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13350 阅读:3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液压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包括缸筒、缸底、活塞杆、缓冲柱塞和缓冲环,所述的缓冲柱塞穿过缸底上的通孔Ⅰ伸入活塞杆轴向的T形孔内,缓冲柱塞与缸底螺纹连接并与活塞杆间隙配合;所述的缓冲环位于T形孔的外孔内且能沿着缓冲柱塞轴向移动,T形孔的外孔内还设有对缓冲环进行限位的挡圈,缓冲环与挡圈间有轴向间隙,缓冲环的圆周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Ⅱ;所述的缓冲柱塞与缸底外表面之间设有油管接头,油管接头套装在缓冲柱塞上,缓冲柱塞上设有轴向油道和径向油道,所述的径向油道与油管接头上的油孔连通。这种外置的结构设计拆卸方便,利于修配和缓冲性能的调整,并且降低了加工难度,易于加工制造。

External buffer structure for rotary oil cylinder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ydraulic cylinder, in particular to an external buffer structure of a rotary cylinder, including a cylinder, cylinder, piston rod, piston ring buffer and buffer, buffer the plunger through the T hole hole of a piston rod axial cylinder bottom in the buffer plunger and the cylinder bottom thread the connection and clearance fit with the piston rod; the outer hole of the ring buffer in T shaped hole and can move along the axial hole T buffer plunger, shaped hole is arranged in the ring for limiting the buffer ring, ring and ring buffer between the axial gap, a plurality of through holes are uniformly arranged in a circular buffer II ring; oil pipe join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buffer plunger and the cylinder bottom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pipe joint is sheathed on the plunger, buffer, buffer plunger is provided with an axial oil channel and a radial oil passage, the radial oil passage and the oil hole connecting pipe joint Pas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disassembly, convenient disassembly and buffering performance adjustment, reduced processing difficulty and easy manufa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缸
,具体涉及一种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回转油缸安装于主机起转向作用,由于主机为刚性限位,油缸动作冲击明显,影响主机安全性和操作舒适性,于是对回转油缸缓冲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现有的缓冲结构为内置式,这种缓冲结构设计于油缸内,在油缸频繁动作造成缓冲结构失效时,需要拆开缸体才能进行更换,这就造成了极大的维修难度,增加了后期维修成本。除此之外,内置式的缓冲结构设计于油缸内部,往往造成油缸体积变大,存在明显的空间浪费问题,增加了油缸的工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包括缸筒、固定在缸筒端部的缸底、活塞杆、活塞、缓冲柱塞和缓冲环,活塞杆位于缸筒内,活塞固定在活塞杆靠近缸底侧的端部,所述的缓冲柱塞穿过缸底上的通孔Ⅰ伸入活塞杆轴向的T形孔内,缓冲柱塞与缸底螺纹连接并与活塞杆间隙配合;所述的缓冲环位于T形孔的外孔内且能沿着缓冲柱塞轴向移动,T形孔的外孔内还设有对缓冲环进行限位的挡圈,缓冲环与挡圈间有轴向间隙,缓冲环的圆周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Ⅱ;所述的缓冲柱塞与缸底外表面之间设有油管接头,油管接头套装在缓冲柱塞上,缓冲柱塞上设有轴向油道和径向油道,所述的径向油道与油管接头上的油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柱塞与油管接头间以及油管接头与缸底间均设有密封圈进行密封。进一步地,所述的挡圈为钢丝挡圈。进一步地,所述的轴向油道为圆形油道孔或矩形油道孔。进一步地,所述的径向油道径向贯穿所述的缓冲柱塞。进一步地,所述的径向油道为圆形油道孔或矩形油道孔。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柱塞在径向油道所在的外圆周处设有环形槽。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柱塞在径向油道所在的外圆周处设有环形槽。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环的圆周上均匀设有四个通孔Ⅱ。进一步地,所述的缸底与缸筒采用螺纹连接,缸底与缸筒间设有密封圈进行密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包括缸筒、缸底、活塞杆、缓冲环、挡圈、缓冲柱塞和油管接头。缓冲环和挡圈装配于加工过的活塞杆T形内孔,缓冲柱塞穿过油管接头,通过螺纹连接与缸底配合在一起,并与活塞杆间隙配合,形成一种油缸外可见的外置缓冲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此缓冲结构通过活塞杆T形内孔及缓冲环与缓冲柱塞的配合,形成一种液压缓冲结构,解决了油缸动作过程中的动作冲击,改善了主机舒适度及动作连贯性,避免了活塞杆收回时的液压冲击,这种外置的缓冲结构还节省空间,解决了产品的空间浪费;同时,缓冲柱塞即是回油通道又作为缓冲部件。这种外置的结构设计拆卸方便,有利于修配和缓冲性能的调整,并且降低了加工难度,易于加工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活塞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油管接头结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油管接头的左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缓冲柱塞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缓冲环结构主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缓冲环的左视图;图中,1、缸筒,2、活塞杆,2-1、T形孔,2-2、外孔,2-3、挡圈槽,3、活塞,4、缸底,4-1、通孔Ⅰ,5、油管接头,5-1、油孔,6、缓冲柱塞,6-1、轴向油道,6-2、径向油道,6-3、环形槽,7、挡圈,8、缓冲环,8-1、通孔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包括缸筒1、固定在缸筒1端部的缸底4、活塞杆2、活塞3、缓冲柱塞6和缓冲环8,活塞杆2位于缸筒1内,活塞3固定在活塞杆2靠近缸底4侧的端部并与缸筒1紧密配合,所述的活塞杆2装有活塞3侧的端部开有轴向的T形孔2-1,液压缸的缸底4上设有通孔Ⅰ4-1,所述的缓冲柱塞6穿过缸底4上的通孔Ⅰ4-1伸入活塞杆2轴向的T形孔2-1内,缓冲柱塞6与缸底4上的通孔Ⅰ4-1采用螺纹连接,伸入活塞杆2轴向的T形孔2-1内的缓冲柱塞6与活塞杆2的T形孔2-1间隙配合形成油道;所述的缓冲环8位于T形孔2-1的外孔2-2内且能沿着缓冲柱塞6轴向移动,缓冲环8的内环与缓冲柱塞6间隙配合,缓冲环8的外环与T形孔2-1的孔壁间隙配合,T形孔2-1的外孔2-2内还设有挡圈槽2-3,挡圈槽2-3内放置有对缓冲环8进行限位的挡圈7,缓冲环8与挡圈7间有轴向间隙,使得缓冲环8能且只能在T形孔2-1的阶梯挡壁与挡圈7之间进行轴向移动,缓冲环8的圆周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Ⅱ8-1;所述的缓冲柱塞6与缸底4外表面之间设有油管接头5,油管接头5套装在缓冲柱塞6上,缓冲柱塞6上设有轴向油道6-1和径向油道6-2,所述的径向油道6-2与油管接头5上的油孔5-1连通,油孔5-1通过油管与油箱相连接,所述的缓冲柱塞6与油管接头5间以及油管接头5与缸底4间均设有密封圈进行密封防止发生漏油而影响液压缸的正常工作。本专利技术的活塞杆2回收时,在液压油的作用下使得缓冲环8压紧于活塞杆2上T形孔2-1的阶梯孔壁上,使得缓冲环8上的通孔Ⅱ8-1不能过油,液压油只能通过缓冲环8的内环与缓冲柱塞6外圆之间的间隙,产生节流效果,从而产生缓冲作用,油液最终通过缓冲柱塞6轴向油道6-1和径向油道6-2以及油管接头5上的油孔5-1回流到油箱,其中缓冲柱塞6即是回油通道又作为缓冲部件。本专利技术的活塞杆2伸出时,液压油会推动缓冲环8至挡圈7处,此时缓冲环8上的通孔Ⅱ8-1不再压紧于活塞杆2上T形孔2-1的阶梯孔壁上,液压油从通孔Ⅱ8-1流过,缓冲环8与缓冲柱塞6失去节流作用,使得活塞杆伸出时能够迅速启动。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环8、缓冲柱塞6、挡圈7以及活塞杆2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单向节流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的挡圈7为钢丝挡圈,液压缸的反复动作使得挡圈不断受到冲击,而钢丝挡圈有着良好的耐冲击性,使得使用寿命更长。进一步地,所述的轴向油道6-1为圆形油道孔或矩形油道孔。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的径向油道6-2径向贯穿所述的缓冲柱塞6,使得缓冲柱塞6有两个进出油口,保证了进出油的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的径向油道6-2为圆形油道孔或矩形油道孔。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的缓冲柱塞6在径向油道6-2所在的外圆周处设有环形槽6-3,如图5所示,在径向油道6-2所处于缓冲柱塞6上的附近圆周处开设环形槽6-3而位于环形槽6-3两端的缓冲柱塞6的圆周还是与油管接头5紧密配合相当于增大了进出油口,同时缓冲柱塞6在径向油道6-2所在的外圆周处设有环形槽6-3使得油管接头5与缓冲柱塞6配合的中部形成了一个环形开口这样便可以不需要使得缓冲柱塞6上的径向油道6-2与油管接头5上的油孔5-1的开口位置对接的十分准确便可以达到进出油的目的,使得装配更加便捷,提高了装配效率。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缓冲环8的圆周上均匀设有四个通孔Ⅱ8-1,使得液压缸的活塞杆2伸出的速度较为快速平稳。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的缸底4与缸筒1采用螺纹连接,缸底4与缸筒1间设有密封圈进行密封,便于液压缸的拆卸维修。此缓冲结构通过活塞杆T形内孔及缓冲环与缓冲柱塞的配合,形成一种液压缓冲结构,解决了油缸动作过程中的动作冲击,改善了主机舒适度及动作连贯性,避免了活塞杆收回时的液压冲击,这种外置的缓冲结构还节省空间,解决了产品的空间浪费;同时,缓冲柱塞即是回油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包括缸筒(1)、固定在缸筒(1)端部的缸底(4)、活塞杆(2)、活塞(3)、缓冲柱塞(6)和缓冲环(8),活塞杆(2)位于缸筒(1)内,活塞(3)固定在活塞杆(2)靠近缸底(4)侧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柱塞(6)穿过缸底(4)上的通孔Ⅰ(4‑1)伸入活塞杆(2)轴向的T形孔(2‑1)内,缓冲柱塞(6)与缸底(4)螺纹连接并与活塞杆(2)间隙配合;所述的缓冲环(8)位于T形孔(2‑1)的外孔(2‑2)内且能沿着缓冲柱塞(6)轴向移动,T形孔(2‑1)的外孔(2‑2)内还设有对缓冲环(8)进行限位的挡圈(7),缓冲环(8)与挡圈(7)间有轴向间隙,缓冲环(8)的圆周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Ⅱ(8‑1);所述的缓冲柱塞(6)与缸底(4)外表面之间设有油管接头(5),油管接头(5)套装在缓冲柱塞(6)上,缓冲柱塞(6)上设有轴向油道(6‑1)和径向油道(6‑2),所述的径向油道(6‑2)与油管接头(5)上的油孔(5‑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包括缸筒(1)、固定在缸筒(1)端部的缸底(4)、活塞杆(2)、活塞(3)、缓冲柱塞(6)和缓冲环(8),活塞杆(2)位于缸筒(1)内,活塞(3)固定在活塞杆(2)靠近缸底(4)侧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柱塞(6)穿过缸底(4)上的通孔Ⅰ(4-1)伸入活塞杆(2)轴向的T形孔(2-1)内,缓冲柱塞(6)与缸底(4)螺纹连接并与活塞杆(2)间隙配合;所述的缓冲环(8)位于T形孔(2-1)的外孔(2-2)内且能沿着缓冲柱塞(6)轴向移动,T形孔(2-1)的外孔(2-2)内还设有对缓冲环(8)进行限位的挡圈(7),缓冲环(8)与挡圈(7)间有轴向间隙,缓冲环(8)的圆周上均匀设有若干通孔Ⅱ(8-1);所述的缓冲柱塞(6)与缸底(4)外表面之间设有油管接头(5),油管接头(5)套装在缓冲柱塞(6)上,缓冲柱塞(6)上设有轴向油道(6-1)和径向油道(6-2),所述的径向油道(6-2)与油管接头(5)上的油孔(5-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柱塞(6)与油管接头(5)间以及油管接头(5)与缸底(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张青山褚金虎晁代勇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