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05935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以抑制座椅靠背框架针对外部载荷所产生的变形。交通工具用座椅(S)具有座椅靠背框架(F2),座椅靠背框架(F2)包括:第1及第2侧框架(8、9),其具备经由靠背倾角调节机构(41、42、43)与座椅坐垫框架(F1)结合的下端部;以及上部框架(10),其架设在第1与第2侧框架的上部之间,第1侧框架具有开放截面结构,第2侧框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在第1侧框架的上部以封闭开放截面结构的方式结合有增强部件(30)。

Seat for vehicl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seat for a vehicle to inhibi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eat back frame against external loads. Seat for vehicle (S) has a seat back frame (F2), the seat back frame (F2) includes first and 2 side frames (8, 9), it has by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backrest adjusting mechanism (41, 42, 43) and the seat cushion frame (F1) combined with the lower end and the upper frame; (10), the first and second set between the upper side of the frame, first side frame with open section structure, the second side frame has a closed section structure in the upper side of the frame first to open closed section structure combines the reinforcing member (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载于车辆等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支承座椅坐垫的座椅坐垫框架、支承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以及使座椅靠背框架以能够调节角度的方式与座椅坐垫框架结合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和架设在一对靠背侧框架的上端部之间的上部框架。右靠背侧框架及上部框架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左靠背侧框架形成为开放截面结构。右靠背侧框架的下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座椅坐垫框架上,左侧框架的下端部借助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以能够调节角度的方式固定在座椅坐垫框架上。此外,在右侧框架的上端部上设有引导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导向器。该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较薄地形成左靠背侧框架,并且能够将其他部件配置在左靠背侧框架的内侧,从而能够高效地配置框架及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9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将左靠背侧框架设为开放截面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左靠背侧框架与右靠背侧框架及上部框架相比刚性低,对于外部载荷,应力容易集中于左靠背侧框架、以及左靠背侧框架与上部框架之间的结合部,左侧框架的结合部容易产生变形。尤其,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右靠背侧框架的上端部设有安全带导向器的情况下,经由座椅安全带及安全带导向器输入的载荷导致左靠背侧框架的结合部容易产生变形。本专利技术鉴于以上的背景,课题在于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抑制座椅靠背框架针对外部载荷所产生的变形。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特征在于,具有座椅靠背框架F2,该座椅靠背框架F2包括:第1及第2侧框架8、9,它们具有经由靠背倾角调节机构41、42、43与座椅坐垫框架F1结合的下端部;以及上部框架10,其架设在所述第1与第2侧框架的上部之间,所述第1侧框架具有开放截面结构,所述第2侧框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在所述第1侧框架的上部以封闭所述开放截面结构的方式结合有增强部件30。根据该结构,第1侧框架的上部与增强部件协同地形成封闭截面结构,因此第1侧框架的刚性提高,抑制了变形。由此,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的外部载荷从上部框架经由第1及第2侧框架、靠背倾角调节机构高效地传递至座椅坐垫框架。此外,第1侧框架的下部成为开放截面结构,因此能够使第1侧框架薄,从而紧凑化。此外,能够在第1侧框架的内侧配置其他部件或装置。此外,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上部框架的侧端部及所述第1侧框架的上端部中的一方形成向另一方侧弯曲的弯曲部23,所述增强部件沿着所述弯曲部延伸。根据该结构,上部框架与第1侧框架通过弯曲部平滑地连接,因此抑制了应力向上部框架与第1侧框架之间的结合部集中。此外,弯曲部通过增强部件增强,因此进一步抑制了上部框架与第1侧框架之间的结合部的变形。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第1侧框架形成所述弯曲部。根据该结构,利用弯曲部的立体结构提高了第1侧框架的刚性。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弯曲部的横截面形成为槽形,所述增强部件形成为与所述弯曲部嵌合而与所述弯曲部共同形成封闭截面的槽形。根据该结构,由增强部件及弯曲部形成的封闭截面结构的刚性提高。此外,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上部框架的所述侧端部具有与所述第1侧框架的上端部结合的第1部分27A和与所述增强部件的上端结合的第2部分26A,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上部框架的长度方向上错开地配置。根据该结构,上部框架与第1侧框架之间的结合部和上部框架与增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在左右方向上错开,上部框架的侧端部与结合有增强部件的第1侧框架的上端部彼此卡合。由此,上部框架与第1侧框架之间的结合部的刚性提高。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第1侧框架具有向所述第2侧框架侧开口的开放截面结构。根据该结构,在第1侧框架的朝向第2侧框架侧(座椅靠背的内侧)的一侧形成有容纳其他部件的容纳部。由此,其他部件被第1侧框架保护,难以从外部受到载荷。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在所述第1侧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形成有贯通孔31,所述增强部件的下端30B延伸至与所述贯通孔对置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第1侧框架上,刚性因贯通孔而下降的部分通过增强部件增强。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在所述第1侧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设有用于支承衬垫的支架32,所述增强部件的下端隔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支架的上方。根据该结构,在支架与增强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隔,在支架的周围确保了空间。由此,能够将衬垫配置在支架周围,并且能够扩大支架与衬垫的卡合或接触面积。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了与乘客的上背部对应而还具有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及第2侧框架转动的方式设置的可动框架F3,所述可动框架具有枢转支承部63A,所述枢转支承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1及第2侧框架结合,成为转动中心,所述增强部件配置在比所述可动框架的枢转支承部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可动框架的枢转支承部配置在第1侧框架的开放截面结构部分,因此能够高效地配置可动框架及第1侧框架。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在所述第1侧框架上设有用于支承衬垫的衬垫支承部件86,所述衬垫支承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1侧框架的比所述枢转支承部靠上侧的部分结合,所述衬垫支承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1侧框架的比所述枢转支承部靠下侧的部分结合,所述衬垫支承部件的中间部被配置成比所述第1侧框架向所述第2侧框架侧伸出,并且覆盖所述枢转支承部的前侧。根据该结构,利用衬垫支承部件提高了第1侧框架的刚性。此外,衬垫支承部件配置成包围枢转支承部,因此避免了衬垫与枢转支承部接触。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在所述第1侧框架的下部中的所述第2侧框架侧设有驱动所述靠背倾角调节机构的电动机47A。根据该结构,利用形成为开放截面结构的第1侧框架的内侧部分,电动机被高效地配置在座椅靠背内。此外,电动机被第1侧框架保护,因此防止了载荷从外部施加于电动机。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第1侧框架利用一个所述靠背倾角调节机构43与所述座椅坐垫框架结合,所述第2侧框架利用两个所述靠背倾角调节机构41、42与所述座椅坐垫框架结合。根据该结构,在第2侧框架与座椅坐垫框架之间的结合部设有两个靠背倾角调节机构,因此提高了第2侧框架与座椅坐垫框架之间的结合部的刚性。由此,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外部载荷主要经由第2侧框架及两个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传递至座椅坐垫框架,从而第1侧框架难以产生变形。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优选在所述第2侧框架的上端部设有引导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导向器16。根据该结构,经由座椅安全带及安全带导向器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外部载荷主要经由第2侧框架及两个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传递至座椅坐垫框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抑制座椅靠背框架针对外部载荷所产生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斜前方观察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图3是省略示出可动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上部的立体图。图4是省略示出可动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上部的左侧视图。图5是透视左靠背侧框架而示出靠背下部框架与驱动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座椅靠背框架下部的左侧视图。图6是从左斜后方观察座椅靠背框架下部的立体图。图7是从右斜后方观察座椅靠背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第1侧框架及第2侧框架,它们具备经由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与座椅坐垫框架结合的下端部;以及上部框架,其架设于所述第1侧框架与所述第2侧框架的上部之间,所述第1侧框架具有开放截面结构,所述第2侧框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在所述第1侧框架的上部以封闭所述开放截面结构的方式结合有增强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20 JP 2015-228197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第1侧框架及第2侧框架,它们具备经由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与座椅坐垫框架结合的下端部;以及上部框架,其架设于所述第1侧框架与所述第2侧框架的上部之间,所述第1侧框架具有开放截面结构,所述第2侧框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在所述第1侧框架的上部以封闭所述开放截面结构的方式结合有增强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的侧端部与所述第1侧框架的上端部中的一方形成向另一方侧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增强部件沿着所述弯曲部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侧框架形成所述弯曲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的横截面形成为槽形,所述增强部件形成为与所述弯曲部嵌合而与所述弯曲部共同形成封闭截面的槽形。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的所述侧端部具有与所述第1侧框架的上端部结合的第1部分、和与所述增强部件的上端结合的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上部框架的长度方向上错开地配置。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侧框架具有向所述第2侧框架侧开口的开放截面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侧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形成有贯通孔,所述增强部件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香取孝宜松本学湊宗笃横地信夫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