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48750 阅读:3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3 0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大电流MOS管和采样电阻,电路板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散热铜条、第二散热铜条、第三散热铜条及第四散热铜条;第一散热铜条和第二散热铜条分别固定于大电流MOS管两侧;第三散热铜条和第四散热铜条分别固定于采样电阻两侧;第一散热铜条还与电池正极线固定连接,第二散热铜条还与负载正极线固定连接,第三散热铜条还与电池负极线固定连接,第四散热铜条还与负载负极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设有四根散热铜条,在电池管理系统大电流充放电的时候,电流可以通过四根散热铜条进行散热,并且由于铜条的厚度可以大大地超过电路板厚度,内阻很小,极大地增强了电路板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路板散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在储能型BMS中,PCB板通常需要过大电流,一般50-100A,不仅包括大电流功率MOS管组,还有大封装的电流采集电阻,所以在PCB板工作时,PCB板上流过大电流的器件发热很严重,工作时间长,并且散热效果不好的话会损坏PCB板。现有的PCB散热方法一般是通过在发热元器件的区域进行敷铜,让电流通过PCB板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铜箔上,进行散热,还有一部分散热的方法是通过在PCB板上开设散热孔,加快散热的效率。然而,上述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第一,由于PCB板的厚度有限,在PCB板上敷铜,导致电路板的内阻增大,这样在通过大电流时,发热会比较严重,散热效果比较差。第二,在电路板上开孔的数量有限,不能有效地在电路板上进行散热工作,降低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该结构可以提高电路板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大电流MOS管和采样电阻,所述电路板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散热铜条、第二散热铜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20),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大电流MOS管(21)和采样电阻(2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散热铜条(100)、第二散热铜条(200)、第三散热铜条(300)及第四散热铜条(400);所述第一散热铜条(100)和所述第二散热铜条(200)分别固定于所述大电流MOS管(21)两侧;所述第三散热铜条(300)和所述第四散热铜条(400)分别固定于所述采样电阻(22)两侧;所述第一散热铜条(100)还与电池正极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铜条(200)还与负载正极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散热铜条(300)还与电池负极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散热铜条(400)还与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20),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大电流MOS管(21)和采样电阻(2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散热铜条(100)、第二散热铜条(200)、第三散热铜条(300)及第四散热铜条(400);所述第一散热铜条(100)和所述第二散热铜条(200)分别固定于所述大电流MOS管(21)两侧;所述第三散热铜条(300)和所述第四散热铜条(400)分别固定于所述采样电阻(22)两侧;所述第一散热铜条(100)还与电池正极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铜条(200)还与负载正极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散热铜条(300)还与电池负极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散热铜条(400)还与负载负极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铜条(100)、所述第二散热铜条(200)、所述第三散热铜条(300)、所述第四散热铜条(400)均与所述电路板螺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铜条(100)、所述第二散热铜条(200)、所述第三散热铜条(300)、所述第四散热铜条(400)均开设有安装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板散热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赋任素云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