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SD结构及其等效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68897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4 0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ESD结构及及其等效电路。该ESD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P‑衬底,以及设置在P‑衬底上的第一P+区域、第二P+区域、第三P+区域、第一N+区域、第二N+区域、第三N+区域、第四N+区域、第五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第一P+区域、第二P+区域以及第三P+区域呈“H”型结构,第一N+区域、第三N+区域以及第五N+区域位于“H”型结构一侧的凹陷区域,第二N+区域、第四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位于“H”型结构另一侧的凹陷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小了ESD结构尺寸,增加了电流泄放面积,提升了泄电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二极管,尤其涉及ESD结构及及其等效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芯片的集成度越来高,在相同的面积上形成更多的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对于芯片正常工作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芯片可靠性有关键影响的是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静电放电会瞬时产生大电流,从而损坏芯片中的某些电子元器件。为了防止静电放电造成的损害,需要为芯片设计ESD结构,用于在产生大电流时泄放电流,从而避免损害电子元器件。ESD结构可以通过电阻、电容、二极管保护器件可以为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可控硅等来实现。使用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可控硅等方式实现ESD电阻时,芯片在正常工作时,ESD结构不工作,只有在静电放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击穿或导通来释放电荷,从而起到将电流泄放到电源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二极管实现ESD结构时,通常需要正向导通泄放电流,因此需要两个二极管串联来实现ESD结构。图1示出了采用二极管实现ESD结构时,ESD结构的等效电路图,其中两个二极管串联,二极管D2阴极与电源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经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621211328.html" title="一种ESD结构及其等效电路原文来自X技术">ESD结构及其等效电路</a>

【技术保护点】
一种ESD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P‑衬底,以及设置在P‑衬底上的第一P+区域、第二P+区域、第三P+区域、第一N+区域、第二N+区域、第三N+区域、第四N+区域、第五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第一P+区域、第二P+区域以及第三P+区域呈“H”型结构,第一N+区域、第三N+区域以及第五N+区域位于“H”型结构一侧的凹陷区域,第二N+区域、第四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位于“H”型结构另一侧的凹陷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SD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P-衬底,以及设置在P-衬底上的第一P+区域、第二P+区域、第三P+区域、第一N+区域、第二N+区域、第三N+区域、第四N+区域、第五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第一P+区域、第二P+区域以及第三P+区域呈“H”型结构,第一N+区域、第三N+区域以及第五N+区域位于“H”型结构一侧的凹陷区域,第二N+区域、第四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位于“H”型结构另一侧的凹陷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SD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N+区域、第三N+区域以及第五N+区域依次连接,第三N+区域的宽度小于第一N+区域的宽度和第五N+区域宽度中的任一者;第二N+区域、第四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依次连接,第四N+区域的宽度小于第二N+区域的宽度和第六N+区域宽度中的任一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SD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P+区域与第一N+区域和第二N+区域中的任一者之间存在间隙;第二P+区域与第一N+区域、第二N+区域、第三N+区域、第四N+区域、第五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中的任一者之间存在间隙;第三P+区域与第五N+区域以及第六N+区域中的任一者之间存在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SD结构,其特征在于,该ESD结构还包括第一金属区域、第二金属区域、第三金属区域、第四金属区域以及第五金属区域;第一金属区域覆盖在第一N+区域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雷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豆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