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65049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灯模块,包括发光单元、导光件、透镜以及光型调整器。发光单元用以发出第一光束以及第二光束。透镜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导光件配置于发光单元与透镜之间。光型调整器配置于导光件与透镜之间,具有遮光部、第一透光部以及第二透光部。来自发光单元的第一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光型调整器以及透镜的第二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形成明暗截止线。来自发光单元的第二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以及透镜的第一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的明暗截止线下方。因此,车灯模块的结构单纯,且其光学设计符合相关法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照明模块,尤其涉及一种车灯模块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1de,以下简称LED)相较于传统光源,具有低功率消耗、环保、使用寿命长以及反应速率快等优势,因此,近年来发光二极管领域在市场上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光二极管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市场上也推出各种和发光二极管技术相关的应用。其中,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车用前大灯近年来逐渐被车用市场所重视。目前许多高级车种已逐步开始采用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车用前大灯设计。然而,发光二极管和传统卤素灯或是高压氙气灯的光学设计并不相同。在当前车用前大灯的光学设计须符合相关法规需求的情况下,以发光二极管光源制作的前大灯的光学模块体积较大且光学对位也相对较为复杂。也就是说,一般以发光二极管光源制作的前大灯较难以适用于一般小型车种,或是单一前大灯模块设计的车种。目前而言,较难以设计出结构单纯,且其光学设计也符合相关法规的发光二极管车用前大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灯模块,其结构单纯且光学设计符合相关法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灯模块,包括发光单元、导光件、透镜以及光型调整器。发光单元用以发出第一光束以及第二光束。透镜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导光件配置于发光单元与透镜之间。光型调整器配置于导光件与透镜之间,具有遮光部、第一透光部以及第二透光部。来自发光单元的第一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光型调整器以及透镜的第二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形成明暗截止线。来自发光单元的第二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以及透镜的第一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的明暗截止线下方。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来自发光单元的一部分第一光束通过导光件后被遮光部吸收。来自发光单元的另一部分第一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光型调整器的第二透光部以及透镜的第二部分,投射至投射面形成明暗截止线。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透镜还具有第三部分。第二部分配置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发光单元还发出第三光束。一部分第三光束通过导光件以及透镜的第三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的明暗截止线下方。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来自发光单元的一部分第三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光型调整器的第一透光部以及透镜的第三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的明暗截止线下方。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件具有相对的底面与顶面、侧面以及空腔。侧面连接底面与顶面,空腔凹陷于底面,发光单元配置在空腔中。侧面适于将来自发光单元的光束全反射至顶面。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面具有中心区以及外侧区。导光件的光轴通过中心区。外侧区位于中心区的两侧。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来自发光单元的部分第一光束通过导光件的中心区后,被遮光部吸收。来自发光单元的另一部分第一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的中心区、光型调整器的第二透光部以及透镜的第二部分,以投射至投射面而形成明暗截止线。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透镜还具有第三部分。第二部分配置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发光单元还发出第四光束。第四光束通过导光件的外侧区以及透镜的第三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的明暗截止线下方。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中心区以及外侧区的形状包括多个圆锥曲面。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型调整器为长条形平板。第一透光部以及第二透光部分别配置在长条形平板相对应的第一长边以及第二长边上。遮光部配置于第一透光部以及第二透光部之间。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部呈长方形,配置在长条形平板的第一长边上的第一凹陷中。第二透光部呈梯形,配置在长条形平板的第二长边上的第二凹陷中。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部完全透光。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部完全镂空。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光部完全透光或部分透光。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光部的透光率的范围为50%至10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光部完全镂空。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光部的厚度小于遮光部的厚度。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遮光部的材料包括吸光膜。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为多个发光二极管。这些发光二极管沿着实质上垂直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排列方向的方向排成一列。基于上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光型调整器配置于导光件与透镜之间。来自发光单元的第一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光型调整器以及透镜的第二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形成明暗截止线。来自发光单元的第二光束依序通过导光件以及透镜的第一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的明暗截止线下方。因此,车灯模块的结构单纯,且其光学设计符合相关法规。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3A是图1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光型调整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B是图1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光型调整器的侧视示意图;图3C是图1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光型调整器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2实施例的车灯模块沿着1-Ι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2实施例的车灯模块沿着I1-1I线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6是图1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投射光束形成明暗截止线的示意图;图7A至7B是本技术其他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透镜俯视示意图;图8A至8F是本技术其他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透镜侧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车灯模块;110:发光单元;111:发光二极管;112:第一光束;112a、112b:第一子光束;114:第二光束;116:第三光束;116a、116b:第三子光束;118:第四光束;120:导光件;122:底面;124:顶面;124a:中心区;124b:外侧区;126:侧面;130、130a、130b、130c、130d、130e、130f、130g、130h:透镜;132、132c、132d、132e、132f、132g、132h:第一部分;134、134c、134d、134e、134f、134g、134h:第二部分;136、136c、136d、136e、136f、136g、136h:第三部分;140:光型调整器;142:遮光部;144:第一透光部;146:第二透光部;150:导热件;A:光轴;C:空腔;COL:明暗截止线;d:距离;H1:第一凹陷;H2:第二凹陷;线;PS:投射面;S1:第一长边;S2:第二长边;X:X 轴;Y:Y 轴;ΖΜ?ο【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车灯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先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灯模块100包括发光单元110、导光件120、透镜130以及光型调整器140。导光件120配置于发光单元110与透镜130之间,而光型调整器140配置于导光件120与透镜130之间。接着请同时参考图1以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30具有第一部分132、第二部分134以及第三部分136。第二部分134配置于第一部分132与第三部分136之间。另夕卜,导光件120具有底面122以及与底面122相对的顶面124。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单元,用以发出第一光束以及第二光束;导光件;透镜,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其中所述导光件配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透镜之间;以及光型调整器,配置于所述导光件与所述透镜之间,具有遮光部、第一透光部以及第二透光部,其中来自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第一光束依序通过所述导光件、所述光型调整器以及所述透镜的所述第二部分,并投射至投射面形成明暗截止线,来自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第二光束依序通过所述导光件以及所述透镜的所述第一部分,并投射至所述投射面的所述明暗截止线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德
申请(专利权)人:德毅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