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8832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6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包括设于进气歧管的进气嘴、设于控制阀本体的出气嘴、连接管及设在进气歧管上的安装座;连接管的一端与进气嘴相连、另一端与出气嘴相连,连接管的管体包括内胶层和外胶层,内胶层采用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制成,外胶层采用CSM胶料制成;连接管的管体分层设置,并且内胶层采用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制成,既具有NBR突出的耐油、耐燃油和耐化学药品等性能,又兼有PVC的可塑性、耐候性、耐化学品等性能,提高了内胶层的综合性能;外胶层采用CSM胶料制成,使外层胶具有阻燃、耐热、耐溶剂性及耐化学药品和耐酸碱性能,并富有弹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延长连接管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部件连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碳罐是为了吸附油箱中多余的燃油蒸汽而设置,碳罐内部由吸附性很强的活性炭填充,油箱与碳罐之间由管道连通,碳罐的工作状态由碳罐控制阀控制;碳罐控制阀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熄火后,汽油蒸汽与新鲜空气在罐内混合并贮存在活性碳罐中,当发动机启动后,装在碳罐与进气歧管之间的控制阀门打开,活性碳罐内的汽油蒸汽在进气管的真空度作用下被洁净空气带入气缸内参加燃烧;这样做不但降低了排放,而且也降低了油耗;随着汽车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碳罐控制阀已成为汽油车的必须零部件之一;现有技术中,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一般包括设于进气歧管的进气嘴、设于控制阀本体的出气嘴、连接管及设在进气歧管上用于安装控制阀本体的安装座,连接管的一端与进气嘴相连、另一端与出气嘴相连,由于使用的连接管为普通PVC胶管,其耐油性不足,容易发生老化,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进行改进,提高连接管耐油性,延长连接管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提高连接管耐油性,延长连接管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本技术的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包括设于进气歧管的进气嘴、设于控制阀本体的出气嘴、连接管及设在进气歧管上用于安装控制阀本体的安装座;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进气嘴相连、另一端与出气嘴相连,所述连接管的管体包括内胶层和外胶层,所述内胶层采用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制成,所述外胶层采用CSM胶料制成。进一步,所述进气嘴与进气歧管的稳压腔相连通。进一步,所述连接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所述第一支管设有用于套接在进气嘴的出气口,所述第四支管设有用于套接在出气嘴的进气口。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管上设有用于识别的标识层。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通过弧形管I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支管的轴线与第二支管的轴线之间具有35° -45°的夹角。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管与第三支管通过弧形管II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支管的轴线与第三支管的轴线之间具有135° -145°的夹角。进一步,所述第三支管与第四支管通过弧形管III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三支管的轴线与第四支管的轴线之间具有135° -145°的夹角。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第四支管、弧形管1、弧形管II及弧形管III 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管体的厚度为2.0mm-5.0mm,其中所述外胶层的厚度为0.2mm-1.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连接管的管体分层设置,并且内胶层采用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制成,NBR与PVC极性相近,两者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NBR/PVC共混材料既具有NBR突出的耐油、耐燃油和耐化学药品等性能,又兼有PVC的可塑性、耐候性、耐化学品等性能,提高了内胶层的综合性能;外胶层采用CSM胶料制成,使外层胶具有阻燃、耐热、耐溶剂性及耐化学药品和耐酸碱性能,并富有弹性;本技术能够延长连接管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管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管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管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管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包括设于进气歧管9的进气嘴1、设于控制阀本体8的出气嘴2、连接管3及设在进气歧管9上用于安装控制阀本体8的安装座4 ;所述连接管3的一端与进气嘴I相连、另一端与出气嘴2相连,所述连接管3的管体包括内胶层3a和外胶层3b,所述内胶层3a采用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制成,所述外胶层3b采用CSM胶料制成;进气嘴I优选与进气歧管9的稳压腔相连通;安装座4可集成在进气歧管9上,以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NBR即丁腈橡胶,PVC即聚氯乙烯,CSM即氯磺化聚乙烯;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的具体配比及制备工艺,可根据使用需求由现有技术获得(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2993500A),在此不再赘述;内胶层3a与外胶层3b固定连接,管体的厚度可为2.0mm-5.0mm,其中外胶层3b的厚度可为0.2mm-1.5mm ;连接管3的管体分层设置,并且内胶层3a采用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制成,NBR与PVC极性相近,两者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NBR/PVC共混材料既具有NBR突出的耐油、耐燃油和耐化学药品等性能,又兼有PVC的可塑性、耐候性、耐化学品等性能,提高了内胶层3a的综合性能;外胶层3b采用CSM胶料制成,使外层胶具有阻燃、耐热、耐溶剂性及耐化学药品和耐酸碱性能,并富有弹性;本连接结构能够延长连接管3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第三支管33和第四支管34,所述第一支管31设有用于套接在进气嘴I的出气口,所述第四支管34设有用于套接在出气嘴2的进气口 ;第一支管31套在进气嘴I后可、第四支管34套在出气嘴2后可通过管夹或者管箍固定,防止脱离;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第三支管33和第四支管34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便于加工制造,降低生产成本;为了便于连接管3的安装,防止安装错误,第一支管31上可设有用于识别的标识层5,标识层5可为距离出气口端面20mm的有色圆点标记。连接管3的外形结构可根据发动机其它零部件以及整车零部件的走向来确定,虽然其具有一定弹性,但是在初始状态下应具有一定的弯折结构以让位于其它零部件的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管31与第二支管32通过弧形管I 35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支管31的轴线与第二支管32的轴线之间具有35° -45°的夹角α ;所述第二支管32与第三支管33通过弧形管II 36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支管32的轴线与第三支管33的轴线之间具有135° -145°的夹角β ;所述第三支管33与第四支管34通过弧形管III 3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三支管33的轴线与第四支管34的轴线之间具有135° -145°的夹角γ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第三支管33、第四支管34、弧形管I 35、弧形管II 36及弧形管III 37 一体成型化,便于加工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种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包括设于进气歧管的进气嘴、设于控制阀本体的出气嘴、连接管及设在进气歧管上用于安装控制阀本体的安装座;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进气嘴相连、另一端与出气嘴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包括设于进气歧管的进气嘴、设于控制阀本体的出气嘴、连接管及设在进气歧管上用于安装控制阀本体的安装座;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进气嘴相连、另一端与出气嘴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管体包括内胶层和外胶层,所述内胶层采用NBR与PVC的共混胶材料制成,所述外胶层采用CSM胶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