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的2,4,5-取代的嘧啶类小分子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多组分反应合成的一类新型取代的嘧啶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病毒的高活性,可作为抗肿瘤和抗病毒药物。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肿瘤、病毒都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健康而又难以克服的疾病,其危害程度与日俱增。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第一杀手。而近年来爆发的SARS病毒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更是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世界各国都加紧了抗肿瘤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创新药物研究较为落后。本专利技术研制新型的嘧啶类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深入的构效关系研究,开发出一类新的抗肿瘤和抗病毒化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类新型嘧啶类小分子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选用商品化的色酮类化合物为原料,卤化后得到的卤代物作为多组分反应的一个组分,与各种芳基或杂环基硼酸化合物、或硫代氮杂环类化合物偶联,再和脒类化合物缩合,得到嘧啶类小分子化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经药理筛选,从此类新型嘧啶类化合物中挑选 ...
【技术保护点】
一类结构通式如下的嘧啶类小分子化合物:***其中,R↓[1]为氢、卤素、烷基、烷氧基、硝基;R↓[2]为各种取代芳环、杂环;R↓[2]也可以是SR↓[2]’或SO↓[2]R↓[2]’,其中R↓[2]’为2-(1-烷基咪唑基)或3-(1,2,4-三氮唑基)的五元氮杂环;R3为氢,烷基、取代或未取代苯基、杂环取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氧基、甲硫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有洪,楼丽广,程刚,徐永平,谢福春,唐卫东,李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