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C保护的β-四氢咔啉羧酸及其纳米制剂和RGD缀合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1546321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β-四氢咔啉羧酸的合成及纳米颗粒的制备;涉及液相法逐步接肽得到通式(1)的保护四肽中间体,脱Boc(叔丁氧羰基)后与N-Boc-β-四氢咔啉羧酸缩合,进一步经HF脱保护得到通式(2)的化合物;涉及四氢咔啉羧酸的纳米颗粒和通式(2)的化合物的体外和体内活性,例如涉及它们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作用。经体内和体外试验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化合物显示了优秀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抗细胞粘附作用,以及抗血栓作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它们的合成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β-四氢咔啉羧酸及其RGD缀合物,它们的合成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研究GP 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α链及γ链结合的过程中,发现纤维蛋白之中存在的RGD序列是介导它自身与GP IIb/IIIa结合的关键序列(SamanenJ.,et al.,J.Med.Chem.,1991,34,3114)。专利技术人采用液相法合成了RGDS,RGDV和RGDF,并证实它们可以抑制血栓形成(赵明,彭师奇,含RGD四肽的合成与功能,药学学报,1997,32,271)。专利技术人注意到,β-四氢咔啉羧酸是中药薤白中的一种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姚新生等,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5,5,134)。专利技术人通过Pictet-Spengler反应合成了四氢咔啉羧酸,发现常规方法所得该化合物的水溶性极差,不便进行各种生物活性测定。专利技术人曾报道,含RGD的四肽,例如RGDS,可以把溶血栓药物,例如尿激酶,输送到血栓形成部位,具有明确的靶向性(凌世长,赵明,彭师奇,RGDS修饰的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导向溶栓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26,174)。图2是含RGD四肽及对应的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图。图3是咔啉羧酸-RGDAA缀合物的合成路线图。本专利技术按照图2所示的路线合成了通式(1)的保护四肽,在通式(1)中AA为L-Ser,L-Val或L-Phe残基。通式(1)的化合物经HF脱保护,得到对应的多肽RGDS,RGDV和RGDF。通式(1)的化合物经HCL脱保护得到通式为HCL.Arg(Tos)-Gly-Asp(OcHex)-AAoBzl的中间体,其中AA的定义与通式(1)同。本专利技术按照图3所示的路线将通式为HCL.Arg(Tos)-Gly-Asp(OcHex)-AAoBzl的化合物与N-Boc-β-四氢咔啉羧酸偶联,经HF脱保护,得到通式(2)的化合物,其中AA的定义与通式(1)同。本专利技术采用体外和体内的模型评价了β-四氢咔啉羧酸的纳米颗粒,RGDS、RGDV、RGDF以及通式(2)的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抗细胞粘附作用,以及抗血栓作用。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β-四氢咔啉羧酸的纳米颗粒和通式(2)的化合物,β-四氢咔啉羧酸-RGDAA缀合物,都显示优秀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抗细胞粘附作用,以及抗血栓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可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例如血小板升高、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栓塞性疾病,如脑动脉栓塞、肺栓塞等。为了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下面给出一些实施例。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对本专利技术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实施例1.β-四氢咔啉羧酸的制备25ml1N的H2SO4,搅拌中加入5g(24.5mmol)色氨酸,再加75ml水,4ml(45.6mmol)38%的甲醛溶液,反应液变澄清,5Min左右析出大量固体,反应4小时后,滴加入8ml浓氨水,调PH到近中性,静置过夜,抽滤,滤饼用少量冷水洗,抽干,再干燥得固体(1)5.1g(浅黄色粉末,收率96%)MP280-282 C;EI-MS217(M+1);H-NMR(DMSO)δ10.99(1H,s),7.44(1H,d,7.5),7.33(1H,t,8.0),7.08(1H,t,8.0),6.99(1H,t,7.5),4.22(1H,d,4.8),3.69(1H,dd,10.5,5.0),3.14(1H,dd,10.5,2.4),2.83(1H,ddd,10.5,5.0,2.4)实施例2N-Boc-β-四氢咔啉羧酸(2)的制备1.1g(5mmol)化合物87悬浮于15ml DMF中,加入1.4ml三乙胺,冰浴下搅拌直到溶液中悬浮颗粒大小均匀后,30min内滴加1.1g(7.7mmol)Boc-N3,24hr后升至40℃,3天后加入20%柠檬酸水溶液5ml,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MgSO4干燥,过滤,滤液减压蒸馏至干,残留物用CHCl3重结晶,得标题化合物0.9g(56%)mp165-170 TOF-MS317+,339+,3551H-NMR(DMSO-d6).1.46(s,9H,-Boc),3.25~3.34(m,2H,4-H),4.29~4.75(m,2H,1-H),5.02~5.14(m,1H,3-H),6.92~7.41(m,4H,Ar-H(5,6,7,8)),10.87(s,1H,9-H),12.77(s,1H,-COOH)实施例3β-四氢咔啉羧酸纳米颗粒(1)的制备1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5ML浓H2SO4,搅拌中加入L-色氨酸1G,再加入20ML甲苯,0.02ML TWEEN80,剧烈搅拌,加入38%甲醛溶液0.8ML,反应4小时后,加入0.4ML浓氨水,静置1HR,分去甲苯层和上层清液(水层),再加入10ML去离子水,搅拌2MIN后静置1HR,分去上清液,下层冻干得类白色疏松干粉。(TLC为纯点,与β-四氢咔啉羧酸对照RF相同)实施例4RGDS(6)的制备Boc-Ser(Bzl)OBzl33mg(0.10mmol)Cs2CO3溶于蒸馏水,加入到59mg(0.20mmol)Boc-Ser(Bzl)-OH的无水乙醇溶液中,40min后减压除去溶剂,残留物置干燥器过夜,得到的白色固体溶于无水DMF,滴加34mg(0.2mmol)溴苄,于50℃恒温搅拌16hr后,滤除CsBr沉淀,滤液减压蒸馏至干,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溶解,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氯化钠水溶液,5%硫酸氢钾水溶液洗涤,分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在37℃下减压浓缩,残留物以石油醚研磨,得标题化合物76mg(99%)。HCl·Ser(Bzl)OBzl77mg(0.2mmol)Boc-Ser(Bzl)OBzl溶于6ml 4mol/L无水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室温搅拌,1hr后TLC显示原料点消失。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减压浓缩,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溶解并在室温下浓缩,如此反复数次,直到除净游离的氯化氢,残留物用无水乙醚研磨,得标题化合物,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Boc-Asp(OcHex)-Ser(Bzl)OBzl63mg(0.2mmol)Boc-Asp(OcHex)-OH溶于3ml无水THF中,冰浴下加入30mg(0.22mmol)N-羟基苯并三氮唑和48mg(0.22mmol)DCC,混合30min后待用。将64mg(0.2mmol)HCl·Ser(Bzl)OBzl溶于5ml无水THF,滴加N-甲基吗啉使溶液pH8~9,加入上面得到的混合物,0℃反应2hr后,室温反应12hr,TLC显示原料点消失,停止反应,滤除DCU,滤液在37℃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溶解,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氯化钠水溶液,5%硫酸氢钾水溶液洗涤,分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在37℃减压浓缩至干,得到标题化合物114mg(98%)mp 101-103℃D20+15(C2,CHCl3)HCl·Asp(OcHex)-Ser(Bzl)OBzl116mg(0.2mmol)Boc-Asp(OcHex)-Ser(Bzl)OBzl溶于6ml 4mol/L无水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室温搅拌,1hr后TLC显示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以下结构式的保护的β-四氢咔啉羧酸化合物: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师奇赵明王超琳娜吴国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