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车车厢及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779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20:41
一种运输车车厢及运输车,运输车包括车架和设置在车架上的车厢,运输车车厢包括车厢本体、滑轨机构、两顶盖以及顶盖驱动机构,滑轨机构包括:沿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前端的前滑轨和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后端的后滑轨;两顶盖以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轴线呈对称分布在所述进料口位置;且各顶盖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同侧的前、后滑轨配合而沿着前、后滑轨滑动。顶盖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两顶盖相连,以分别带动所述两顶盖沿着前、后滑轨向上滑动而相互靠近或向下滑动而相互远离,进而关闭所述进料口或开启所述进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侧滑式顶盖避免了传统运输车顶盖向上开启而占用上方空间的问题,解决了高度空间狭小的区域装货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运输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送流散物体的运输车及车厢。
技术介绍
流散物体运输车主要用于污泥、垃圾及各种易抛撒物质装载和运输的专用车辆。流散物体运输车的车厢通常具有一进料口和一卸料口,卸料口设置在厢体的后端,并在厢体后端设置有封闭卸料口的后盖,进料口设置在厢体的顶部,并在进料口处设置有封闭进料口的进料盖。进料盖通常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扇折叠式的顶盖,该两顶盖以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轴线呈对称分布,各顶盖的一侧铰接在车厢上,另一侧与连杆开合机构相连,通过操纵连杆开合机构,使顶盖向上掀开或向下放平而闭合盖门。然而这种顶盖在打开过程中需要占用上方空间,因而对使用工况有特殊需求,在高度空间狭小的区域难以实现装货,并且,折叠式顶盖的连杆开合机构复杂,成本高,开合过程稳定性较差,操作麻烦。而且折叠式顶盖周边,特别是顶盖的铰接侧,无法布设密封条,导致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使污水等外漏,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输车车厢,以解决顶盖开启而占用上方空间和密封性差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输车,以解决运输车顶盖开启而占用上方空间和密封性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运输车车厢,包括车厢本体和设置在车厢本体顶部的进料口,还包括:滑轨机构,包括:沿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前端的前滑轨和沿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后端的后滑轨;两顶盖,以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轴线呈对称分布在所述进料口位置;且各顶盖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同侧的前、后滑轨配合而沿着前、后滑轨滑动;以及,顶盖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两顶盖相连,以分别带动所述两顶盖沿着前、后滑轨向上滑动而相互靠近或向下滑动而相互远离,进而关闭所述进料口或开启所述进料口。更优地,所述顶盖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滚轮,所述滚轮嵌于所述前、后滑轨内,以使所述顶盖通过所述滚轮沿着所述前、后滑轨滑动。更优地,所述顶盖驱动机构包括:分别连接在每个顶盖前、后端的钢丝绳以及与各钢丝绳相连的动力元件,所述动力元件通过拉动钢丝绳而带动所述顶盖沿着前、后滑轨滑动。更优地,所述动力元件固定在车厢本体外壁的底部,每个顶盖的前端和后端都连接有一股钢丝绳,每股钢丝绳都连接成环形并通过固定在车厢本体上的定滑轮张紧,连接在顶盖前端的钢丝绳沿所述前滑轨环绕所述车厢本体并在车厢本体底部与所述动力元件相连,连接在顶盖后端的钢丝绳沿所述后滑轨环绕所述车厢本体并在车厢本体的底部与所述动力元件相连,所述动力元件通过协调拉动不同的钢丝绳而带动所述两顶盖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更优地,所述动力元件为油缸,所述油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车厢本体上,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钢丝绳相连。更优地,所述车厢本体的前后端沿周向设置有遮蔽所述滑轨机构和所述钢丝绳的折边。更优地,所述顶盖驱动机构包括:分布在所述车厢本体顶部两端的多个气缸,气缸的缸体铰接在所述车厢本体上,气缸的活塞杆端铰接在所述顶盖上。更优地,前滑轨为两个,两前滑轨对称设置在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两侧;所述后滑轨也为两个,两后滑轨对称设置在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两侧。更优地,所述车厢本体于靠近所述进料口两侧的位置设置有平行于所述进料口长边的侧密封条,所述顶盖靠近外侧的内面设置有用以压紧侧密封条的侧压条。更优地,所述车厢本体对应顶盖前后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前密封条和后密封条,所述前密封条和所述后密封条均由车厢本体的顶部向下延伸,前、后密封条下端分别与侧密封条的两端相连,而使所述前密封条、所述侧密封条和所述后密封条环绕在所述进料口的四周,所述顶盖的前端设置有用以压紧所述前密封条的前压条,所述顶盖的后端设置有用以压紧所述后密封条的后压条。更优地,所述前密封条包括:以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的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所述后密封条包括:以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的第三密封条和第四密封条; 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三密封条位于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条和所述第四密封条位于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三密封条之间的距离由远离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一端向靠近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密封条和所述第四密封条之间的距离由远离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一端向靠近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两顶盖中的其中一顶盖的前、后压条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三密封条,另一顶盖的前、后压条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二密封条和所述第四密封条。更优地,所述顶盖上的前压条、后压条和侧压条均为硬材质,所述车厢本体上的第一密封条、第二密封条、第三密封条、第四密封条以及侧密封条均为软材质。更优地,所述两顶盖相互靠近的内侧边沿均设置有顶密封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运输车,包括车架和设置在车架上的上述车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侧滑式顶盖避免了传统运输车顶盖向上开启而占用上方空间的问题,解决了高度空间狭小的区域装货困难的问题。此外,侧滑式顶盖也改变了顶盖四周的密封方式,由传统下压式的密封方式改进为侧压式,并通过梯形密封条结构设计,使得密封条可借助顶盖驱动机构拉动顶盖关闭的力量而实现压紧,巧妙地解决了顶盖周向密封的难题,可靠杜绝了流散物体运输车污水外漏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运输车在车厢非卸货状态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运输车在车厢卸货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运输车在车厢顶盖闭合状态的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的运输车在车厢顶盖打开状态的轴测图;图5是本技术的运输车车厢的横截面图;图5A是图5中B部的放大图;图6是顶盖驱动的原理图(图中箭头方向为顶盖开启时钢丝绳的移动方向,顶盖关闭时的钢丝绳移动方向相反);图7是本技术的车厢本体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运输车实施例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运输车包括:牵引1、车架2、设置在车架2上的车厢4和设置在车架2下方的行走机构3。本技术的运输车可用作垃圾收集或转运的环卫车,也可用作工地污泥运输的泥头车,或者用作其他易抛撒物质装载和运输。运输车的牵引1、车架2和行走机构3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技术的核心在于车厢4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_1] 运输车车厢实施例参阅图2、图3和图4,本技术的运输车车厢4包括:车厢本体41、设置在车厢本体41顶部的进料口 410、设置在车厢本体41后端的出料口 420、设置在进料口 410处的两顶盖42、43、用以开启和关闭顶盖42、43的顶盖驱动机构、设置在出料口 420位置的后盖49以及用以开启和关闭后盖49的后盖启闭油缸491。后盖49的上部通过后盖主轴铰接在车厢本体41顶部的后端,后盖启闭油缸491的缸体铰接在车厢本体4后部的侧壁上,后盖启闭油缸491的活塞杆端铰接在后盖49外侧的上部。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输车车厢,包括车厢本体和设置在车厢本体顶部的进料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轨机构,包括:沿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前端的前滑轨和沿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后端的后滑轨;两顶盖,以所述进料口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轴线呈对称分布在所述进料口位置;且各顶盖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同侧的前、后滑轨配合而沿着前、后滑轨滑动;以及,顶盖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两顶盖相连,以分别带动所述两顶盖沿着前、后滑轨向上滑动而相互靠近或向下滑动而相互远离,进而关闭所述进料口或开启所述进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泽霖葛建文孙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陕汽重卡西安专用车有限公司湖南仁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