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8052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其包括:一第一板体,其包括一第一侧面,并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二第一固定座及二第一限位座,所述二第一限位座均设有第一限位槽;一第二板体,其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包括一面向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并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二第二固定座及二第二限位座,所述二第二限位座均设有第二限位槽;一传动架组,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述传动架组包括一固定杆、一移动杆,以及一螺杆通过所述移动杆且所述螺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杆,螺杆的另一端设置一手轮,所述固定杆与移动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一传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并且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制造
,特别是指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
技术介绍
因制作不同零件的需要,所述需要经常更换适当的模具,但模具具有相当的重量,模具的拆卸、安装需要两位工作人员合力作业,相当费工费时,且工作人员需要单手支撑模具并单手进行拆卸、安装,因模具重量重,单手支撑模具的稳定性不佳,容易让模具掉落而损坏,且掉落的模具可能砸伤人员,造成工作人员工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其包括:一第一板体,其包括一第一侧面,并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二第一固定座及二第一限位座,所述二第一限位座均设有第一限位槽;一第二板体,其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包括一面向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并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二第二固定座及二第二限位座,所述二第二限位座均设有第二限位槽;一传动架组,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述传动架组包括一固定杆、一移动杆,以及一螺杆通过所述移动杆且所述螺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杆,螺杆的另一端设置一手轮,所述固定杆与移动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一传动杆,所述传动杆枢接邻近的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以及二支撑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述二支撑组件均包括交叉枢接的一第一支撑杆及一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枢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沿第二限位槽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枢接固定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沿第二限位槽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限位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一枢轴,所述枢轴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均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限位槽的第一端邻近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二限位槽的第一端邻近第二固定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传动架组可调整第二板体的高度,根据拆卸、安装模具的需求而调整第二板体至适当高度,操作便利并可节省人工与时间,进而提高作业效率,以及模具可放置于第二板体上,使操作人员不用徒手支撑,提高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前视平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收至最低点的平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前视图。图5是图4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安装上模具的侧视图。图7是图6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其包括一第一板体10、一第二板体20、一传动架组30及二支撑组件40。所述第一板体10包括一第一侧面,并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二第一固定座11及二第一限位座12,所述二第一限位座12均设有第一限位槽13。所述第二板体20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侧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20包括一面向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并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二第二固定座21及二第二限位座22,所述二第二限位座22均设有第二限位槽23。所述传动架组30设于所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所述传动架组30包括一固定杆31、一移动杆32,以及一螺杆33通过所述移动杆32且所述螺杆33 —端固定于所述固定杆31,螺杆33的另一端设置一手轮34,所述固定杆31与移动杆32的两端分别枢接一传动杆35,传动杆35枢接邻近的第一板体10或第二板体20。所述二支撑组件40设于所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所述二支撑组件40均包括交叉枢接的一第一支撑杆41及一第二支撑杆42,所述第一支撑杆41 一端枢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固定座11,所述第一支撑杆41的另一端可沿第二限位槽23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板体20的第二限位座22,所述第二支撑杆42 —端枢接固定于所述第二板体20的第二固定座21,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另一端可沿第二限位槽23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限位座12。所述支撑组件40包括一枢轴43,所述枢轴43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42,所述第一限位槽13与第二限位槽23均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14及一第二端15,第一限位槽13的第一端14邻近第一固定座11,第二限位槽23的第一端14邻近第二固定座21,所述第一支撑杆41 一端设置伸入第二限位槽的第一导引柱44,第二支撑杆42 一端设置伸入第一限位槽的第二导引柱45。如图4和图5所示,欲安装下模具60于机台70时,可将所述模具安装升降架放置于机台70 —侧,下模具60放置于第二板体20上,操作人员可转动手轮34,带动螺杆33转动,使固定杆31与移动杆32之间的间距改变,进而调整所述第二板体20的高度以配合机台70上欲安装下模具60的组装轨道71,在所述模具安装升降架的第二板体20位于最低点,所述第一支撑杆41的第一导引柱44邻近于第二限位槽23的第二端15,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第二导引柱45邻近第一限位槽13的第二端15,操作人员可进一步将第二板体20上的下模具60推入机台70并组接。如图6和图7所示,欲安装上模具50于机台70时,可将所述模具安装升降架放置于机台70 —侧,上模具50放置于第二板体20上,操作人员可转动手轮34并带动螺杆33转动,进而调整所述第二板体20的高度以配合机台70上欲安装上模具50的组装轨道71,在所述模具安装升降架的第二板体20位于最高点,所述第一支撑杆41的第一导引柱44位于第二限位槽23的第一端14,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第二导引柱45位于第一限位槽13的第一端14,操作人员可进一步将第二板体20上的上模具50推入机台70并组接。同样地,在拆卸上模具50、下模具60的作业中,操作人员可先调整所述模具安装升降架的第二板体20升降至适当高度,以利于拆卸下的上模具50、下模具60可马上置放于第二板体20上,使操作人员不用徒手支撑上模具50、下模具60,以及避免手持不稳而发生上模具50、下模具60掉落损坏的情况。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传动架组30可调整第二板体20的高度,根据拆卸、安装模具的需求而调整第二板体20至适当高度,操作便利并可节省人工与时间,进而提高作业效率,以及模具可放置于第二板体20上,使操作人员不用徒手支撑,提高安全性。以上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第一板体,其包括一第一侧面,并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二第一固定座及二第一限位座,所述二第一限位座均设有第一限位槽;一第二板体,其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包括一面向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并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二第二固定座及二第二限位座,所述二第二限位座均设有第二限位槽;一传动架组,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述传动架组包括一固定杆、一移动杆,以及一螺杆通过所述移动杆且所述螺杆一端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铸模具安装升降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第一板体,其包括一第一侧面,并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二第一固定座及二第一限位座,所述二第一限位座均设有第一限位槽;一第二板体,其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包括一面向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并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二第二固定座及二第二限位座,所述二第二限位座均设有第二限位槽;一传动架组,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述传动架组包括一固定杆、一移动杆,以及一螺杆通过所述移动杆且所述螺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杆,螺杆的另一端设置一手轮,所述固定杆与移动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一传动杆,所述传动杆枢接邻近的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以及二支撑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述二支撑组件均包括交叉枢接的一第一支撑杆及一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枢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沿第二限位槽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枢接固定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沿第二限位槽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限位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林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科强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