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是高水准地兼具在较硬的路面上的抓地性和在泥泞路上的抓地性。解决方法是在胎面部上具有块状花纹。当块状花纹展开于平面时,所述块状花纹含有由在相对于轮胎赤道Co以角度α倾斜的、宽度在4mm以下的斜线区域X上具有块踏面重心G的、排列于该斜线区域X上的5个以上的块Bg构成的块群组G。所述角度α在1~10°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合不平整地面行驶用的、谋求兼具在较硬的路面上的抓地性和在泥泞路上的抓地性的摩托车轮胎。
技术介绍
例如,在用于摩托越野赛等不平整地面行驶用的摩托车轮胎上采用在胎面部上配有多个块的块状花纹。该块状花纹,在较硬的路面(例如干燥的非铺装道路)上行驶时,由于块边缘导致的刮擦效应(以下有时称作“边缘效应”),可获得抓地性。进一步地,为提高边缘效应,提出了将块配置为千鸟格状,使其相对于轮胎的旋转方向不以直线状排列。相反地,在路面较软的泥泞路上,通过提高块状花纹的排土性,使块嵌入路面内,可获得抓地性。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排土性,优选块在轮胎旋转方向上按直线状排列,在块的行列之间、沿轮胎旋转方向形成连续延伸的槽部分(以下有时称作“通槽”)。但此时牺牲了边缘效应,在较硬的路面上的抓地性降低。因此,在较硬的路面上的抓地性和在泥泞路上的抓地性是矛盾关系,双方难以高水准地并存。此外,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块倾斜排列的块状花纹。[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5-1937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可使在较硬的路面上的抓地性和在泥泞路上的抓地性两者兼具高水准的摩托车轮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在胎面部上具有块状花纹的摩托车轮胎,所述块状花纹展开于平面时,所述块状花纹含有由在相对于轮胎赤道以角度α倾斜的、宽度在4mm以下的斜线区域上具有块踏面重心的、排列于该斜线区域上的5个以上的块构成的块群组,同时,所述角度α在1~10°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所述摩托车轮胎中,优选构成所述块群组的块在轮胎轴向上的一侧的块侧缘相对于轮胎赤道的角度β1与所述角度α之间的差为5°以下,且在轮胎轴向上的另一侧的块侧缘相对于轮胎赤道的角度β2与所述角度α的差为5°以下。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所述摩托车轮胎中,优选构成所述块组的块,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块端缘中,先着地侧的块端缘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β3为10°以下,且后着地侧的块端缘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向后着地侧倾斜,且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β4为5~25°。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所述摩托车轮胎中,优选构成所述块群组的块中,踏面积最大的最大块的踏面积为踏面积最小的最小块的踏面积的120%以下。本专利技术中,“块踏面重心”的意思是,块的踏面的重心(面心)。[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块状花纹中含有由在相对轮胎赤道以1~10°的角度α倾斜的斜线区域上具有块踏面重心的、排列于该斜线区域上的5个以上的块构成的块群组。该块群组中,轮胎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块以相当于角度α的量在轮胎轴向上依次偏移位置。即,构成块群组的块的边缘在轮胎轴向上依次偏移位置,同时抓刨泥土。其结果是,边缘效应提高,可提高在较硬的路面上的抓地性。此外,所述块群组由于形成于斜线区域上,相邻的块群组的行列之间可形成与斜线区域平行的槽部分(通槽)。其结果是,排土性提高,可提高在泥泞路上的抓地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轮胎,可高水准地兼具在较硬的路面上的抓地性和在泥泞路上的抓地性。附图说明[图1]展示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轮胎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图2]展示其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3]说明块群组之间形成的槽部分(通槽)的展开图。[图4]胎面花纹的部分放大图。[图5](A)(B)是展示胎面花纹的其他例的概念图。[图6]说明倾斜线区域的胎面花纹的部分放大图。[符号说明]1摩托车轮胎2胎面部B块Co轮胎赤道E1、E2块侧缘E3、E4块端缘G块群组M块踏面重心X斜线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轮胎1是胎面部2上具有块状花纹的轮胎,本例中,形成为对于从较硬的路面到泥泞地等较软的路面均要求有较高适用性的不平整地面行驶用的比赛用轮胎。所述块状花纹的面积比例虽无特别限制,但本例中展示10~30%的情况。所述摩托车轮胎1具有胎面部2、从其轮胎轴向两侧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延伸的一对胎侧壁部3和位于各胎侧壁部3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端部的胎圈部4。胎面部2的外表面从轮胎赤道Co至胎面端部Te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弯曲为凸起的圆弧状。此外,所述胎面端部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即胎面宽度TW构成轮胎的最大宽度,据此,可赋予摩托车轮胎独有的转向性能。此外,摩托车轮胎1含有从所述胎面部2穿过胎侧壁部3,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胎体6,和配置于该胎体6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胎面部2的内部的补强层7。作为这样的胎体6及胎面补强层7,适宜采用周知的结构。接下来,所述胎面部2上形成有由多个块B构成的块状花纹。如图6放大所示的,块状花纹含有至少一个块群组G,所述块群组G由在相对于轮胎赤道Co以角度α倾斜的斜线区域X上配置的5个以上的块Bg构成。所述斜线区域X的意思是指,将相对于轮胎赤道Co以角度α倾斜的斜线Cx作为宽度中心线的、宽度W在4mm以下的带状区域。所述宽度W优选2.0mm以下。此外,图2、4、5中,为使图面更加明了,作为斜线区域X,画出其宽度中心线(斜线Cx)。所述角度α在1~10°的范围内。此外,构成块群组G的块Bg的块踏面重心M位于所述斜线区域X上。块踏面重心M不必位于斜线Cx上,可在斜线区域X内沿轮胎轴向进行位置偏移。此外,所述“块踏面重心M”的意思是指,块B的踏面上的重心,即,意为踏面的面心。本例中的块状花纹如图2所示,在轮胎赤道Co两侧各具有多个(n个)块群组Gi(i=1~n)。图2中,为区别各块群组Gi,各块群组Gi用颜色分开。特别地,本例中展示了块状花纹以轮胎赤道Co为中心构成轴对称图案的情况。所述“轴对称图案”中,也包括轮胎赤道Co的一侧的花纹和另一侧的花纹沿轮胎圆周方向错位的情况。本例中,各块群组Gi中的斜线区域Xi的角度αi彼此相等。即,各斜线区域Xi形成为相互平行。此外,斜线区域Xi在轮胎圆周方向上间隔距离L配置。该距离L可以不固定,例如,可基于可变间距法(Variablepitchmethod)等使之变化。各块群组Gi,通过其中所属的块Bg排列于斜线区域Xi上,形成为倾斜的块行列。本例中,各块群组Gi由10个块Bg构成。虽无特别限制,但本例中,轮胎轴向最内侧的块Bg位于轮胎赤道Co上,且最外侧的块Bg沿着胎面端部Te配置。此外,块状花纹中还可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轮胎,在胎面部上具有块状花纹,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状花纹展开于平面时,所述块状花纹含有块群组,所述块群组由在相对于轮胎赤道以角度α倾斜的、宽度在4mm以下的斜线区域上具有块踏面重心的、排列于该斜线区域上的5个以上的块构成,并且,所述角度α在1~10°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0.08 JP 2014-2074671.一种摩托车轮胎,在胎面部上具有块状花纹,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状花纹展开于平面时,
所述块状花纹含有块群组,所述块群组由在相对于轮胎赤道以角度α倾斜的、
宽度在4mm以下的斜线区域上具有块踏面重心的、排列于该斜线区域上的5个
以上的块构成,并且,所述角度α在1~10°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摩托车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为4-7°。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摩托车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块群组的块
在轮胎轴向上的一侧的块侧缘相对于轮胎赤道的角度β1与所述角度α之间的差
为5°以下,且在轮胎轴向上的另一侧的块侧缘相对于轮胎赤道的角度β2与所述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居石诚,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