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和非接触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47638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2:21
非接触供电系统(10)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220)向车辆(100)的受电部(110)供给电力。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升降机构(105),其能够从待机位置向接近送电部的方向移动受电部;和车辆ECU(300),其用于控制升降机构。车辆ECU构成为能够进行第1检测动作和第2检测动作,第1检测动作是在受电部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送电部的位置的动作,第2检测动作是在受电部位于比待机位置接近送电部的受电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送电部的位置的动作。并且,车辆ECU在第1以及第2检测动作双方中检测到送电部位于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使送电部开始输送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和非接触供电系统,更特定地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对位技术。
技术介绍
不使用电源线、送电电缆的非接触的无线电力传送近年来正受到关注,有人提出了将无线电力传送应用于能够利用来自车辆外部的电源(以下也称作“外部电源”)的电力对车载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等。在这样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为了提高电力传送效率,使送电侧与受电侧适当对位是重要的。并且,在某些系统中,有人提出了为了使送电部与受电部接近而设置能够使送电部或受电部移动的机构的结构。日本特开2011-036107号公报(专利文献I)公开了如下结构:在设置于车辆的受电侧线圈与设置于地面的送电侧线圈之间以非接触方式传递电力的充电系统中,设置位置调整部,该位置调整部调整送电侧线圈的位置,以使送电侧线圈与受电侧线圈成为彼此电磁耦合的位置关系。另外,在日本特开2011-120387号公报(专利文献2)以及日本特开2011-19361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车辆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在车辆侧设置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通过使设置于车辆的受电线圈升降来使受电线圈接近送电线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3610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2038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936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在对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设置有送电装置的驻车空间中进行驻车以使电力传送时的送电部与受电部的位置关系成为适于电力传送的位置是重要的。另外,在如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在驻车后送电部或受电部能够移动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所期望的电力传送效率,需要使进行电力传送时的送电部与受电部的最终位置关系处于预定范围内。若该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合适,则会在电力传送效率降低的状态下进行电力传送,因此,会招致来自送电装置的无用电力的放出以及充电时间的延长。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设置有使送电部或受电部移动的移动装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确保所期望的电力传送效率。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车辆具备:受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所包含的送电部接受电力;移动装置,其构成为能够从待机位置向接近送电部的方向移动受电部;以及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能够进行第I检测动作以及第2检测动作,第I检测动作是在受电部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送电部的位置的动作,第2检测动作是在受电部位于比待机位置接近送电部的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送电部的位置的动作。控制装置在第I检测动作中检测到送电部位于第I预定范围内、且在第2检测动作中检测到送电部位于第2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使送电装置开始输送电力。优选,车辆还具备用于检测送电部的检测部。控制装置使用检测部进行第I检测动作,使用受电部进行第2检测动作。优选,在车辆被置于能够从送电装置向其输送电力的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与送电部之间的距离比待机位置与送电部之间的距离短。优选,控制装置在将受电部移动到开始接受电力的预定位置之后进行第2检测动作。优选,检测部包括能够检测通过从送电部输送电力而生成的电磁场的磁的多个磁传感器。控制装置基于由多个磁传感器检测到的磁的分布来识别送电部的位置。优选,控制装置按照计时器值使送电部开始输送电力,计时器值基于与用户设定的送电开始时间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在经过了与计时器值对应的时间时,控制装置响应于此而执行第2检测动作。优选,送电部的固有频率与受电部的固有频率之差为送电部的固有频率或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优选,送电部与受电部的耦合系数为0.6以上且0.8以下。优选,受电部通过形成于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的以特定频率振荡的磁场以及形成于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的以特定频率振荡的电场的至少一方从送电部接受电力。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向受电部供给电力。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移动装置,其构成为能够从待机位置向送电部和受电部相接近的方向移动送电部以及受电部的至少一方;以及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能够进行第I检测动作和第2检测动作,第I检测动作是在送电部以及受电部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动作,第2检测动作是在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距离比送电部以及受电部处于待机位置时的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距离小的状态下检测位置关系的动作。控制装置在第I检测动作中检测到位置关系满足第I预定条件、且在第2检测动作中检测到位置关系满足第2预定条件的情况下,使送电部开始输送电力。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设置有使送电部或受电部移动的移动装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在驻车动作时和通过移动装置使送电部与受电部接近时确认送电部与受电部的位置关系,在两次确认中都确认到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预定条件之后进行电力传送。由此,能够一边确保所期望的电力传送效率,一边进行电力传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用于说明图1中的升降机构的动作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位置检测传感器与送电部的位置关系的第I图。图4是用于说明位置检测传感器与送电部的位置关系的第2图。图5是从送电装置向车辆传送电力时的等价电路图。图6是示出电力传送系统的模拟模型的图。图7是示出送电部和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偏差与电力传送效率的关系的图。图8是示出在使固有频率固定的状态下使气隙变化时的电力传送效率与向送电部供给的电流的频率的关系的图表。图9是示出距电流源(磁流源)的距离与电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位置确认控制的概要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计时器功能的情况下的位置确认控制的概要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位置确认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不反复对其进行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非接触供电系统10具备车辆100和送电装置200。送电装置200包括电源装置210和送电部220。电源装置210产生具有预定频率的交流电力。作为一例,电源装置210从商用电源400接受电力而产生高频的交流电力,将该产生的交流电力向送电部220供给。然后,送电部220经由在送电部220的周围产生的电磁场而以非接触方式向车辆100的受电部110输出电力。电源装置210包括通信部230、作为控制装置的送电E⑶240、电源部250、以及阻抗调整部260。另外,送电部220包括谐振线圈221和电容器222。电源部250由来自送电E⑶240的控制信号MOD控制,将从商用电源400等交流电源接受的电力变换为高频电力。然后,电源部250将该变换后的高频电力经由阻抗调整部260向谐振线圈221供给。另外,电源部250将由未图示的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分别检测出的送电电压Vtr以及送电电流Itr向送电E⑶240输出。阻抗调整部260是用于调整送电部220的输入阻抗的部件,典型地构成为包括电抗器和电容器。阻抗调整部260由来自送电E⑶240的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其中,所述车辆具备:受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所包含的送电部接受电力;移动装置,其构成为能够从待机位置向接近所述送电部的方向移动所述受电部;以及控制装置,其能够进行第1检测动作以及第2检测动作,所述第1检测动作是在所述受电部位于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所述送电部的位置的动作,所述第2检测动作是在所述受电部位于比所述待机位置接近所述送电部的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所述送电部的位置的动作,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1检测动作中检测到所述送电部位于第1预定范围内、且在所述第2检测动作中检测到所述送电部位于第2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送电装置开始输送电力。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真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