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振式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6378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0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振式减振器,包括:减振上座、减振下座和减振弹簧,减振上座包括上基座和上套筒体,上基座包括基底部和凸起部;上套筒体上基座中的凸起部配合形成上腔体;减振下座包括下基座和下套筒体,下基座包括基底部和凸起部,套筒体与凸起部配合形成下腔体;减振上座位于减振下座的上方,且上套筒体套装在下套筒体的外周,减上腔体与下腔体相互配合形成缓冲腔,且缓冲腔内填充有阻尼油;减振弹簧均匀布置在缓冲腔内,且减振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减振上座和减振下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减振、吸振的效果;且承重力和抗变形强度大,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振
,尤其涉及一种吸振式减振器
技术介绍
减振器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等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机械结构日益趋向高速化、复杂化和轻量化发展,由此带来的振动问题更为突出。振动的存在,既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设备的损坏,还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常用的减振器一般可分为橡胶减振器、塑料减振器和弹簧减振器以及空气累减振器等几大类;但这几类减振器减振效果差,且其承重力较小,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吸振式减振器。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吸振式减振器,包括:减振上座、减振下座和减振弹簧,其中:减振上座包括上基座和上套筒体,上基座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上套筒体为筒状结构,上套筒体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上套筒体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上腔体;减振下座包括下基座和下套筒体,下基座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下套筒体为
筒状结构,下套筒体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下套筒体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下腔体;减振上座位于减振下座的上方,减振上座中的上套筒体套装在减振下座中的下套筒体的外周,且下套筒体靠近减振上座的一端与减振上座中的凸起部之间预留有间距,减振上座中的上腔体和减振下座中的下腔体相互配合形成缓冲腔,且缓冲腔内填充有阻尼油;减振弹簧均匀布置在缓冲腔内,且减振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减振上座和减振下座连接。优选地,阻尼油位于下腔体内。优选地,下套筒体的外周面和上套筒体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密封圈。优选地,下套筒体的外周设有多层沿其高度方向布置的环槽,且任意滑槽内均套装有密封圈。优选地,上套筒体与上基座焊接固定。优选地,下套筒体与下基座焊接固定。优选地,上套筒体与上基座一体成型。优选地,下套筒体与下基座一体成型。本技术中,通过减振上座和减振下座相配合形成缓冲腔,并将减振弹簧均匀布置缓冲腔内,再在缓冲腔内装入阻尼油,利用阻尼油对减震弹簧进行缓冲的同时还可以对振动波起到了良好的吸收效果,从而达到减振、吸振的效果;且本技术中,对减振上座和减振下座的结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缓冲腔的封闭性,隔绝外界飞尘的进入,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减振上座和减振下座的强度,提高二者的承重力和抗变形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吸振式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吸振式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吸振式减振器,包括:减振上座1、减振下座2和减振弹簧3,其中:减振上座1包括上基座11和上套筒体12,上基座11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上套筒体12为筒状结构,上套筒体12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上套筒体12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上腔体;减振下座2包括下基座21和下套筒体22,下基座21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下套筒体22为筒状结构,下套筒体22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下套筒体22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下腔体,下腔体内填充有阻尼油;下套筒体22的外周设有多层沿其高度方向布置的环槽,且任意滑槽内均套装有密封圈4;减振上座1位于减振下座2的上方,减振上座1中的上套筒体12套装在减振下座2中的下套筒体22的外周,并使上套筒体12在受到压力时可沿下套筒体22的外壁下移;下套筒体22靠近减振上座1的一端与减振上座1中的凸起部之间预留有间距,从而为减振弹簧3提供足够的压缩距离;减振上座1中的上腔体和减振下座2中的下腔体相互配合形成缓冲腔;减振弹簧3均匀布置在缓冲腔内,且减振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减振上座1和减振下座2连接。本技术通过减振上座1和减振下座2相配合形成缓冲腔,并将减振弹簧3均匀布置缓冲腔内,再在缓冲腔内装入阻尼油,利用阻尼油对减震弹簧进行缓冲的同时还可以对振动波起到了良好的吸收效果,从而达到减振、吸振的效果;且本技术中,对减振上座1和减振下座2的结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缓冲腔的封闭性,隔绝外界飞尘的进入,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减振上座1和减振下座2的强度,提高二者的承重力和抗变形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下基座21远离减振上座1的一侧且位于缓冲腔的下方设有向缓冲腔方向延伸的减振槽,该减振槽的任意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且该减振槽与缓冲腔同轴布置,减振槽的内径由靠近缓冲腔的一侧向远离缓冲腔的依次递增,且减振槽的最大内径小于缓冲腔的内径,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减振槽的设置,使得减振下座2的底部所受的振动沿减振槽的槽壁被均匀的分散到四周,振动力的分散避免了振动力集中,从而有效削弱了振动力;且减振槽的设置还可以将减振下座2的承重力向两侧分散,把竖直向下的压力分散成向下和向四周扩散的力,从而避免压力集中造成减振下座2变形弯曲的问题;此外,减振槽的设计也为减振下座2的形变提供了让力空间,从而可有效延长减振下座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上基座远离减振下座2的一侧且位于缓冲腔的上方设有向缓冲腔方向延伸的沉槽,该沉槽为圆形,且该沉槽与缓冲腔同轴布置,沉槽的内径小于缓冲腔的内径;沉槽的设置使得该减振器与机械设备配合时,使得机械设备的安装面不完全与减振上座1的上表面全面贴合,从而有利于振动力的分散,且增强其抗变形能力。本实施例中,减振上座1和减振下座2中的上套筒体12与上基座11、以及下套筒体22与下基座21一体成成型;一体成型工艺可以有效增强减振上座1
和减振下座2的强度。此外,为了减小一次成型带来的设备成本及材料成本的投入,减振上座1和减振下座2中的上套筒体12与上基座11、以及下套筒体22与下基座21还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由上可知,本技术所提出的吸振式减振器,减振效果好,抗形变能力强,且使用寿命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振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上座(1)、减振下座(2)和减振弹簧(3),其中:减振上座(1)包括上基座(11)和上套筒体(12),上基座(11)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上套筒体(12)为筒状结构,上套筒体(12)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上套筒体(12)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上腔体;减振下座(2)包括下基座(21)和下套筒体(22),下基座(21)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下套筒体(22)为筒状结构,下套筒体(22)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下套筒体(22)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下腔体;减振上座(1)位于减振下座(2)的上方,减振上座(1)中的上套筒体(12)套装在减振下座(2)中的下套筒体(22)的外周,且下套筒体(22)靠近减振上座(1)的一端与减振上座(1)中的凸起部之间预留有间距,减振上座(1)中的上腔体和减振下座(2)中的下腔体相互配合形成缓冲腔,且缓冲腔内填充有阻尼油;减振弹簧(3)均匀布置在缓冲腔内,且减振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减振上座(1)和减振下座(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振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上座(1)、减振下座(2)和减振弹簧(3),其中:减振上座(1)包括上基座(11)和上套筒体(12),上基座(11)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上套筒体(12)为筒状结构,上套筒体(12)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上套筒体(12)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上腔体;减振下座(2)包括下基座(21)和下套筒体(22),下基座(21)包括基底部和位于基底部一侧并由基底部向远离基底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部,且该基底部为矩形结构,该凸起部为圆台形,该凸起部的外周与基底部的外周之间预留有间距;下套筒体(22)为筒状结构,下套筒体(22)的一端套装在该凸起部的外周并与其固定连接,下套筒体(22)与该凸起部配合形成下腔体;减振上座(1)位于减振下座(2)的上方,减振上座(1)中的上套筒体(12)套装在减振下座(2)中的下套筒体(22)的外周,且下套筒体(22)靠近减振上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沈云旌郑强何维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普源分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