),将上述第1上表面部(2a)的一端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2b)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上述第1上表面部(2a)的另一端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2b)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1凸缘部(2d),通过利用上述第1上表面部(2a)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2b)这两者与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3)并向上述梁(2)的内方突出地配置的突出部(6)之间的接合、上述第1凸缘部(2d)与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3)的梁安装构件之间的接合这两种接合中的至少任一者,将上述梁(2)固定于上述连接构造体(3)。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To improve the load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he collision. \u672c\u53d1\u660e\u7684\u8f66\u8f86\u7684\u7aef\u90e8\u6784\u9020\u5177\u5907\uff1a\u6881(2)\uff0c\u5176\u6cbf\u7740\u8f66\u5bbd\u5ea6\u65b9\u5411\u5ef6\u4f38\uff1b\u4ee5\u53ca\u8fde\u63a5\u6784\u9020\u4f53(3)\uff0c\u5176\u5c06\u4e0a\u8ff0\u6881(2)\u4e0e\u8f66\u8eab\u6846\u67b6\u8fde\u63a5\uff0c\u5728\u4e0e\u8f66\u5bbd\u5ea6\u65b9\u5411\u5782\u76f4\u7684\u622a\u9762\u4e2d\u89c2\u5bdf\u65f6\uff0c\u4e0a\u8ff0\u6881(2)\u5177\u6709\uff1a\u76f8\u5bf9\u7684\u7b2c1\u4e0a\u8868\u9762\u90e8(2a)\u548c\u7b2c1\u4e0b\u8868\u9762\u90e8(2b)\uff1b\u7b2c1\u4fa7\u9762\u90e8(2c)\uff0c\u5c06\u4e0a\u8ff0\u7b2c1\u4e0a\u8868\u9762\u90e8(2a)\u7684\u4e00\u7aef\u548c\u4e0a\u8ff0\u7b2c1\u4e0b\u8868\u9762\u90e8(2b)\u7684\u4e00\u7aef\u8fde\u63a5\uff1b\u4ee5\u53ca\u5206\u522b\u5728\u4e0a\u8ff0\u7b2c1\u4e0a\u8868\u9762\u90e8(2a)\u7684\u53e6\u4e00\u7aef\u548c\u4e0a\u8ff0\u7b2c1\u4e0b\u8868\u9762\u90e8(2b)\u7684\u53e6\u4e00\u7aef\u4ee5\u5411\u94c5\u5782\u65b9\u5411\u5916\u65b9\u7a81\u51fa\u7684\u65b9\u5f0f\u5f62\u6210\u7684\u7b2c1\u51f8\u7f18\u90e8(2d)\uff0c\u901a\u8fc7\u5229\u7528\u4e0a\u8ff0\u7b2c1\u4e0a\u8868\u9762\u90e8(2a)\u548c\u4e0a\u8ff0\u7b2c1\u4e0b\u8868\u9762\u90e8(2b)\u8fd9\u4e24\u8005\u4e0e\u8bbe\u4e8e\u4e0a\u8ff0\u8fde\u63a5\u6784\u9020\u4f53(3)\u5e76\u5411\u4e0a\u8ff0\u6881(2)\u7684\u5185\u65b9\u7a81\u51fa\u5730\u914d\u7f6e\u7684\u7a81\u51fa\u90e8(6)\u4e4b\u95f4\u7684\u63a5\u5408\u3001\u4e0a\u8ff0\u7b2c1\u51f8\u7f18 The beam (2) is fixed to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3) at least 3 of each of the two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omponent (2D) and the beam mounting member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的端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防止在物体与车辆碰撞时该物体钻入该车辆之下的车辆的端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例如乘用车和卡车等大型车正面碰撞或者追尾那样的情况下,由于设于双方车辆的横梁等强度构件的设置高度不同,因此乘用车有可能钻入大型车之下。因此,以往,在大型车的前部和后部,设有与乘用车所具备的强度构件的设置高度相配合地配置的下部防护装置。该下部防护装置是车辆的端部构造的一个例子。另外,下部防护装置存在设于车辆的前方的前下部防护装置(FrontUnderrunProtector:FUP)以及设于车辆的后方的后下部防护装置(RearUnderrunProtector:RUP)。要求这样的下部防护装置能够防止乘用车向大型车钻入,且使设于乘用车的前部或后部的缓冲区发挥碰撞能量吸收效果。因此,相比于吸收与乘用车碰撞之际所产生的碰撞能量的效果,更要求下部防护装置具有用于产生反作用力的耐载荷性能,该反作用力用于将与大型车碰撞了的乘用车弹开。在例如专利文献1~3中公开有与下部防护装置有关的技术。这些下部防护装置具有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的梁借助支架或撑条(支承件)紧固到车身框架而成的构造。另外,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下部防护装置中,以俯视时架设在安装于车身框架的框架安装部与安装于梁的梁安装面(主体安装部)之间的方式设有加强构件。由此,谋求耐载荷性能的提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874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2532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25326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439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评价耐载荷性能的方法,具有以下方法:当在撑条中的梁的安装位置或比该安装位置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对梁的碰撞面(对象车辆所碰撞的面)施加载荷之际,对最大能够输入什么程度的载荷进行评价。下部防护装置的作为产品的性能取决于耐载荷性能的优劣。因此,期望的是开发一种下部防护装置,其在耐载荷性评价试验中的最大输入载荷在任一碰撞位置都比以往更大。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鉴于上述状况而做成的、可使针对碰撞的耐载荷性能提高的、新的且改良的车辆的端部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观点,可提供一种车辆的端部构造,该车辆的端部构造具备:梁,其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构造体,其将上述梁与车身框架连接,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上述梁具有:相对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1下表面部;第1侧面部,其将上述第1上表面部的一端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上述第1上表面部的另一端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1凸缘部,通过利用上述第1上表面部和上述第1下表面部这两者与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并向上述梁的内方突出地配置于所述梁的内方的突出部之间的接合、上述第1凸缘部与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的梁安装构件之间的接合这两种接合中的至少任一者,将上述梁固定于上述连接构造体。也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构造体设有上述突出部的情况下,在上述突出部形成有与上述第1侧面部相对的突出侧面部。也可以是,在梁安装构件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且上述梁安装构件与上述第1凸缘部固定的情况下,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上述梁安装构件具有:相对的第2上表面部和第2下表面部;第2侧面部,其将上述第2上表面部的一端和上述第2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上述第2上表面部的另一端和上述第2下表面部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2凸缘部,上述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凸缘部被固定。也可以是,上述第2侧面部相对于上述第1凸缘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车内侧。也可以是,在上述梁安装构件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且上述梁安装构件与上述第1凸缘部固定的情况下,在车宽度方向上,在上述梁的开口部的至少与上述连接构造体相对的区域设有第1加强构件,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由上述梁和上述第1加强构件形成闭合截面。也可以是,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上述第1加强构件具有:相对的第1加强构件上表面部和第1加强构件下表面部;以及第1加强构件侧面部,其将上述第1加强构件上表面部的一端和上述第1加强构件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上述第1加强构件配置于上述梁的内方,上述第1上表面部和上述第1加强构件上表面部被固定,上述第1下表面部和上述第1加强构件下表面部被固定。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加强构件侧面部形成有相对于上述第1凸缘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车内侧突出的凸部。也可以是,上述第1加强构件侧面部的至少局部与上述连接构造体抵接。也可以是,在上述梁的开口部的至少与上述梁安装构件相对的区域设有第2加强构件,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上述第2加强构件具有:相对的第2加强构件上表面部和第2加强构件下表面部;第2加强构件侧面部,其将上述第2加强构件上表面部的一端和上述第2加强构件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上述第2加强构件上表面部的另一端和上述第2加强构件下表面部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2加强构件凸缘部,上述第2加强构件配置于上述梁的内方,上述第2加强构件凸缘部固定于上述第1侧面部,上述第2加强构件侧面部与上述梁安装构件抵接。也可以是,在上述梁安装构件设于上述连接构造体且上述梁安装构件与上述第1凸缘部固定的情况下,上述连接构造体还包括以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构造体主体部,上述梁安装构件具有:梁安装面,其用于安装上述梁,在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车内侧弯曲的弯曲部;以及主体连接面,其安装于上述构造体主体部且具有在俯视时与上述梁安装面呈直角的面,该车辆的端部构造还以在俯视时架设在上述构造体主体部与上述梁安装面之间的方式设有至少一个第3加强构件。也可以是,上述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是50mm~200mm。也可以是,上述第3加强构件以上述第3加强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1与上述构造体主体部的安装有上述第3加强构件的面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2之间的比率L1/L2成为0.8以上的方式设置。也可以是,上述构造体主体部具有在俯视时在车宽度方向上设有开口部的U字状的截面形状,该车辆的端部构造还设有水平截面形状利用上述构造体主体部和上述主体连接面而成为闭合截面的闭合截面部。也可以是,在沿着铅垂方向设置有多个上述第3加强构件的情况下,在上述闭合截面部的内方设有与上述第3加强构件的顶端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顶端部的位置对准地配置的加强板,上述加强板具有从多个上述第3加强构件中的位于最下侧的上述第3加强构件的上述后方侧顶端部延伸到位于最上侧的上述第3加强构件的上述后方侧顶端部那样的形状。也可以是,在上述闭合截面部的水平截面中观察时,以填埋上述闭合截面部的内方的空间的方式设有间隔构件,上述间隔构件与上述第3加强构件的至少任一者的设置高度相应地配置。也可以是,上述车辆的端部构造是下部防护装置。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观点,可提供一种车辆的端部构造,该车辆的端部构造具备:梁,其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构造体,其将上述梁和车身框架连接,上述连接构造体具备:构造体主体部,其以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及梁安装构件,其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的端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端部构造,其具备:梁,其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构造体,其将所述梁与车身框架连接,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梁具有:相对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1下表面部;第1侧面部,其将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一端和所述第1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1下表面部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1凸缘部,通过利用所述第1上表面部和所述第1下表面部这两者与设于所述连接构造体并向所述梁的内方突出地配置于所述梁的内方的突出部之间的接合、所述第1凸缘部与设于所述连接构造体的梁安装构件之间的接合这两种接合中的至少任一者,将所述梁固定于所述连接构造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2.06 JP 2015-022204;2015.02.06 JP 2015-022211.一种车辆的端部构造,其具备:梁,其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构造体,其将所述梁与车身框架连接,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梁具有:相对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1下表面部;第1侧面部,其将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一端和所述第1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1下表面部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1凸缘部,通过利用所述第1上表面部和所述第1下表面部这两者与设于所述连接构造体并向所述梁的内方突出地配置于所述梁的内方的突出部之间的接合、所述第1凸缘部与设于所述连接构造体的梁安装构件之间的接合这两种接合中的至少任一者,将所述梁固定于所述连接构造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在所述连接构造体设有所述突出部的情况下,在所述突出部形成有与所述第1侧面部相对的突出侧面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在梁安装构件设于所述连接构造体且所述梁安装构件与所述第1凸缘部固定的情况下,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梁安装构件具有:相对的第2上表面部和第2下表面部;第2侧面部,其将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一端和所述第2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以及分别在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下表面部的另一端以向铅垂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第2凸缘部,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被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所述第2侧面部相对于所述第1凸缘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车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在所述梁安装构件设于所述连接构造体且所述梁安装构件与所述第1凸缘部固定的情况下,在车宽度方向上,在所述梁的开口部的至少与所述连接构造体相对的区域设有第1加强构件,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由所述梁和所述第1加强构件形成闭合截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第1加强构件具有:相对的第1加强构件上表面部和第1加强构件下表面部;以及将所述第1加强构件上表面部的一端和所述第1加强构件下表面部的一端连接的第1加强构件侧面部,所述第1加强构件配置于所述梁的内方,所述第1上表面部和所述第1加强构件上表面部被固定,所述第1下表面部和所述第1加强构件下表面部被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在所述第1加强构件侧面部形成有相对于所述第1凸缘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车内侧突出的凸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所述第1加强构件侧面部的至少局部与所述连接构造体抵接。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的端部构造,其中,在所述梁的开口部的至少与所述梁安装构件相对的区域设有第2加强构件,在与车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第2加强构件具有:相对的第2加强构件上表面部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日月豊矶贝荣志山本健二有贺高石井诚也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