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2267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20:35
一种气缸盖,其具备:气缸盖本体,该气缸盖本体在气缸中心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朝向燃烧室开口并分别通过进气门及排气门进行开闭的进气口及排气口,在进气口及排气口的朝向燃烧室的开口部形成有以气门轴线为中心的座面、比该座面更靠燃烧室侧配置且朝向该燃烧室侧逐渐扩径的锥形面,该锥形面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气门轴线向气缸中心轴线偏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缸盖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发动机,已知有例如使用天然气、城市燃气等气体燃料(燃料气体)进行燃烧运转的燃气发动机。由于效率高且输出高,因此,该燃气发动机被广泛用于主要搭载于常用、非常用发电用发动机或工程机械用发动机、船舶、铁道等的发动机等。在燃气发动机中,通过将燃料气体供给至从进气管导入的空气中,生成由这些空气和燃料气体构成的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被增压器的压缩器压缩并由节气门进行流量调节后,经由进气口供给至燃烧室。然后,通过在燃烧室对混合气体进行点火而进行燃烧运转,排气经排气口排出。此外,进气口及排气口分别形成于气缸盖上。作为燃气发动机,已知有在气缸盖上具备点火用预燃室的燃气发动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燃气发动机中,燃气发动机本体的气缸接近压缩上死点时,通过预燃室内的点火用火花塞的电火花对预燃室气体进行点火。由此,产生的火焰向主燃烧室内喷出,该主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被点火,从而进行燃烧运转。在此,图4表示燃气发动机I的局部纵剖面图。在该燃气发动机I的气缸盖2上形成有朝向燃烧室3开口的进气口 4。在进气口 4的开口部5形成有进气门6的外周面所抵接的座面5a。另外,在比该进气口 4的开口部5上的座面5a更靠燃烧室3侧的部分,形成有随着朝向燃烧室3而扩径的锥形面5b,用于确保流量系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2522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样的燃气发动机I中,为了确保大的进气门6的直径,进气门6紧靠着限定燃烧室3的缸体7的内壁面8的内侧。因此,比进气门6所抵接的座面5a位于更靠燃烧室3侧的锥形面5b的开口缘部,其一部分比缸体7的内壁面8更靠该内壁面8的径方向外侧。因此,进气口 4的开口部5中锥形面5b的内侧的空间的一部分成为与燃烧室3隔离的隔离空间9。由于燃烧室3的火焰不能到达该隔离空间9,因此,该隔离空间9的容积对燃烧无贡献,存在导致燃烧效率降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燃烧效率的气缸盖、及具备该气缸盖的发动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即,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气缸盖本体,所述气缸盖本体在气缸中心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朝向燃烧室开口并分别通过气门进行开闭的进气口及排气口,在所述进气口及排气口中至少一方的朝向所述燃烧室的开口部上形成有以气门轴线为中心的座面、和比该座面更靠所述燃烧室侧配置且朝向该燃烧室侧逐渐扩径的锥形面,该锥形面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气门轴线向所述气缸中心轴线侧偏心。根据这种特征的气缸盖,锥形面的中心轴线比座面位于更靠气缸中心轴线侧,因此,能够抑制在进气口或者排气口的开口部生成对燃烧无贡献的无用容积。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优选具备:上述气缸盖、具有与该气缸盖一同限定所述燃烧室的内壁面的缸体。根据这样的发动机,即使不增大缸体的内壁面的内径,也能够抑制进气口或者排气口的开口部形成无用容积。能够实现紧凑化并提高燃烧效率。在所述气缸轴线方向上看,在上述发动机,优选地,所述锥形面配置为向所述缸体的内壁面的径方向内侧收敛。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进气口或者排气口的开口部上的锥形面的内侧的空间生成对燃烧无贡献的无用容积。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缸盖及发动机,能够抑制在进气口或排气口的开口部生成于燃烧无益的无用容积,因此,能够实现燃烧效率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燃气发动机的纵剖面图;图2是图1的燃气发动机中的进气口的开口部的放大图;图3是从气缸中心轴线方向观察图1的燃气发动机中的气缸盖的图;图4是以往的燃气发动机的纵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图3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燃气发动机(发动机)10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燃气发动机100具备缸体10、活塞20、气缸盖30、预燃室嵌块80、进气门60、排气门70。缸体10是沿气缸中心轴线Ol方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就该缸体10的内壁面11来说,与气缸中心轴线Ol正交的剖面为圆形,且形成在气缸中心轴线Ol方向上以相同的内径延伸的圆筒面状。活塞20配置于该缸体10的内侧,堵塞缸体10的一端侧(图1中的下侧)。活塞20可往复移动地配置于气缸中心轴线Ol方向上。该活塞20与连杆(省略图示)的一端连接,该连杆的另一端与曲轴(省略图示)连接。由此,活塞20的往复移动经由连杆以旋转运动的方式传递给曲轴。气缸盖30是配置于缸体10的另一端(图1中的上侧)的部件。该气缸盖30具有堵塞缸体10的另一端侧的形成为盖状的气缸盖本体31。气缸盖本体31的朝向缸体10侧的面作为与气缸中心轴线01正交的平坦状的顶盖面32。气缸盖本体31的顶盖面32与缸体10的端面12抵接。由此,气缸盖本体31与缸体10—体地固定。通过气缸盖30的顶盖面32、缸体10的内壁面11及活塞20,在缸体10内限定出燃烧室15。在该气缸盖30的顶盖面32上,以贯通该气缸盖30的方式形成有朝向燃烧室15开口的进气口 40及排气口 5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进气口 40及排气口 50分别成对形成。这些进气口 40及排气口 50在气缸中心轴线Ol的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一对进气口 40在气缸中心轴线01的周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一对排气口 50也在气缸中心轴线01的周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进气口 40中与燃烧室1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省略图示)与混合气体流路(省略图示)连接,经由该混合气体流路向进气口 40内供给空气和燃烧气体的混合气体。排气口 50中与燃烧室1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省略图示)与排气流路(省略图示)连接,燃烧室15中供燃烧用的混合气体的排放气体经由排气流路排出至外部。预燃室嵌块80以埋设于气缸盖30上的顶盖面32的中央的方式配置,其一部分向燃烧室15内突出。该预燃室嵌块80以气缸中心轴线01为中心形成,其内侧的中空部分成为预燃室81。另外,在预燃室嵌块80上形成有连通预燃室81和燃烧室15的多个喷出孔83ο经由预燃室气体流路(省略图示)向预燃室嵌块80的预燃室81供给预燃室气体。另外,在预燃室81设有产生火花的火花塞82。由火花塞82的火花对预燃室81内的预燃室气体进行点火,从而产生火焰,火焰经由喷出孔83喷出至燃烧室15。进气门60及排气门70是分别在气门轴线02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对进气口40及排气门70进行开闭的气门。进气门60设于进气口 40内,对该进气口 40进行开闭。排气门70设于排气口 50内,对该排气口 50进行开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门60及排气门70各自的气门轴线02分别设置于进气口 40、排气口 50内,与气缸中心轴线01平行。这些进气门60及排气门70具有分别以气门轴线02为中心而形成的气门杆61、71、气门面62,72ο气门杆61、71是沿气门轴线02延伸的形成杆状的部件,可沿在气缸盖30内形成的杆引导部(省略图示)在气门轴线02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气门面62、72 —体地设于气门杆61、71的气门轴线02方向一侧的端部、即燃烧室15侧的端部,其外周面成为随着朝向气门轴线02方向的一侧逐渐扩径的正面63、73。在此,在进气门60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具备气缸盖本体,所述气缸盖本体在气缸中心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朝向燃烧室开口并分别通过气门进行开闭的进气口及排气口,在所述进气口及排气口中至少一方的朝向所述燃烧室的开口部形成有以气门轴线为中心的座面、和比该座面更靠所述燃烧室侧配置且朝向该燃烧室侧逐渐扩径的锥形面,该锥形面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气门轴线向所述气缸中心轴线侧偏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川雄太小仓和雄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