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回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91788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8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回油结构,包括基座、第一阀杆;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驱液腔、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上至少有一段为螺纹段;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螺纹段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阀杆的外螺纹与螺纹段的内螺纹之间形成有供液体经过的过液间隙;所述驱液腔贯穿螺纹段的腔壁并与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驱液腔连通的通液腔、第一连通口;所述通液腔通过第一连通口与进液腔连通;该回油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口开闭的第一开关部件、用于控制驱液腔处于导通或阻断状态的第二开关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第一阀杆便可调节进液腔的液体流向驱液腔的速度;而且,无需增大基座的加工难度和精度,有利于控制基座的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回油结构
技术介绍
千斤顶系统一般设置有回油结构。现有的回油结构一般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进液腔、驱液腔;所述驱液腔内安装有第二开关部件,以通过第二开关部件的开闭控制驱液腔的通断。而在千斤顶负载时,进液腔内的液体流向驱液腔的速度直接影响负载的下降速度。但现有的回油结构无法调节进液腔内的液体流向驱液腔的速度,从而无法调节负载下降的快慢,远不能满足工业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回油结构,其在第一连通口闭合的状态下可调节进液腔的液体流向驱液腔的速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回油结构,包括基座、第一阀杆;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驱液腔、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上至少有一段为螺纹段;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螺纹段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阀杆的外螺纹与螺纹段的内螺纹之间形成有供液体经过的过液间隙;所述驱液腔贯穿螺纹段的腔壁并与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驱液腔连通的通液腔、第一连通口 ;所述通液腔通过第一连通口与进液腔连通;该回油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口开闭的第一开关部件、用于控制驱液腔处于导通或阻断状态的第二开关部件。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在第一阀杆靠近进液腔进液端的一端上,所述第一阀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进液腔的腔壁液密封配合的配合部。所述进液腔还包括与螺纹段连通的光滑段,所述第一阀杆的配合部与光滑段液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开关部件包括活动安装在进液腔内并位于第一连通口一侧的第一堵珠;所述第一堵珠与第一阀杆之间安装有弹簧,该弹簧用于提供将第一堵珠向着远离第一连通口方向顶推的回复力。所述驱液腔包括第一通道、第二连通口、与通液腔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二连通口与第二通道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部件包括活动安装在第二连通口处的第二堵珠、与基座螺纹连接并位于第二堵珠上方的第二阀杆。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在第一阀杆的端面上。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合理设置基座、第一阀杆,并将第一阀杆与进液腔的螺纹段螺纹配合,在第一连通口闭合的状态下,通过旋转第一阀杆便可调节进液腔的液体流向驱液腔的速度;而且,为了调节液体的流动速度,仅需在基座上设置有螺纹段,从而无需增大基座的加工难度和精度,有利于控制基座的制作成本;此外,本技术还方便于第一阀杆的维修与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基座;11、进液腔;12、驱液腔;2、第一阀杆;21、通液腔;22、第一连通口 ;3、弹簧;4、第二堵珠;5、第一堵珠;6、第二阀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新型回油结构,包括基座1、第一阀杆2 ;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驱液腔12、进液腔11 ;所述进液腔11上至少有一段为螺纹段;所述第一阀杆2上设置有与螺纹段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阀杆2的外螺纹与螺纹段的内螺纹之间形成有供液体经过的过液间隙;所述驱液腔12贯穿螺纹段的腔壁并与进液腔11连通;所述第一阀杆2上设置有与驱液腔12连通的通液腔21、第一连通口 22 ;所述通液腔21通过第一连通口 22与进液腔11连通;该回油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口 22开闭的第一开关部件、用于控制驱液腔12处于导通或阻断状态的第二开关部件。优选的,所述第一连通口 22设置在第一阀杆2靠近进液腔11进液端的一端上,所述第一阀杆2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进液腔11的腔壁液密封配合的配合部,也就是说,沿着进液腔11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阀杆2上远离进液腔11进液端的一端设置有配合部,靠近进液腔11进液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通口 22,以可在第一连通口 22非闭合的状态下,从进液端进入进液腔11的液体可经第一连通口 22流向通液腔21。而根据公知常识,所述进液腔11的进液端用于,供液体从进液端进入进液腔11内。具体的,所述第一连通口 22设置在第一阀杆2的端面上。具体的,所述进液腔11还包括与螺纹段连通的光滑段,所述第一阀杆2的配合部与光滑段液密封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部件包括活动安装在进液腔11内并位于第一连通口 22 —侧的第一堵珠5 ;所述第一堵珠5与第一阀杆2之间安装有弹簧3,该弹簧3用于提供将第一堵珠5向着远离第一连通口 22方向顶推的回复力。所述第一堵珠5可在弹簧3与进液腔11液压的共同作用下靠近或远离第一连通口 22,从而可实现第一连通口 22的开闭。优选的,所述驱液腔12包括第一通道、第二连通口、与通液腔21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二连通口与第二通道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部件包括活动安装在第二连通口处的第二堵珠4、与基座1螺纹连接并位于第二堵珠4上方的第二阀杆6。在使用时,通过旋转第二阀杆6使第二阀杆6抵顶在第二堵珠4上,从而可利用第二堵珠4封堵第二连通口,以使驱液腔12处于阻断状态;而通过旋转第二阀杆6使第二阀杆6远离第二堵珠4,使得第二堵珠4可在液体的压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以使第二连通口敞开,从而可使驱液腔12处于导通状态。而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所述第二开关部件还可以采用阀门等。而在空载状态下,进液腔11的液压小于弹簧3的弹力时,第一堵珠5在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远离第一连通口 22,此时,进入进液腔11的液体通过第一连通口 22流向通液腔21,并经通液腔21流向驱液腔12 ;而在负载状态下,进液腔11的液压大于弹簧3的弹力时,第一堵珠5在液压的作用下克服弹簧3的弹力朝着靠近第一连通口 22方向运动并封堵第一连通口 22,此时,进入进液腔11的液体通过过液间隙而流向驱液腔12。而在第一连通口22闭合的状态下,通过将第一阀杆2朝着靠近进液腔11进液端方向旋进,可使得液体流经的过液间隙的路程越长,从而使得液体流向驱液腔12的速度越慢,而通过将第一阀杆2朝着远离进液腔11进液端方向后退,可使液体流经的过夜间隙的路程越短,从而使液体流向驱液腔12的速度越快,因此,本技术通过利用第一阀杆2与进液腔11的螺纹段螺纹配合,在第一连通口 22闭合的状态下,通过旋转第一阀杆2便可调节进液腔11的液体流向驱液腔12的速度,从而可调节负载下降的快慢。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新型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阀杆;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驱液腔、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上至少有一段为螺纹段;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螺纹段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阀杆的外螺纹与螺纹段的内螺纹之间形成有供液体经过的过液间隙;所述驱液腔贯穿螺纹段的腔壁并与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驱液腔连通的通液腔、第一连通口 ;所述通液腔通过第一连通口与进液腔连通;该回油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口开闭的第一开关部件、用于控制驱液腔处于导通或阻断状态的第二开关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在第一阀杆靠近进液腔进液端的一端上,所述第一阀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进液腔的腔壁液密封配合的配合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阀杆;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驱液腔、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上至少有一段为螺纹段;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螺纹段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阀杆的外螺纹与螺纹段的内螺纹之间形成有供液体经过的过液间隙;所述驱液腔贯穿螺纹段的腔壁并与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与驱液腔连通的通液腔、第一连通口;所述通液腔通过第一连通口与进液腔连通;该回油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口开闭的第一开关部件、用于控制驱液腔处于导通或阻断状态的第二开关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子豪史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通润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