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空气流路的开度调整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2222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0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空气流路的开度调整方法,其在全热模式时能够确保高制热能力,并且在空气混合模式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吹出量。使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壳体(10);对流经空气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用热交换器(15);比制热用热交换器小型,且与流出被加热的空气的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15b)对置地配置的辅助加热器(16);能够将流出面中、未配置有辅助加热器的区域的一部分即控制区域(S1)封闭的开闭部(30);开闭部在全热模式时封闭控制区域,在全热模式以外时开放控制区域。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opening of air flow path there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ir conditioner for an automobile and an opening adjustment method of an air flow path, which ensures high heating capacity in full heat mode, and ensures sufficient blowing capacity in an air mixing mod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the vehicle (1) has formed a shell of air flow path (10) through the air flow path; convection air heating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r (15); than heating by a heat exchanger and outflow is small, heating the air heated by the heat exchanger flow to (15b) arranged to face the auxiliary heater (16); to face, not out of a region that is part of the auxiliary heater control area (S1)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closed (30); open closed control region in the whole heat mode when closed, open outside heat mode control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其搭载于车辆等中,具备制热用热交换器和配置于其下游侧的辅助加热器。
技术介绍
在搭载于车辆中的空调装置中,多使用的是利用发动机冷却水或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制热用热交换器,但对于面向寒冷地区生产的车辆,存在进一步增强制热能力的要求的情况。因此,公知有在制热用热交换器中增加配置辅助加热器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壳体;配置于流路并将流路的空气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将流路的空气加热的温水式制热用热交换器;将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加热的空气加热的辅助加热器;对朝向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和绕过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壳体具备在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之间从流路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的壁部,进行拦阻以使侵入壳体的雨水或从冷却用热交换器产生的水不向下游侧侵入。经过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因壁部而导致空气的流动变得不均匀(偏向一方),形成相对多的空气(主流)流经的区域和相对少的空气(支流)流经的区域。制热用热交换器立设于壳体的内部,对主流和支流加热。辅助加热器的尺寸比制热用热交换器的尺寸小,位于制热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上方,配置于主流流经的区域。而且,专利文献1通过将辅助加热器设置于这样的位置,能够使大量空气(主流)接触辅助加热器,能够有效地运用辅助加热器的能力。另外,提高对主流的流路阻力,使流经制热用热交换器的附近的空气的流量分布均匀化,还能够有效地运用制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能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01448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因为将辅助加热器配置于所有主流流经的区域,所以不仅在要求吹出的空气为高温度的全热模式的情况下,在要求为中间温度的空气混合模式的情况下,对主流的流路阻力也高,因此有不能确保来自空调装置的空气的充分的吹出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在全热模式时能够确保高制热能力,并且在空气混合模式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吹出量。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壳体(10、110);对流经空气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用热交换器(15);比制热用热交换器小型,且与流出被加热的空气的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15b)对置地配置的辅助加热器(16);能够将流出面中、未配置有辅助加热器的区域的一部分即控制区域(S1)封闭的开闭部(30、230、330、430);开闭部在全热模式时封闭控制区域,在全热模式以外时开放控制区域。由此,在全热模式时,利用开闭部封闭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中的控制区域、即未配置所述辅助加热器的区域的一部分,因此促进流出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辅助加热器,能够确保高制热能力。另一方面,在全热模式以外时,利用开闭部开放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中的控制区域,因此使流出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容易绕过辅助加热器,抑制流路阻力的提高,能够确保充分的吹出量。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100)优选具备:配置于制热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4);在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制热用热交换器之间从空气流路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使流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分成流量相对多的主流和流量相对少的支流的壁部(10a);辅助加热器(16)以及控制区域(S1)配置于主流流经的空间。在全热模式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流出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辅助加热器。另外在全热模式以外时,流出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绕过辅助加热器的量增加,能够可靠地确保充分的吹出量。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100)优选具备对朝向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和绕过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17、217、317),开闭部与空气混合调节风门一体地构成。虽然空气混合调节风门在全热模式和在全热模式以外时的位置和姿态不同,但是开闭部与空气混合调节风门一体地构成,因此无需设置特殊的机构,就能够使开闭部移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100)优选的是辅助加热器(16)和开闭部在全热模式时,对从流出面流出的空气形成迷宫式结构。在全热模式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流出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辅助加热器。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优选的是,在辅助加热器(16)为电热式加热器的情况下,该电热式加热器与开闭部不抵接。在辅助加热器为电热式加热器的情况下,有可能促进树脂部件劣化的程度的高温状态。因此,无论是否为全热模式,都希望电热式加热器与开闭部不抵接。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也可以考虑开闭部由耐热性高的部件(例如,耐热性树脂或金属)构成,但是有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因此优选由通常的树脂部件(聚丙烯、ABS树脂等)构成。本专利技术车辆用空调装置(1、100)采用如下空气流路的开度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壳体(10);对流经空气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用热交换器(15);比制热用热交换器小型,且与流出被加热的空气的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对置地配置的辅助加热器(16);能够将流出面中、未配置有辅助加热器的区域的一部分即控制区域(S1)开闭的开闭部(30、230、330、430);开闭部封闭控制区域作为全热模式,然后开放控制区域作为全热模式以外的模式,或者,开放控制区域作为全热模式以外的模式,然后封闭控制区域作为全热模式。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在全热模式时能够确保高制热能力,并且在空气混合模式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吹出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概略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是表示全冷模式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是表示空气混合模式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图,是图4的X-X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是表示全热模式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概略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用空调装置10壳体10a壁部11空气流路12外部空气导入口13送风机14冷却用热交换器15制热用热交换器15a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入面15b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16辅助加热器17空气混合调节风门17a空气混合调节风门的旋转轴18足部风门18a足部风门的旋转轴19除霜换气切换风门19a除霜换气切换风门的旋转轴20除霜吹出口21换气吹出口22足部吹出口30开闭部100车辆用空调装置110壳体C1~C6冷风M1~M3调和空气H1~H7暖风S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中未配置辅助加热器的区域S1控制区域S2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中未配置辅助加热器的非控制区域的区域P1、P2配管D1、D2温水分配箱T管K电配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9/201710053035.html" title="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空气流路的开度调整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空气流路的开度调整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壳体(10、110);对流经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用热交换器(15);比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小型,且与流出被加热的空气的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15b)对置地配置的辅助加热器(16);能够将所述流出面中、未配置有所述辅助加热器的区域的一部分即控制区域(S1)开闭的开闭部(30、230、330、430);所述开闭部在全热模式时封闭所述控制区域,在全热模式以外时开放所述控制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28 JP 2016-014462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壳体(10、110);对流经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用热交换器(15);比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小型,且与流出被加热的空气的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出面(15b)对置地配置的辅助加热器(16);能够将所述流出面中、未配置有所述辅助加热器的区域的一部分即控制区域(S1)开闭的开闭部(30、230、330、430);所述开闭部在全热模式时封闭所述控制区域,在全热模式以外时开放所述控制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4);在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和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之间从所述空气流路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使流出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分成流量相对多的主流和流量相对少的支流的壁部(10a);所述辅助加热器以及所述控制区域配置于所述主流流经的空间。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朝向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和绕过所述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间豊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