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57092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气缸盖冷却结构。该气缸盖冷却结构是每个气缸具有两个进气道、且将燃料直接喷射到气缸内的燃油喷射器被设置在火花塞与两个进气道之间的内燃机的气缸盖冷却结构,该内燃机的气缸盖的水套具备,从两个进气道之间穿过、将冷却水直接导入到燃油喷射器周围的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基于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对燃油喷射器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缸盖冷却结构
本技术涉及气缸盖冷却结构,特别是采用中心喷射方式的气缸盖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满足汽车排气法规的要求,汽油发动机越来越多地采用在火花塞附近设置燃油喷射器的中心喷射方式。由于设在火花塞附近的燃油喷射器在压缩行程中直接在燃烧室内的火花塞附近喷射燃油,所以能够在火花塞附近形成容易引燃的混合气体,使得燃烧效率提高,从而,能降低内燃机的燃油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然而,由于燃油喷射器的位置靠近燃烧室的中心部位,所以燃油喷射器前端的温度大幅升高。若高温引起沉积附着,则有可能出现喷射量减少、输出马力降低、及排放恶化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对燃油喷射器进行充分的冷却。现有技术中,每个气缸具有两个进气道的内燃机中,通常是从两个进气道的两侧将冷却水从气缸体导入到燃烧室顶部上方的气缸盖中对火花塞进行冷却。在这样的结构中,设置在火花塞与两个进气道之间的燃油喷射器不容易得到有效的冷却。因而,有可能出现燃油喷射器的温度过高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设置在燃烧室顶部上方的中心附近的燃油喷射器进行有效的冷却的气缸盖冷却结构。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该气缸盖冷却结构是每个气缸具有两个进气道、且将燃料直接喷射到所述气缸内的燃油喷射器被设置在火花塞与所述两个进气道之间的内燃机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的水套具备,从所述两个进气道之间穿过、将冷却水直接导入到所述燃油喷射器周围的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基于上述本技术的气缸盖冷却结构,由于具备从两个进气道之间穿过、将冷却水直接导入到燃油喷射器周围的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所以能够有效地对燃油喷射器进行冷却。另外,在上述本技术的气缸盖冷却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内燃机的气缸体与所述气缸盖之间的气缸盖衬垫上形成有与所述气缸体的水套连通的冷却水流通孔,该冷却水流通孔位于所述两个进气道之间的外侧,所述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与所述冷却水流通孔连通。基于该结构,由于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与位于两个进气道之间的外侧的冷却水流通孔连通,所以能够从该冷却水流通孔将冷却水从气缸体的水套导入到气缸盖的水套中,并将冷却水直接供给到燃油喷射器周围。从而,能够提高燃油喷射器的冷却效果,有效地抑制燃油喷射器的温度升高。另外,在上述本技术的气缸盖冷却结构中,较佳为,所述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在所述气缸盖的水套中,与环绕所述进气道的冷却水通道、环绕所述燃油喷射器的冷却水通道、及环绕所述火花塞的冷却水通道连通,将冷却水从所述气缸体的水套导入到所述进气道周围、所述燃油喷射器周围、及所述火花塞周围。基于该结构,能够利用设置在两个进气道之间的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将冷却水从气缸体导入到气缸盖中,同时对进气道、燃油喷射器、及火花塞进行冷却。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表示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室中心附近的截面的局部截面图。图3是表示上述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表示上述内燃机的气缸盖的水套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技术的结构应用于作为内燃机的四缸汽油发动机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内燃机300的气缸盖100的概要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排成一列的四个气缸(#1~#4)各自的燃烧室300a(参照图2)的顶部,进气侧设置有两个进气道301;排气侧设置有两个排气道302;进气道301与排气道302之间的大致中间部位设置有火花塞305;火花塞305与两个进气道302之间设置有燃油喷射器306。即,本技术的内燃机300采用将燃油喷射器306设置在燃烧室300a(参照图2)顶部的中间部位附近的中心喷射方式。图2示出内燃机300的气缸#1的燃烧室300a的中心附近的截面(图1中的A-A线截面)。如图2所示,内燃机300包括气缸体200和设置在气缸体200上部的气缸盖100。气缸体200与气缸盖100之间隔着气缸盖衬垫400。气缸体200中形成有气缸孔308,气缸孔308内容纳有活塞309,活塞309能够在气缸孔308内进行往复运动。在气缸孔308内,活塞309与气缸盖100之间形成燃烧室300a。燃烧室300a的顶部设置的进气道301及排气道302分别在燃烧室300a内部开口。另外,进气道301中容纳有用于开闭该进气道301的开口的进气阀301a,该进气阀301a被配置在进气道301的开口端缘上设置的阀座301b上。同样,排气道302中容纳有用于开闭该排气道302的开口的排气阀302a,该排气阀302a被配置在排气道302的开口端缘上设置的阀座302b上。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阀301a的阀座301b及排气阀302a的阀座302b是采用激光熔覆方式形成的,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将烧结成的阀座压入进气道301、排气道302中。因而,与以往的采用烧结阀座的结构相比,进气道301及排气道302的内径较小,两个进气道301彼此间的间距、及两个排气道302彼此间的间距被扩大。由此,能在两个进气道301之间确保用于形成后述的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111的空间。如上所述那样,在气缸盖100中,燃烧室300a的顶部上方不仅设置有火花塞305,而且还设置有燃油喷射器306。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燃烧室300a的顶部上方的大致中心部位形成有圆筒状火花塞孔305a。火花塞305配置在该火花塞孔305a内,其前端延伸到燃烧室300a内部。另外,在火花塞孔305a的靠进气侧的近傍,即,火花塞孔305a与两个进气道301之间,形成有一直贯通到燃烧室300a内部的圆筒状喷射器孔306a。燃油喷射器306配置在该喷射器孔306a内,其前端延伸到燃烧室300a内部。如此,通过将燃油喷射器306设置在火花塞305附近,燃油喷射器306能在压缩行程中直接在火花塞305附近喷射燃油,形成容易引燃的混合气体。从而,能够提高燃烧效率,使内燃机的燃油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量减少。然而,由于燃油喷射器306的位置靠近燃烧室300a的中心部位,所以燃油喷射器306的前端的温度会大幅升高。因此,需要对燃油喷射器306进行充分的冷却。图3示出内燃机300的冷却系统的概要结构。如图3所示,内燃机300的冷却系统包括,在气缸体200中形成的缸体水套201,在气缸盖100中形成的下侧水套110及上侧水套120。缸体水套201由水泵(W/P)供给冷却水。在缸体水套201中流过的冷却水的一部分被送往机油冷却器,其余的部分流到气缸盖100的下侧水套110中。流入下侧水套110中的冷却水在排气道302周围、进气道301周围、火花塞305周围、及燃油喷射器306周围流过之后,一部分流往EGR冷却器,其余的部分经由冷却水联络通道(未图示)而流到上侧水套120中。流入上侧水套120中的冷却水从进气侧流到排气侧,然后流往散热器。如图2所示,在气缸盖衬垫400上形成有分别与气缸体200的水套201连通的进气侧冷却水流通孔401及排气侧冷却水流通孔402。在气缸体200的水套201中流过的冷却水从进气侧冷却水流通孔401及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气缸盖冷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是每个气缸具有两个进气道、且将燃料直接喷射到所述气缸内的燃油喷射器被设置在火花塞与所述两个进气道之间的内燃机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的水套具备,从所述两个进气道之间穿过、将冷却水直接导入到所述燃油喷射器周围的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是每个气缸具有两个进气道、且将燃料直接喷射到所述气缸内的燃油喷射器被设置在火花塞与所述两个进气道之间的内燃机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的水套具备,从所述两个进气道之间穿过、将冷却水直接导入到所述燃油喷射器周围的进气道间冷却水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的气缸体与所述气缸盖之间的气缸盖衬垫上形成有与所述气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原成启朝比奈宽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