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7666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8 0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肋条花纹的同时确保牵引性或耐侧滑性,并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的充气轮胎。在胎肩肋条(21)形成有沿轮胎周向连续且呈锯齿状延伸的浅沟槽(31),在内侧居间肋条(23)及中央肋条(24)分别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配置的浅沟槽(32)。浅沟槽(31、32)的深度分别设定为主沟槽深度的10~40%。由浅沟槽(32)断开的各区域的壁面包含位于该区域的中央部的中央壁面(51、61)、从该中央壁面(51、61)的一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第一壁面(52、62)及从中央壁面(51、61)的另一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第二壁面(53、63)。内侧居间肋条(23)与中央肋条(24)夹着中央主沟槽(13)使第一壁面(52、62)彼此相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胎面形成肋条花纹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充气轮胎的胎面,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槽,以及由这些主沟槽划分出的肋条和胎块等陆部,并根据所需的轮胎性能及使用条件形成各种胎面图案。由于肋条比胎块的刚性高,因此,在提高耐偏磨损性方面,肋条花纹比胎块花纹有利。但是,相较于肋条状胎块花纹,肋条花纹存在牵引性或耐侧滑性降低的倾向。在专利文献1、2中,分别公开了采用肋条花纹的充气轮胎,但关于肋条花纹中耐侧滑性下降问题,并未给出解决手段的启示。另外,在专利文献3、4中,也分别公开了采用肋条花纹的充气轮胎,但其结构为使设置于触地压力相对高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肋条会大幅变形,因此对于耐偏磨损性,认为存在进一步对其改善的空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成8-19260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3-201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4-31478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09-11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采用肋条花纹的同时可确保牵引性和耐侧滑性,并且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的充气轮胎。(二)技术方案上述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来实现。即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胎面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6~8条主沟槽、以及由这些主沟槽划分出的多条肋条,在所述充气轮胎中,胎肩肋条、胎肩主沟槽、外侧居间肋条、居间主沟槽、内侧居间肋条、中央主沟槽及中央肋条按照该顺序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设置,所述胎肩主沟槽由直沟槽形成,所述中央主沟槽由锯齿形(zig zag)沟槽形成,在设置2~4条所述中央主沟槽彼此之间,配置有1~3条所述中央肋条,在所述胎肩肋条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连续且呈锯齿状延伸的第一浅沟槽,在所述内侧居间肋条及所述中央肋条上分别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配置的第二浅沟槽,所述第一浅沟槽及第二浅沟槽的深度分别设定为主沟槽深度的10%~40%,由所述第二浅沟槽断开的各区域的壁面包含中央壁面、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所述中央壁面位于轮胎周向上的所述区域的中央部,且从成为所述中央主沟槽的沟槽宽度方向内侧的一端起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到成为外侧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壁面从所述中央壁面的一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壁面从所述中央壁面的另一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所述内侧居间肋条与所述中央肋条夹着所述中央主沟槽并使所述第一壁面彼此相对。设置于胎面上的6~8条主沟槽中,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肩主沟槽为直沟槽,这有利于提高耐偏磨损性。若该胎肩主沟槽为锯齿形沟槽,则在胎肩肋条或外侧居间肋条上形成的角部可能会成为偏磨损的起点。另一方面,设置于对牵引性贡献大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央主沟槽为锯齿形沟槽,由此能够获得确保牵引性的效果。由于在横向力作用较大的胎肩肋条如上所述形成有第一浅沟槽,因此不仅是牵引性,还可获得确保耐侧滑性的效果。由于第一浅沟槽呈锯齿状延伸,从而可以与包含斜向的多方向的横向力相对应。进一步地,在内侧居间肋条与中央肋条上形成有第二浅沟槽,由此也可获得确保牵引性的效果。浅沟槽深度大于等于主沟槽深度的10%以上,这样,在确保牵引性或耐侧滑性的方面也较为合适,相同地,小于等于主沟槽深度的40%,在抑制肋条的变形,提高耐偏磨损性的方面颇为有利。在该充气轮胎中,由于内侧居间肋条与中央肋条夹着中央主沟槽且使第一壁面彼此相对,因此这些肋条彼此在行驶时以相互支持的方式来作用。其结果为,在触地压力相对较高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可抑制肋条的变形,有效提高耐偏磨损性。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并不相对,而是使第一壁面彼此相对,这是因为在由第二浅沟槽断开的各区域的壁面上,第一壁面比第二壁面更加容易朝向中央主沟槽变形。优选地,设置2条或3条所述中央肋条,该中央肋条彼此夹着所述中央主沟槽,并使所述第一壁面相对。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但在内侧居间肋条与中央肋条彼此之间,在中央肋条彼此之间也可抑制肋条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耐偏磨损性。优选地,在所述胎肩肋条上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配置的第三浅沟槽,所述第三浅沟槽从所述第一浅沟槽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分支,并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开口。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对横向力作用较大的胎肩肋条提高牵引性。优选地,在轮胎周向上间隔配置且从所述肋条的内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到达所述主沟槽的刀槽花纹,设置在所述胎肩肋条上,而并没有设置在所述内侧居间肋条与所述中央肋条上。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处于触地压力相对较低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胎肩肋条的触地性,较好地确保牵引性,并且还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而且,在触地压力相对较高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并未在内侧居间肋条与中央肋条上设置这样的刀槽花纹,因此不会产生刀槽花纹底的裂纹或刀槽花纹间的肋条缝隙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胎面一例的平面展开图。图2是图1的胎面主要部位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胎面主要部位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设置有8条主沟槽的胎面的一例的平面展开图。图5是表示设置有6条主沟槽的胎面的一例的平面展开图。图6是比较例1的胎面的平面展开图。附图标记说明4-刀槽花纹;5-内侧居间肋条上的区域;6-中央肋条上的区域;11-胎肩主沟槽;12-居间主沟槽;13-中央主沟槽;21-胎肩肋条;22-外侧居间肋条;23-内侧居间肋条;24-中央肋条;31-浅沟槽(第一浅沟槽);32-浅沟槽(第二浅沟槽);33-浅沟槽(第三浅沟槽);51-中央壁面;52-壁面(第一壁面);53-壁面(第二壁面);61-中央壁面;62-壁面(第一壁面);63-壁面(第二壁面);Tr-胎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胎面Tr上设置有7条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主沟槽、以及由这些主沟槽划分出的多条肋条的例子。在该胎面Tr上,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按顺序设置有胎肩肋条21、胎肩主沟槽11、外侧居间肋条22、居间主沟槽12、内侧居间肋条23、中央主沟槽13及中央肋条24。7条主沟槽由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一对胎肩主沟槽11、设置于胎肩主沟槽11与中央主沟槽13之间的一对居间主沟槽12、以及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的中央主沟槽13构成。中央主沟槽13设置有3条,配置为其中央的中央主沟槽13通过轮胎赤道。胎肩主沟槽11由直沟槽形成,中央主沟槽13由锯齿形沟槽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居间主沟槽12也由锯齿形沟槽形成。由7条主沟槽划分出的8条肋条由设置于胎面端E与胎肩主沟槽11之间的一对胎肩肋条21、设置于胎肩主沟槽11与居间主沟槽12之间的一对外侧居间肋条22、设置于居间主沟槽12与中央主沟槽13之间的一对内侧居间肋条23、以及设置于中央主沟槽13彼此间的中央肋条24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了3条中央主沟槽13彼此之间配置有2条中央肋条24。在胎肩肋条21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呈锯齿状延伸的浅沟槽31(第一浅沟槽)。浅沟槽31通过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肩肋条21的中央。因此,可避免浅沟槽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胎面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6~8条主沟槽、以及由这些主沟槽划分出的多条肋条,在所述充气轮胎中,胎肩肋条、胎肩主沟槽、外侧居间肋条、居间主沟槽、内侧居间肋条、中央主沟槽及中央肋条按照该顺序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设置,所述胎肩主沟槽由直沟槽形成,所述中央主沟槽由锯齿形沟槽形成,在设置2~4条所述中央主沟槽彼此之间,配置有1~3条所述中央肋条;在所述胎肩肋条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连续且呈锯齿状延伸的第一浅沟槽,在所述内侧居间肋条及所述中央肋条上分别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配置的第二浅沟槽,所述第一浅沟槽及第二浅沟槽的深度分别设定为主沟槽深度的10%~40%;由所述第二浅沟槽断开的各区域的壁面包含中央壁面、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所述中央壁面位于轮胎周向上的所述区域的中央部,且从成为所述中央主沟槽的沟槽宽度方向内侧的一端起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到成为外侧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壁面从所述中央壁面的一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壁面从所述中央壁面的另一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所述内侧居间肋条与所述中央肋条夹着所述中央主沟槽并使所述第一壁面彼此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2.27 JP 2015-038305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胎面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6~8条主沟槽、以及由这些主沟槽划分出的多条肋条,在所述充气轮胎中,胎肩肋条、胎肩主沟槽、外侧居间肋条、居间主沟槽、内侧居间肋条、中央主沟槽及中央肋条按照该顺序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设置,所述胎肩主沟槽由直沟槽形成,所述中央主沟槽由锯齿形沟槽形成,在设置2~4条所述中央主沟槽彼此之间,配置有1~3条所述中央肋条;在所述胎肩肋条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连续且呈锯齿状延伸的第一浅沟槽,在所述内侧居间肋条及所述中央肋条上分别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配置的第二浅沟槽,所述第一浅沟槽及第二浅沟槽的深度分别设定为主沟槽深度的10%~40%;由所述第二浅沟槽断开的各区域的壁面包含中央壁面、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所述中央壁面位于轮胎周向上的所述区域的中央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冈刚史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