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基板技术

技术编号:15105926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16: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静电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基板。其中,防静电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形成在第一导电层上;有源层,形成在第一绝缘层上;刻蚀阻挡层,形成在有源层上;第二导电层,形成在刻蚀阻挡层上,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通过形成在刻蚀阻挡层中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与有源层电连接;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贯穿刻蚀阻挡层和第一绝缘层的第五过孔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由于第二导电层通过单独的过孔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因此,可以及时消除第一和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电位差,有效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静电击穿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静电器件、防静电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该防静电器件的基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的阵列基板包括像素单元和驱动该像素单元的薄膜晶体管。通常,在生产薄膜晶体管时,由于摩擦等原因,会在薄膜晶体管的不同的导电层上产生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静电击穿现象,这会导致阵列基板上的像素电路短路而受损。为了防止出现静电击穿现象,一般需要在制造薄膜晶体管的同时形成一个防静电器件,以避免在不同的导电层之间出现静电击穿现象。图1显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防静电器件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防静电器件主要包括第一导电层11、形成在第一导电层11上的第一绝缘层12、形成在第一绝缘层12上的第二导电层15、形成在第二导电层15上的第二绝缘层16、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6中的过孔02、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6和第一绝缘层12中的过孔03、和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6上的第三导电层17。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该防静电器件的第二导电层15经由过孔02与第三导电层17电连接,第三导电层17经由过孔03与第一导电层11电连接。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在形成第三导电层17之前,第二导电层15与第一导电层11之间是相互电隔离开的。因此,在形成第三导电层17之前,在第二导电层15与第一导电层11之间存在电压差(因为在制造的过程中,例如,摩擦等原因,会导致第二导电层15和第一导电层11上存在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静电击穿现象),当该电压差足够高时,就会击穿第二导电层15与第一导电层11之间的第一绝缘层12,这会导致阵列基板上的像素电路短路而受损。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在制造薄膜晶体管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静电击穿现象。静电击穿会导致显示装置中的阵列基板上的像素电路受损,严重时会导致阵列基板上的像素电路短路,阵列基板无法正常工作。此外,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电连接第三导电层17和第一导电层11的过孔03需要贯穿第一绝缘层12和第二绝缘层13,这导致过孔03的长度较大,难以制作。有时实际形成的过孔03不能完全贯穿第一绝缘层12和第二绝缘层16,这会导致第三导电层17不能电连接到第一导电层11,增加了第三导电层17与第一导电层11之间电断开(OPEN)的概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防静电器件,其能够消除不同导电层之间的电位差,有效地防止在不同导电层之间出现静电击穿现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提供一种防静电器件,其能够减小跨接两个导电层的过孔的长度,有效降低了两个导电层之间出现电断开的概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防静电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有源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刻蚀阻挡层,形成在所述有源层上;第二导电层,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上,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和第三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通过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中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与所述有源层电连接,并且分别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中的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贯穿所述刻蚀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前述防静电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造前述防静电器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第一绝缘层;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有源层;在所述有源层上形成刻蚀阻挡层;形成贯穿所述刻蚀阻挡层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和形成贯穿所述刻蚀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五过孔;在所述刻蚀阻挡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与所述有源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通过所述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形成第二绝缘层;形成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和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形成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分别通过所述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电连接。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各个实施例的防静电器件中,第二导电层通过一个单独的过孔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可以及时消除生产过程中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的电位差,有效防止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静电击穿现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前述防静电器件可以在制造薄膜晶体管的同时同步形成,以避免在制造薄膜晶体管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导电层之间出现静电击穿。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各个实施例中,跨接两个导电层的过孔只需贯穿一层绝缘层,因此,减小了跨接过孔的长度,降低了两个导电层之间出现电断开的概率。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专利技术有全面的理解。附图说明图1显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防静电器件的剖视图;图2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防静电器件的剖视图;和图3a-3h显示制造图2所示的防静电器件的过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专利技术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限制。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防静电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有源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刻蚀阻挡层,形成在所述有源层上;第二导电层,相互隔开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上;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通过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中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与所述有源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贯穿所述刻蚀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五过孔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静电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电层(110);第一绝缘层(120),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10)上;有源层(130),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120)上;刻蚀阻挡层(140),形成在所述有源层(130)上;第二导电层(150),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140)上,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150)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分别通过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140)中的第一过孔(10)和第二过孔(20)与所述有源层(130)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150)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中的一个通过贯穿所述刻蚀阻挡层(140)和所述第一绝缘层(120)的第五过孔(50)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10)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静电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电层(110);
第一绝缘层(120),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10)上;
有源层(130),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120)上;
刻蚀阻挡层(140),形成在所述有源层(130)上;
第二导电层(150),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140)上,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150)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分别通过形成在所述刻蚀阻挡层(140)中的第一过孔(10)和第二过孔(20)与所述有源层(130)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层(150)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中的一个通过贯穿所述刻蚀阻挡层(140)和所述第一绝缘层(120)的第五过孔(50)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10)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绝缘层(160),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层(150)上;和
第三导电层(170),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层(160)上,
所述第二导电层(150)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分别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层(150)中的第三过孔(30)和第四过孔(40)与所述第三导电层(170)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静电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电层(170)为由铟锡氧化物制成的透明导电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静电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层(120)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60)为由无机绝缘材料制成的钝化保护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静电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层(120)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60)由二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钛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器件,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兴凤汪森林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