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11128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0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所述极片结构包括集流体与极耳,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之间同时设有隔离结构与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隔开,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固定,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导电。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了极耳对集流体的损坏,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

Pole slice structur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current collector and pole comprises a pole piece structure of the ear, the ears and the set of fixed structure with fluid between the isolation structure with conductive effect, the insulation structure for the pole ear and the the collector separated, the lug and the collector is fixed for the fixed structure, the lug and the collector through the fixed conductive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reduces the damage of the polar ear to the collecting fluid, and improves the service safety and service life of the lithium ion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耳一般为铝极耳(或其他金属和合金制成的极耳),负极耳为镍极耳(或其他金属和合金制成的极耳),正极集流体是铝箔,负极集流体是铜箔。极耳和集流体的固定,是利用焊接的方法(超焊或铆焊等)将极耳连接在集流体上。由于极耳是采用机械加工分切而成,这样会使得极耳的边缘角会成直角或接近于直角,其边缘相当锋利。在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中,该锋利的边缘会对锂离子电池的集流体形成破坏,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过程中,集流体的反弹会压迫极耳,从而使极耳对集流体有更大的破坏。上述两种情况都会使极耳的边缘对集流体产生破坏,导致锂离子电池在加工或者使用过程中,极耳边缘的集流体经常发生部分或全部断裂,从而使锂离子电池失效,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极耳锋利的边缘对集流体的损坏,从而导致锂离子电池失效,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安全风险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所述极片结构包括集流体与极耳,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之间同时设有隔离结构与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隔开,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固定,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导电。优选地,所述极片结构包括正极片与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与正极耳,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与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均设有所述隔离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优选地,所述正极集流体的制作材料为铝箔。优选地,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制作材料为铜箔。优选地,所述隔离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间隔或并排地设置在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之间。优选地,所述隔离结构为极耳胶纸,且所述极耳胶纸的宽度大于所述极耳的宽度,所述极耳的边缘位于所述极耳胶纸之内。优选地,所述极耳胶纸设于所述极耳的与所述集流体相对一面区域的中部与端部两处位置。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为焊接结构,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通过所述焊接结构导电。优选地,所述极耳背离所述集流体一面上设有高温保护胶,所述高温保护胶覆盖所述集流体的整个区域。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极片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通过在极耳与集流体之间同时设置隔离结构和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降低了极耳对集流体的损坏,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的没有覆盖高温保护胶时的整体结构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的覆整体结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剖面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的没有覆盖高温保护胶4时的整体结构正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的覆整体结构正视图。从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所述极片结构包括集流体2与极耳1,所述极耳1与所述集流体2之间同时设有隔离结构与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1与所述集流体2隔开,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1与所述集流体2固定,所述极耳1与所述集流体2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导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片结构包括正极片与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2与正极耳1,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2与负极耳1,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均设有所述隔离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集流体2的制作材料为铝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集流体2的制作材料为铜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间隔或并排地设置在所述极耳1与所述集流体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结构为极耳胶纸3,且所述极耳胶纸3的宽度大于所述极耳1的宽度,所述极耳1的边缘位于所述极耳胶纸3之内,保证极耳1的边缘不会损坏集流体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胶纸3贴于所述极耳1的与所述集流体2相对一面区域(即所述极耳1的底面)的中部与端部两处位置。当然,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将极耳胶纸3贴于所述极耳1底面的其它位置,贴胶位置也可以是一处或多处,以能够隔离所述极耳1和所述集流体2为目的,不让所述极耳1和所述集流体2接触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为焊接结构5,所述极耳1与所述集流体2通过所述焊接结构5导电。另外,为了节省焊接工作,本实施例的焊接结构5没有超出所述极耳1的边缘,只是在所述极耳1的底面之内,该底面和所述集流体2相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耳1背离所述集流体2一面上设有高温保护胶4,所述高温保护胶4覆盖所述集流体2的整个区域。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通过在极耳1与集流体2之间同时设置隔离结构(即极耳胶纸3)和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即焊接结构5),降低了极耳1的锋利边缘对集流体2的损坏,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实施例二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实施例一所述极片结构,所述极片结构已经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进行论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极片结构通过在极耳1与集流体2之间同时设置隔离结构(即极耳胶纸3)和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即焊接结构5),降低了极耳1的锋利边缘对集流体2的损坏,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综上所述,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结构包括集流体与极耳,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之间同时设有隔离结构与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隔开,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固定,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导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结构包括集流体与极耳,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之间同时设有隔离结构与具有导电作用的固定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隔开,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固定,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体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导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结构包括正极片与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与正极耳,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与负极耳,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均设有所述隔离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集流体的制作材料为铝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制作材料为铜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极片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正杰杨雪琴孙新科喻碧永袁小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