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ethod for form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es forming amorphous or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layer, the amorphous or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layer located in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having a first conductivity type doped semiconductor regions adjacent to at least one. The method also includes incorporating impurities into the amorphous or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layer, either during or after the formation of an amorphous or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layer. The method also includes annealing amorphous or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layer, by convert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amorphous or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layer as a single crystal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the single crystal semiconductor layer is formed at least a doped region of a second conductivity type, the PN node has formed in at least one of the semiconductor doping region of a first conductivity type and a second conductivity type is at least a doped reg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实施例涉及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结构的概念,并且具体地涉及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技术介绍
利用普通的半导体工艺,不能够生成尖锐的轮廓(例如,pn结),尤其在较大深度处。类似的情况还可以应用于制造外延层。由于后续工艺的高温度预算(尤其是由于在部件的制造工艺开始处执行外延工艺),外延层的掺杂会经历较强的向外扩散。
技术实现思路
一些实施例涉及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形成与位于半导体衬底中的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相邻的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该方法还包括:在形成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期间或之后,将掺杂物结合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中。该方法还包括:退火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以将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基本为单晶的半导体层,并且在单晶半导体层中形成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掺杂区域,使得pn结形成在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与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掺杂区域之间。附图说明以下将仅通过示例参照附图来描述装置和/或方法的一些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了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A至图2F示出了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基于激光热退火工艺参数在pn结处的掺杂浓度(掺杂物/cm3)对深度(μm)的示图;图4A示出了包括隧穿注射绝缘栅型双极晶体管结构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图;图4B示出了隧穿注射绝缘栅型双极晶体管结构的集电极电流Ic(安培)对集电极-发射极电压Vce(伏特)的示图;图4C示出了隧穿注射绝缘栅型双极晶体管结构的掺杂浓度(掺杂物/cm3)对距离(μm)的示图;图5A示出了包括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与位于半导体衬底中的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相邻;在形成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期间或之后,将掺杂物结合到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中;以及退火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以将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基本单晶半导体层并且在所述单晶半导体层中形成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掺杂区域,使得pn结形成在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与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所述至少一个掺杂区域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1 US 14/966,6401.一种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与位于半导体衬底中的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相邻;在形成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期间或之后,将掺杂物结合到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中;以及退火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以将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基本单晶半导体层并且在所述单晶半导体层中形成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的至少一个掺杂区域,使得pn结形成在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与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所述至少一个掺杂区域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厚度小于5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结合到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中的掺杂物是磷、锑、硒、氮或砷掺杂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结合到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中的掺杂物是硼、铝或镓掺杂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通过光诱导退火来进行退火。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控制所述光诱导退火,使得通过所述光诱导退火引起的退火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厚度。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激光热退火或闪光灯退火来执行所述光诱导退火。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光诱导退火施加至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能量密度在0.5焦耳/cm2和10焦耳/cm2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控制所述光诱导退火,以在至少500℃/10ms的速率在退火深度内加热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多个退火时间间隔期间通过所述光诱导退火来退火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以形成所述至少一个掺杂区域。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结合到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中的掺杂物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的引起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掺杂物的掺杂浓度以及如果由所述光诱导退火引起的退火深度大于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厚度,则所述pn结形成在大于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厚度的深度处。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结合到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中的掺杂物的掺杂浓度小于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掺杂区域的引起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掺杂物的掺杂浓度以及如果由所述光诱导退火引起的退火深度至少等于所述非晶或多晶半导体层的厚度,则所述pn结形成在所述单晶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舒斯特德,R·巴布斯克,R·伯格,T·古特,J·G·拉文,H·舒尔策,
申请(专利权)人: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