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受电线圈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86599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9 02:39
受电线圈装置被安装于移动体来用于从送电线圈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该受电线圈装置具备:受电线圈部,其包括导线;和非磁性体,其被配置于移动体与受电线圈部之间。非磁性体包括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在第一方向上向受电线圈部沿第二方向投影后的区域的一端部的外侧突出。第一方向同受电线圈装置与送电线圈装置对置的第二方向正交。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受电线圈部与送电线圈装置的送电线圈部之间能够允许的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公开涉及受电线圈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本申请基于2014年10月1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209001号,对其主张优先权的利益,其内容整体通过参照而被本申请引用。
技术介绍
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送电线圈装置以及受电线圈装置,利用线圈间的电磁感应、磁场共振等,实现非接触的送电。作为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适用处,例如能够举出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供电系统。在该情况下,受电线圈装置搭载于车辆。以往,已知在受电线圈装置的背面(即,与送电线圈装置对置的面的相反面且受电线圈装置与车辆之间)配置导电板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电板为了防止磁场向外部泄漏而设置。由此,防止从送电线圈装置产生的磁通量通过构成车辆的地板的铁板。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金属框架为了防止受电线圈装置与其他物体碰撞而损伤而设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6982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099222号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在磁场的泄漏防止的观点上,关于应该如何设置导电板(例如,导电板的大小等)没有任何研究。在受电线圈装置被设置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情况下,根据移动体的停止位置,即使将导电板设置于受电线圈装置,也有在送电线圈装置的对置位置不是存在导电板而是存在移动体的铁板等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来自送电线圈装置的磁通量不是通过受电线圈装置而是通过该铁板等,从而导致电力效率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对即使在产生受电线圈装置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力效率的降低的受电线圈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受电线圈装置被安装于移动体来用于从送电线圈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该受电线圈装置具备:受电线圈部,其包括导线;和非磁性体,其被配置于移动体与受电线圈部之间,非磁性体包括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在第一方向上向受电线圈部沿第二方向投影后的区域的一端部的外侧突出,第一方向同受电线圈装置与送电线圈装置对置的第二方向正交,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受电线圈部与送电线圈装置的送电线圈部之间能够允许的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以上。根据该受电线圈装置,安装于移动体的受电线圈装置在移动体停止于规定的位置而与送电线圈装置对置的情况下,从送电线圈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配置于移动体与受电线圈部之间的非磁性体包括向受电线圈部沿第二方向投影后的区域的一端部的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非磁性体的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以上,因此即使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了相当于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非磁性体也与送电线圈部正对。因此,即使在因在第一方向上产生受电线圈装置的位置偏移而受电线圈部与送电线圈部不完全正对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非磁性体来抑制来自送电线圈部的磁通量向移动体一方泄漏。作为其结果,来自送电线圈部的磁通量容易通过受电线圈部,能够抑制电力效率的降低。在几个方式中,在送电线圈部与受电线圈部之间形成有作为第二方向的间隔的间隙长度,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对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加上该间隙长度后的长度以上。磁通量的鼓起大致相当于间隙长度。非磁性体的第一突出部的长度包括间隙长度,因此也能够抑制膨起份的磁通量向移动体一方泄漏。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磁通量向移动体流动。在几个方式中,受电线圈部在第一方向上比送电线圈部短,在使受电线圈部的第一方向的中心与送电线圈部的第一方向的中心一致时,送电线圈部的一端部比受电线圈部的一端部突出固定长度,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对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及间隙长度加上该固定长度后的长度以上。在送电线圈部比受电线圈部在第一方向上更大的情况下,送电线圈部比受电线圈部伸出固定长度。非磁性体的第一突出部的长度包括该固定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送电线圈部伸出从而比受电线圈部在第一方向上更向外侧伸出而形成的磁通量向移动体一方泄漏。在几个方式中,非磁性体还包括从区域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的长度被设定成与第一突出部的长度相同。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沿着第一方向的任一方向上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因非磁性体的第二突出部的长度被设定成与上述的任一方式相同,而能够抑制来自送电线圈部的磁通量向移动体一方泄漏。在几个方式中,非磁性体包括从区域的外周部遍及整周而突出的整周突出部,整周突出部的长度被设定成与非磁性体的从一端部的突出长度相同。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任一方向上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因非磁性体的整周突出部的长度被设定成与上述的任一方式相同,而能够抑制来自送电线圈部的磁通量向移动体一方泄漏。在几个方式中,受电线圈部包括磁性部件且为相对于该磁性部件卷绕了导线的螺线管型,区域的一端部相当于磁性部件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部。在该情况下,在螺线管型的受电线圈部,来自送电线圈部的磁通量也容易通过磁性部件,也能够抑制位置偏移时的电力效率的降低。在几个方式中,受电线圈部为以沿着第二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卷绕了导线的旋绕型,区域的一端部相当于导线的第一方向上的外周部。在该情况下,在旋绕型的受电线圈部,来自送电线圈部的磁通量也容易通过导线,也能够抑制电力效率的降低。根据具备上述那样的受电线圈装置、和与受电线圈装置对置并对受电线圈装置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装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即使在送电线圈装置与受电线圈装置之间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力效率的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几个方式,即使在产生了受电线圈装置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力效率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侧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受电线圈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在图1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产生了位置偏移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以往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产生了位置偏移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侧剖视图。图6的(a)及(b)是分别表示受电线圈装置的其他例子的侧剖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侧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7中的受电线圈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各附图是为了说明用而制成的,以对说明的对象部位进行特别强调的方式进行描绘。因此,附图中的各部件的尺寸比率并不一定与实际的部件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X、前后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意味着以电动车EV为基准的方向。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以及被应用于其的受电线圈装置5进行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1具备送电线圈装置4和受电线圈装置5,是用于从送电线圈装置4以非接触方式对受电线圈装置5供给电力的系统。送电线圈装置4以及受电线圈装置5在上下方向Z(对置方向即第二方向)上分离。送电线圈装置4例如被设置于停车场等的路面R。受电线圈装置5例如被安装于电动车(移动体)EV。非接触供电系统1构成为利用磁场共振方式或者电磁感应方式等线圈间的磁耦合来对到达停车场等的电动车EV供给电力。送电线圈装置4被设置成从路面R向上方突出。送电线圈装置4例如呈扁平的截锥体状、长方体状。在送电线圈装置4连接有控制器、逆变器等(均未图示)。由直流电源、交流电源生成的所希望的交流电力被输送至送电线圈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受电线圈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受电线圈装置,被安装于移动体来用于从送电线圈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所述受电线圈装置具备:受电线圈部,其包括导线;和非磁性体,其被配置于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受电线圈部之间,所述非磁性体包括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在第一方向上向所述受电线圈部沿第二方向投影后的区域的一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一方向同所述受电线圈装置与送电线圈装置对置的所述第二方向正交,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所述受电线圈部与所述送电线圈装置的送电线圈部之间能够允许的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0.10 JP 2014-2090011.一种受电线圈装置,被安装于移动体来用于从送电线圈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所述受电线圈装置具备:受电线圈部,其包括导线;和非磁性体,其被配置于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受电线圈部之间,所述非磁性体包括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在第一方向上向所述受电线圈部沿第二方向投影后的区域的一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一方向同所述受电线圈装置与送电线圈装置对置的所述第二方向正交,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所述受电线圈部与所述送电线圈装置的送电线圈部之间能够允许的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线圈装置,其中,在所述送电线圈部与所述受电线圈部之间形成有作为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的间隙长度,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长度为对所述允许最大位置偏移量加上该间隙长度后的长度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线圈装置,其中,所述受电线圈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送电线圈部短,在使所述受电线圈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与所述送电线圈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一致时,所述送电线圈部的一端部比所述受电线圈部的所述一端部突出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德良晋原正一降矢健太郎荒木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