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及其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07191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7 0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毂,包括外轮筒、与外轮筒同心的内轮筒、连接外轮筒和内轮筒的轮辐,所述轮辐包括绕内轮筒均匀间隔设置的至少三条辐条,所述辐条包括一导风面,该导风面由辐条与内轮筒相交的第一曲线、辐条与外轮筒相交的第二曲线、设置于辐条上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弯曲凸设的第三曲线、设置于辐条上第三曲线的一侧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的第四曲线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将轮毂的轮辐设置成具有导风面的辐条,使得每个辐条在起到连接内轮筒和外轮筒的效果下,还能实现对于轮毂转动之后产生的风向流动起到从轮毂内部向轮毂外侧导流的效果,减少了风阻对轮毂的轮辐产生巨大风压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轮毂
技术介绍
摩托车是非常常见的燃油道路交通工具之一。当今世界,能源短缺、原油价格攀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节能降耗已成为发展主旋律,逐渐深入人心。轮毂是摩托车上材料用量较大的零件,也是最大的运动行驶部件,在满足轮毂的强度和疲劳寿命的要求下,减轻轮毂的重量并提高其力学性能成为摩托车结构优化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摩托车轮毂的不断改进研究下发现,传统的轮辐往往在轮胎转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风阻,导致轮辐在长时间承受阻力作用后出现变形,导致轮毂出现变形,不仅影响摩托车的速度,而且降低轮毂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风阻小、结构强度高的轮毂。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轮毂,包括外轮筒、与外轮筒同心的内轮筒、连接外轮筒和内轮筒的轮辐,所述轮辐包括绕内轮筒均匀间隔设置的至少三条辐条,所述辐条包括一导风面,该导风面由辐条与内轮筒相交的第一曲线、辐条与外轮筒相交的第二曲线、设置于辐条上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弯曲凸设的第三曲线、设置于辐条上第三曲线的一侧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的第四曲线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所述第一曲线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内轮筒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所述第二曲线的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外轮筒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通过上述方案,由于第一曲线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内轮筒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第二曲线的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外轮筒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从而第三曲线处于内轮筒的内端面一侧,第四权限处于内轮筒的外端面一侧,导风面形成沿着轮毂转动方向由内轮筒的外端面向内端面倾斜过渡方式设置,在轮毂转动的时候,产生的风阻将从导风面的低侧面导向高侧面,从而产生的风阻将被导导轮毂的外侧,风阻对轮毂的轮辐产生的压力将非常小;第三曲线的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第四曲线的设置方向也为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从而辐条形成一个大致轮廓呈凸弧形,且凸设一端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当轮毂转动时,产生的风阻将由凸起的中部首先切入,再顺着两端流出的效果,由轮毂产生的风阻将能够很好的被导向辐条的后侧,从而进一步起到了减小风阻对辐条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辐条还包括有一加强面,该加强面由第四曲线、第五曲线和第六曲线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所述第五曲线沿着内轮筒的筒壁且从第四曲线与内轮筒的交点向内轮筒的内端面背离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第六曲线从第五曲线和内轮筒的内端面交点向第四曲线和外轮筒的交点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通过上述方案, 第六曲线将处于第四曲线的倾斜下方,从而加强面沿着从导风面的第四曲线倾斜向下设置,当轮毂转动时,导风面处于轮毂的前进方向一侧,产生的风将沿着导风面向后流动,加强面不会起到阻碍风向流动的问题,从而加强面可以对导风面起到加强作用并且不会再次产生风阻的效果。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导风面和加强面相交处设为过渡圆弧面。通过上述方案, 在轮毂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风流向沿着导风面流动,而导风面和加强面的过渡处为导风面的最后侧,即,风从此过渡处流出,将导风面和加强面相交处设为过渡圆弧面,将能够减少风与此过渡处的摩擦,使得被导风面导向流出的风流向变形更加顺畅,并且能够起到保护导风面和加强面过渡处的使用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内轮筒的前端面外轮廓边向轴向方向凸起形成加强环筋。通过上述方案, 在内轮筒通过轮辐带动外轮筒转动的时候,受力之后最容易变形的部位为内轮筒的轮廓边侧,这里将内轮筒的前端面外轮廓边设置成向轴向方向凸起形成加强环筋,提高了结构强度,使用效果更好。进一步优化为:内轮筒的内端面一侧设有一与内轮筒同轴的凹腔,于凹腔的轴心位置设有一沿轴线放线凸出的加强筒,所述内轮筒的轴心位置设有穿通加强筒的花键孔。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将内轮筒朝向内端面的一侧设置一凹腔,从而减轻了材料用量和整体重量,并且为了满足转轴与内轮筒之间的扭矩传递稳定性,还设置了一加强筒,在内轮筒的轴心位置设置一个穿过加强筒的花键孔,花键孔的孔深通过加强筒的设置,能够得到保证有组后的孔深来与扭矩传递轴的配合。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加强筒和内轮筒之间设有若干环绕加强筒的加强筋。通过上述方案, 提高了加强筒与内轮筒之间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加强筒的抗扭矩变形能力。本技术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能够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摩托车。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摩托车,包含有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轮毂。通过上述方案,在摩托车上设置这种轻质高强且不易受到风阻影响的轮毂,将大大提升其运行速度和稳定性。综上所述,将轮毂的轮辐设置成具有导风面的辐条,使得每个辐条在起到连接内轮筒和外轮筒的效果下,还能实现对于轮毂转动之后产生的风向流动起到从轮毂内部向轮毂外侧导流的效果,减少了风阻对轮毂的轮辐产生巨大风压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轮辐的使用效果,同样强度的轮辐,采用这种导风面的使用寿命将更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轮毂的正向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轮毂的背向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轮毂的辐条导风面和加强面抽取图;图4是本技术摩托车的示意图。图中,1、外轮筒;2、内轮筒;21、加强环筋;22、凹腔;3、导风面;31、第一曲线;32、第二曲线;33、第三曲线;34、第四曲线;4、加强面;41、第五曲线;42、第六曲线;5、花键孔;6、加强筒;7、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一,一种轮毂,参见附图1-3,包括内轮筒2,内轮筒2的外端面的轮廓边设置有向轴向凸起的加强环境,内轮筒2的内端面设置有空腔,且在空腔的轴心处设置有加强筒6,加强筒6与空腔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7,这些加强筋7环绕加强筒6设置,穿过加强筒6的轴心位置设置有花键孔5,此花键孔5将配合扭矩轴,带动内轮筒2转动,内轮筒2通过轮辐将扭矩传递到外轮筒1上,从而实现整个轮毂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一中轮辐设置成三条辐条,其中的辐条包括有面向轮毂转动方向一侧的导风面3和背向轮毂转动方向一侧的加强面4,其中的导风面3参见附图1和3,由第一曲线31、第二曲线32、第三曲线33、第四曲线34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其中的第一曲线31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内轮筒2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第二曲线32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外轮筒1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第三曲线33连接第一曲线31和第二曲线32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第四曲线34也相连第一曲线31和第二曲线32且设置在第三曲线33的对侧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加强面4由第四曲线34、第五曲线41和第六曲线42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第五曲线41沿着内轮筒2的筒壁且从第四曲线34与内轮筒2的交点向内轮筒2的内端面背离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第六曲线42从第五曲线41和内轮筒2的内端面交点向第四曲线34和外轮筒1的交点朝向轮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摩托车及其轮毂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毂,包括外轮筒(1)、与外轮筒(1)同心的内轮筒(2)、连接外轮筒(1)和内轮筒(2)的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包括绕内轮筒(2)均匀间隔设置的至少三条辐条,所述辐条包括一导风面(3),该导风面(3)由辐条与内轮筒(2)相交的第一曲线(31)、辐条与外轮筒(1)相交的第二曲线(32)、设置于辐条上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弯曲凸设的第三曲线(33)、设置于辐条上第三曲线(33)的一侧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的第四曲线(34)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所述第一曲线(31)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内轮筒(2)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所述第二曲线(32)的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外轮筒(1)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包括外轮筒(1)、与外轮筒(1)同心的内轮筒(2)、连接外轮筒(1)和内轮筒(2)的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包括绕内轮筒(2)均匀间隔设置的至少三条辐条,所述辐条包括一导风面(3),该导风面(3)由辐条与内轮筒(2)相交的第一曲线(31)、辐条与外轮筒(1)相交的第二曲线(32)、设置于辐条上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弯曲凸设的第三曲线(33)、设置于辐条上第三曲线(33)的一侧且朝向轮毂转动方向凸设的第四曲线(34)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所述第一曲线(31)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内轮筒(2)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所述第二曲线(32)的设置方向为朝向轮毂的转动方向从外轮筒(1)的外端面沿着其筒壁向内端面弯曲凸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还包括有一加强面(4),该加强面(4)由第四曲线(34)、第五曲线(41)和第六曲线(42)首尾相连光滑过渡形成,所述第五曲线(41)沿着内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山崎天鹰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