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79035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适用于气囊装置等人员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可以使用一个点火机构,使燃烧室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产生时间差。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中,使得在点火机构室(34)产生的燃烧产物通过点火机构室外壳(30)的第1连通部(33)后,与内侧筒状壁部(70、170、270、370、470)冲突,从而使流动朝向顶板(12a)方向改变,通过环状隔壁部(50)的通气孔(5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于作为气囊装置等人员约束装置用的气体发生器。
技术介绍
在使用气体发生剂的气体发生器中,已知通过调整燃烧室中的着火开始部分和将燃烧气体从燃烧室排出的出口的位置,来提高填充于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可燃性。就日本特开2010-163025号公报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燃烧室40内的气体发生剂41从面向封闭壳的底板13a侧的通风部27的部分开始着火,燃烧气体从作为燃烧室40出口的多孔构件50排出,在燃烧室40中气体从轴方向的下侧向上侧流动。因此,由通风部27附近已着火的气体发生剂产生高温的燃烧气体,由于燃烧气体向轴方向上侧(空间60侧)流动,因此在工作初期处于未燃烧状态的、靠近多孔构件50的气体发生剂也容易燃烧,提高了燃烧室40内部整体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性能。就美国专利5,628,528号公报的气体发生器而言,通过屏障环60将推进室分离为2个室62、64。在工作时,点火器24直接使推进室62的推进剂40燃烧,但利用屏障环60使来自点火器24的火焰不能到达推进室64的推进剂66。推进室64的推进剂66因来自推进剂40的热传递而着火。美国专利5,009,855号公报在图1?图3中示出了 3个气体发生器。图1中,燃烧室3配置有嵌件9,图2中,燃烧室内配置有具有球部20的嵌件18,图3中,燃烧室内配置有嵌件29。而且,通过各嵌件分为大大小小的腔室,在各腔室中填充气体发生剂。工作中,先燃烧小腔室内的气体发生剂,其产生的气体供给于大腔室而使其中的气体发生剂着火。已知从气囊展开对乘员的影响或保护的观点考虑,在利用从气体发生器放出的燃烧气体使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将横轴设为时间(ms)、纵轴设为压力时,期望以描绘S字状的曲线(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气体(压力升高)(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00-026189号公报的图1、日本特开2003-191816号公报的图4)。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具有:外壳,其包括顶板、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及底板;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有点火机构的点火机构室,且一端侧开口部封闭;外侧筒状壁部,其配置为使得与所述外壳周壁部之间形成与所述气体排出口连通的气体排出路径;环状隔壁部,其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与顶板之间形成空间,且环状隔壁部具有通气孔;被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及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包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在所述燃烧室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进一步在燃烧室内具有内侧筒状壁部,该内侧筒状壁部配置于底板上,使得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隔着间隔、且与所述环状隔壁部之间隔着间隔;所述点火机构室和所述燃烧室由第1连通部连通,该第1连通部包括开口部,该开口部设置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的所述底板侧的周壁部;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环状隔壁部所形成的空间,由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连通;气体排出路径连通由所述环状隔壁部形成的空间与所述气体排出口,该气体排出路径由第2连通部连通,该第2连通部包括在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和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的开口部;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外壳半径方向正对;在所述点火机构室产生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第1连通部,然后与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冲突,使流动朝向设有所述第2连通部的顶板方向改变,通过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通过下面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进一步完全得到理解,但这些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不受其限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发生器的外壳沿轴X方向的截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外壳沿轴X方向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其他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外壳沿轴X方向的截面图。图4为图2或图3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使用的内侧筒状壁部的立体图。图5为图2或图3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使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内侧筒状壁部的立体图。专利技术详述就日本特开2010-163025号公报的气体发生器而言,虽然提高了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可燃性,但由于目的在于使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一下子燃烧以提高着火性,因此以描绘上述那样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的构成,与日本特开2010-163025号公报的原本的目的相反。在美国专利5,628,528号公报中,由于燃烧室分离为2个,并通过从一个推进室的热的传递使单个的推进室的推进剂着火燃烧,因此认为根据周围的环境温度不同,热的传递受到影响,难以以描绘所述那样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在美国专利5,009, 855号公报的图1的气体发生器中,从点火嘴8、嵌件9、气体排出口 15的配置状态考虑,认为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整体的着火性过于良好,难以得到原本的效果。并且在图2的气体发生器中,记载了来自少量气体发生剂部21的燃烧气体,通过开口 23而使大量气体发生剂部22着火,认为和图1同样地难以得到原本的效果,图3的气体发生器也相同。因而,在图1?图3的气体发生器中,认为难以以描绘所述的那样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本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适于气囊装置等人员约束装置用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可以使用一个点火机构,使燃烧室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产生时间差。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在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内配置有内侧筒状壁部,从而在燃烧室内设有: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相对早的空间(以下称为“初期着火空间”)和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相对晚的空间(以下称为“后期着火空间”)。初期着火空间形成于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内侧。另外,后期着火空间成于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外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发生器中,第1连通部和内侧筒状壁部在外壳半径方向正对,该第1连通部连通点火机构室和燃烧室。在本专利技术中,形成第1连通部的开口部上端的自底板起的高度为,优选是从底板到内侧筒状壁部上端为的高度(hi)的一半以下。就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点火机构室内的点火机构工作,燃烧室内燃烧产物(火焰或燃烧气体等)从第1连通部放出时,燃烧产物沿外壳半径方向放出,最初使填充于初期着火空间内的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产生燃烧气体。然后,从第1连通部放出的燃烧产物,使初期着火空间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后,与内侧筒状壁部冲突。在外壳内,因为连通第2连通部和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在顶板侧,所以该燃烧气体和燃烧产物一起向顶板方向流动,并使存在于比初期着火空间更靠轴X方向上方(顶板侧)位置的未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着火。此时产生出的气体,通过形成于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向燃烧室上方形成的空间流动。但是,存在于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其存在于和该燃烧气体沿轴X方向的流动相反的位置,着火较晚。在环状隔壁部可以均匀地形成多个该通气孔,利用这些通气孔可以控制妨碍燃烧气体通过,或反射初期着火空间所产生的气体的一部分以使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着火。由于通过如上所述,在相对于燃烧室内气体的出口在轴X方向的相反侧设有初期着火空间和后期着火空间,可以使燃烧室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产生时间差,因此可以以描绘所述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在本专利技术中,因为特别将相对于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内侧作为初期着火空间和第1连通部直接连通,并于半径方向外侧形成后期着火空间,所以容易得到所述作用效果Ο本专利技术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

【技术保护点】
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具有:外壳,其包括顶板、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及底板;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有点火机构的点火机构室,且一端侧的开口部封闭;外侧筒状壁部,其配置为使得与所述外壳周壁部之间形成与所述气体排出口连通的气体排出路径;环状隔壁部,其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与顶板之间形成空间,且环状隔壁部具有通气孔;被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及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包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在所述燃烧室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进一步在燃烧室内具有内侧筒状壁部,该内侧筒状壁部配置于底板上使得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隔着间隔、且与所述环状隔壁部之间隔着间隔;所述点火机构室和所述燃烧室由第1连通部连通,该第1连通部包括开口部,该开口部设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的所述底板侧的周壁部;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环状隔壁部所形成的空间,由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连通;连通由所述环状隔壁部形成的空间和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由第2连通部连通,该第2连通部包括在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和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的开口部;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外壳半径方向正对;在所述点火机构室产生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第1连通部后与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冲突,从而使流动朝向设有所述第2连通部的顶板方向改变,通过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田高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大赛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