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永海专利>正文

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注油孔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33431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9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注油孔道结构,当从动轮轴产生轴向位移时即使覆盖住一部分出油槽另一部分也能正常供油的注油孔道结构,保证从动轮的润滑效果。该结构对出油孔的改进为在原有的从动轮注油孔道(该孔道为L形通孔)的出油孔处加工轴向出油槽,加长其轴向可出油长度,进而对从动轮实现润滑。出油槽加工成长宽深分别为10mm×5mm×3mm的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不改变原有注油孔道的前提下,加大出油孔道长度,避免从动轴产生轴向位移而覆盖住出油孔,注油润滑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所属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煤机行走装置,尤其是一种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注油孔道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现有采煤机从动轮注油,润滑油从从动轮轴中注油孔注入,经轴中孔道注入到从动轮轴承实现润滑。由于井下生产条件所致,采煤机有时震动较大会使从动轮轴产生少量的轴向位移,并且从动轮的出油孔轴向长度较小,在从动轮轴产生轴向位移时,轴承会被覆盖导致注油不畅,因轴向位移产生会有从动轮覆盖住润滑油出油孔导致注油不畅或无法注油。未能得到及时润滑可能导致从动轮工作不正常或损坏。如图1、图2所示,当从动轮轴产生轴向位移时出油孔被从动轮覆盖,注油通路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从动轮轴产生轴向位移时即使覆盖住一部分出油槽另一部分也能正常供油的注油孔道结构,保证从动轮的润滑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对出油孔的改进为在原有的从动轮注油孔道(该孔道为L形通孔)的出油孔处加工轴向出油槽,加长其轴向可出油长度,进而对从动轮实现润滑。出油槽加工成长宽深分别为10mm×5mm×3mm的凹槽。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不改变原有注油孔道的前提下,加大出油孔道长度,避免从动轴产生轴向位移而覆盖住出油孔,注油润滑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现有技术图除外)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且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注油孔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当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产生轴向位移时出油孔被从动轮覆盖,注油通路堵塞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注油孔槽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的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注油孔槽被从动轮部分覆盖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 从动轮轴承    4 出油槽 2 进油孔        5 从动轮轴 3 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此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能限定解释为通常的含义或辞典中的含义,而应当立足于为了以最佳方式说明其技术专利技术人可以对术语的概念进行适当定义的原则解释为符合本技术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随之,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表示的结构只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因此应该理解到对于本技术而言可能会存在能够进行替换的各种等同物和变形例。 例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在图3中,本技术的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注油孔道结构改进出油孔为出油槽,加长轴向出油长度,包括从动轮轴5,从动轮轴承1,注油孔道,进油孔2,出油孔3,出油槽4,从动轮轴5设置有从动轮轴承1,注油孔道是开设在从动轮轴5上的L形通道,注油孔道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油孔2和出油孔3,在出油孔3处开有轴向的出油槽4。从动轮注油孔道的直径为,在出油孔3处所开的轴向出油槽4为长宽深10mm×5mm×3mm的凹槽。 图4显示当从动轮轴产生轴向位移时即使覆盖住一部分出油槽,仍能通过另一部分未覆盖出油槽进行出油润滑。且出油槽能有效防止煤尘等杂质堵塞出油口。 实践中,经使用MG200/500型采煤机的采煤队使用本技术的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注油孔道结构的效果看,注油润滑得到明显的改善,相比之前每个月都会产生注油孔覆盖导致注油不畅,从动轮得不到良好润滑导致从动轮或从动轮轴承损坏。经改良后不仅避免了注油孔被从动轮覆盖问题,同时避免了因为煤尘的脏污堵塞出油孔,注油润滑效果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技术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 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注油孔道结构,包括从动轮轴(5),从动轮轴承(1),注油孔道,进油孔(2),出油孔(3),出油槽(4),其特征在于:从动轮轴(5)设置有从动轮轴承(1),注油孔道是开设在从动轮轴(5)上的L形通道,注油孔道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油孔(2)和出油孔(3),在出油孔(3)处开有轴向的出油槽(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煤机行走轮从动轮轴注油孔道结构,包括从动轮轴(5),从动轮轴承(1),注油孔道,进油孔(2),出油孔(3),出油槽(4),其特征在于:从动轮轴(5)设置有从动轮轴承(1),注油孔道是开设在从动轮轴(5)上的L形通道,注油孔道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海史国宾周建友徐春来王一李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李永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