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2835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及制备方法。所述共晶由1个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和1个4,4’—联吡啶分子通过O‑H···N氢键的作用形成共晶基本结构单元,晶体中的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通过分子间的O—H···O的氢键形成一维螺旋链,4,4’—联吡啶分子通过O—H···N氢键连接在一维螺旋链上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整体结构表现为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形成的螺旋链包合4,4’—联吡啶分子。所述制备方法以乙腈和三氯甲烷为溶剂,采用溶液冷却结晶方法制得共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多元酚与吡啶类物质形成共晶的制备方法,为该类药物共晶制备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多酚类化合物与含吡啶类化合物的共晶
,具体涉及到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第一个共晶是WÖhler于1844年制备的氢醌共晶,1967年Schmidt和Snipes两人最先用“共晶”这个词来描述嘧啶和嘌呤的复合物分子。之后,共晶概念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含义,直到2003年,一个较为普遍的接受概念就是共晶作为一种同相的结晶材料,它含有化学计量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中性组份。超分子化学和晶体工程概念认为共晶是一种超分子自组装体系,是热力学、动力学和分子识别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的一个最稳定的结果。对近100多年所制备的共晶的研究发现,共晶的形成作用力主要来自于氢键、卤键、π-π堆积作用和电荷交换等作用力。研究发现,共晶结构中各组份之间不单单只存在一种作用力,而是由各种不同的作用力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平衡后形成稳定的晶体。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共晶研究目前依然遇到不少挑战。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对共晶形成的形成机理不是完全掌握,这主要是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及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其特征是:由1个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和1个4,4’—联吡啶分子通过O—H···N氢键的作用形成共晶基本结构单元,晶体中的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形成一维螺旋链,4,4’—联吡啶分子通过O‑H···N氢键连接在一维螺旋链上形成二维层状结构,表现为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形成的螺旋链包合4,4’—联吡啶分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其特征是:由1个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和1个4,4’—联吡啶分子通过O—H···N氢键的作用形成共晶基本结构单元,晶体中的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形成一维螺旋链,4,4’—联吡啶分子通过O-H···N氢键连接在一维螺旋链上形成二维层状结构,表现为2,2’,3,3’—四羟基—1,1’—联萘分子形成的螺旋链包合4,4’—联吡啶分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2’,3,3’—四羟基联萘与4,4’—联吡啶形成的共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共晶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ī,晶胞参数为a=10.9784(14)Ǻ,b=11.0143(14)Ǻ,c=12.231(3)Ǻ,三个轴角α=106.725(2)°,β=97.641(2)°,γ=119.202(10)°,V=1168.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保明邓冬生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